莫言新作《等待摩西》:当年“埋”到地下的小说,自己也会生长

精彩导读
图片
这批小说大部分是2012年春天我在西安秦岭脚下一个朋友的家里边住着写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就可以发表。后来因为得奖这件事情,把这批小说放下了。
放下以后生活过去了五年,当我重新把这批小说找出来的时候,我发现不能就这样发表,必须修改。因为小说像当年埋到地下的白菜和萝卜一样,我们以为埋下去不长,其实是生长的,萝卜长满了芽子,白菜的菜心钻出来绿苔,小说里面的人物原型还在,但人物原型都发生了变化。
《等待摩西》里面写了一个人物,是我的小学同学,非常单一的人物原型,80年代的时候做生意发了财,到南方贩卖服装,贩卖电子表,很早就成了我们那里最富的人。那时候我是部队的小军官,还没有提干,见了他很羡慕。第二年这个人就没有了,失踪了,也不知道去哪里,家里面老婆也扔下,还有三个孩子也不管了,老婆就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等了三十多年。
他老婆就拣破烂,到集上拣人家扔的烂萝卜和烂白菜,抚养公公婆婆,把孩子抚养成人,一直没有抱怨。到了晚年,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了,他们家门前建了一个大加油站,来来往往的车辆都来加油,他让孩子打印了一批小广告,实际上是写给丈夫的一封信,告诉他,你快回来吧,你如果回来在外面哪怕有了人也可以带回来,我们都原谅你。外孙有了,你当姥爷了,孙子也有了,你要当爷爷了,来往司机知道这个女的悲惨经历,都同意把小广告贴到自己车上。
小说写到这个地方为止,我回去经常问我的父亲和乡亲们,这个人到底去哪儿了。大家都说这个人早就死了,到县城被人家害死了,说得有鼻子有眼,被人在澡堂子里害了。今年8月份我去龙口当时当兵的地方看,有一天在八仙饭馆吃饭,突然进来一个人,说你还认识我吗?我说不太认识。他接着说我是谁谁的弟弟,我说你哥到底有没有事?他说刚回来两个月。
这个人到底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他不会用手机,也不知道信用卡为何物,但是很神秘,一会儿说在深山老林里跟老虎狮子天天在一块,一会儿说在一个海岛上,一会儿又说在一个地洞里面,说得神乎其神,身上放着几张美国花旗银行的存款单,说成立了一个挽救国家财产委员会。他弟弟当然用一种不屑的口吻谈的。
我想跟他见面,但是没有见到。
这几篇小说都差不多,都是有原型的,五年的时间变化,这五个小说原型人物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一位死了的突然活着回来了,一位很落后的突然开上奔驰了,一位很懦弱的突然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总而言之,小说里面有人物原型,并且短短五年都发生了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小说是能够成长的,而且建立在乡村故乡基础上的小说,本身是充满开放性的,永远不会封闭。
——2017年莫言在“思南读书会: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继承与转化”活动中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五年后复出文坛推出的新作
莫言新作《等待摩西》
柳彼得是我们东北乡资格最老的基督教徒,他孙子柳卫东是我小学同学。我们俩不但同班,而且同桌,虽然也打过几次架,但总体上关系还不错。
柳卫东原名柳摩西,“文革”初起时改成了现名。当时,他不但自己改了名,还建议他爷爷改名为柳爱东。他的建议,换来了他爷爷两个大耳刮子。学校里的红卫兵头头也反对,因为他爷爷是批斗的对象,批斗假洋鬼子柳彼得,感觉上很对路,但如果批斗一个名叫柳爱东的人,就觉得不对劲儿了。
批斗柳彼得时,柳卫东特别卖力。他带头喊口号:“打倒洋奴柳彼得!打倒帝国主义走狗柳彼得!”他还跳上土台子,扇柳彼得的耳光,揪柳彼得的头发,往柳彼得脸上吐唾沫。柳卫东扇柳彼得耳光时,柳彼得并没有遵循上帝的教导把另一边腮帮子送上去,而是张嘴咬断了他一根手指。柳彼得为此差点被红卫兵揍死,柳卫东也因此赢得了信任,成了大义灭亲的英雄。
一九七五年,我当兵离开家乡,临行之前,见过柳卫东一面。他很羡慕我,因为对当时的农村青年来说,当兵是一条光明的出路。他也报过名,但最终还是因为他爷爷柳彼得的基督教徒身份受了牵连。我记得他当时悲愤地说:我这辈子,就毁在柳彼得这个老王八蛋手里了。我很虚伪地劝他,说了一些诸如“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也可以大有作为”之类的话。他苦笑着说:是啊,是够广阔的,出了村就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一眼望不到边儿。
我到部队不久,柳卫东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马上要跟马德宝的闺女马秀美结婚,希望我能送他一顶军帽,结婚时戴上神气一下。我回信告诉他,新兵只有一顶军帽,确实不能送他。他没回信,从此我们就没联系了。
得到他将与马秀美结婚的消息时,我感到很意外。因为马秀美比柳卫东大五岁,马秀美的爷爷的妹妹是柳卫东的父亲的爷爷的弟弟的妻子,论辈分柳卫东该叫她姑姑。所以这场恋爱多多少少还有点乱伦的意思。早就听说马秀美跟一个东北的林业工人订了婚。她竟然解除婚约嫁给柳卫东,这背后的故事令我浮想联翩。
我当兵第二年,得到了一次出差顺路回家探亲的机会。不用专门打听,柳卫东和马秀美的恋爱故事扑面而来。大家都说,柳卫东其貌不扬,家境也一般,但他勾引女人确有高招。详细问下去,也没有精彩情节,但事实就是,本来已经连去东北与那林业工人结婚的车票都买好了的马秀美,突然翻悔了,任那保媒的于大嘴威胁利诱,任她的父母寻死觅活,她是铁了心不回头。那林业工人见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恼怒至极,便开列了详细的账单,向马家索赔,连某年某月某日为马秀美买过一根冰棍的钱都算上。这一算,让马家几乎倾家荡产。马秀美的三个哥,都是出了名的混账角色。老大娶了媳妇,还稍微安分一点。老二老三两个光棍儿,本来就是提着拳头找架打的主儿,这下可算逮着个理直气壮的打人机会。他们把柳卫东弄到村东老墓田里,拳打脚踢,逼他与妹妹断绝关系。柳卫东宁死不屈,表现得很像条汉子。据说二马毒打柳卫东时,村里很多人围着看热闹。刚开始人们都认为柳卫东该打,不少人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二马俨然成了正义的化身、为民除害的英雄。但看到柳卫东被打得头破血流瘫倒在地时,人们的同情心被激发出来。有人谴责二马下手太狠;有人说柳卫东谈恋爱不犯法,但打死人要偿命。尤其是当马秀美大哭着跑来,将奄奄一息的柳卫东抱在怀里时,许多眼窝浅的人,竟然流下了同情抑或是感动的泪水。
我本来是想去柳卫东家看看的,但父亲劝我不要去。父亲说柳卫东结婚后就被他父母撵了出来,两口子在村头搭了个棚子暂住,日子过得很凄惨。我回部队那天,在村后公路边等公共汽车的时候,遇到了他们夫妇。
两年没见,柳卫东头上竟然有了很多白发。他的左腿瘸了,背也驼了,嘴里还缺了两颗门牙。他穿一件掉光纽扣的破褂子,腰上捆着一根红色的胶皮电线。马秀美原本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经不像样子。她已经怀了孕,看样子快生了。她穿着一件油脂麻花的男式夹克衫,肚子挺着,脸上有一道道的灰和一片片蝴蝶斑,眼角夹着眵,目光悲凉,头发蓬乱,身上散发着烂菜叶子的气味。看样子,为了这场恋爱,两个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等我再次回家探亲时,已是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善。这时候,柳卫东已经成了我们东北乡的首富,成了一位据说经常与县里领导在一起喝酒的头面人物。
王超是村里开小卖部的,消息灵通人士,我听说过的有关柳卫东夫妇的传闻,多半都出自他之口。
我去小卖部打酱油时他告诉我:柳总昨天去深圳了——我感到他把柳卫东称为“柳总”带着明显的讽刺意味——猜猜看,柳总如何去深圳?坐飞机!——八十年代初,农民坐飞机还是一件新鲜事儿——柳总坐飞机可不是第一次了,听说过些天柳总还要去日本呢!也是坐飞机去。
我去小卖部买烟时他对我说:别看你是小军官,但你抽的这种烂烟,柳总连看都不看!柳总抽英国的“555”,美国的“良友”。柳总抽烟,那派头,不亚于电影明星——王超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粉笔,模仿着柳总抽烟的姿势。
我去小卖部买酒时,主动问他:柳总肯定不会喝这种烂酒,柳总喝什么酒呢?——他愣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神秘地对我说:听说柳总要跟他老婆离婚呢!我说:这不可能吧,他们可是真正的自由恋爱,真正的患难夫妻呀!他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柳总现在身份变了,马秀美带不出门嘛!
我去乡政府东边那条街上的理发铺里理发时,遇到了柳卫东。我进去时,理发的姑娘正在给他吹头。只有一张椅子,理发姑娘让我坐在墙边的凳子上等候。我看到镜子里柳卫东容光焕发的脸。他的头发乌黑茂盛。我进去时他大概睡着了,等我坐下时他才睁开眼。我说:
“柳总!”
他猛地站起来,接着又坐下,大声说:
“你这家伙!”
“柳总!”
“呸!”他说,“骂我?你这家伙,太不够意思了吧?!回来也不来看我。”
“你是大忙人,一会儿深圳一会儿海南的,”我说,“我到哪儿去找你?”
“少找借口,”他说,“我如果欠你一万元,躲到耗子窝里你也能找到我。说说吧,回来干什么?噢,对,听说弟妹生孩子啦,你是回来伺候月子的吧?请了多少日子假?”
“是。”我说,“一个月。”
“官差不自由。”
“我索性转业回来跟你干吧。”
“讽刺我吧?”他说,“你是军官,现在是排长,过两年是连长,再过些年是营长、团长、师长,一级一级升上去,荣华富贵一辈子。我算什么?倒腾点物资,赚点小钱,现在高兴说你是企业家,过几天一翻脸就是投机倒把分子。”
“应该不会再折腾了,”我说,“你就放开手脚干吧。”
“但愿如此。”
理发姑娘放下电吹风,搬起一面镜子,照着他的后脑勺,问:“满意吗?柳总?”
他抬起手轻轻按按蓬松的头发,说:“还行吧。”
“满头秀发。”我说。
“又骂我,”他说,“染的嘛!在外边混,不拾掇得体面点还真不行。没听人说过?我一出村头就满口普通话。”
“这个没听说,”我笑着道,“但听说你要跟嫂子离婚。”
“谁说的?”他站起来,抖抖衣襟,说,“一定是王超那张臭嘴胡咧咧!这小子,捕风捉影,他的小卖部就是一个谣言散布中心。”
“不是他说的。”我说,“你千万别去找他。”
“其实,”他说,“背后糟蹋我的也不止是王超一个。你只要混得比他们好一点,他们就巴不得你倒霉。红眼病嘛!老子是赚了钱,但老子也没捆着你们的手不让你们赚哪!”
“也不光他们这样,”我说,“天下人皆如此吧。”
“就是,可以理解,所以,随他们说什么,不嫌累他们就说去吧,老子就这样,越说坏话我干劲越大,”他指了指供销社门前空场上那一堆绿油油的竹竿,说,“那就是我刚从江西弄来的,正宗的井冈翠竹,盖房子当檩,一百年不烂!这批货出了手……”他举起左手食指对我晃了晃——我马上想到了他那根被咬掉的右手食指。
“一千?”我问。
他没回答我,从衣兜里摸出厚厚一沓钱,抽出一张,放在镜子前,对理发姑娘说:“甭找了,连他的。”
“这怎么能行?”我说。
“你跟我客气什么?”他说,“改天我请你吃饭。”
他的门牙补上了,银光闪闪,看着提神。
两天之后,有一个小丫头出现在我家院子里。
“你找谁呀,小姑娘?”我洗着尿布问。
“是柳卫东的女儿,叫柳眉。”我老婆把脸贴到窗棂上说,“柳眉,来呀,婶婶问你话。”
“俺爸爸让你快去。”柳眉不理睬我老婆,大眼睛盯着我说。
“好吧,你先回去吧,叔叔待会儿就去。”
“俺爸爸说让我领你去。”她执拗地说。她的眼睛像马秀美,嘴巴像柳卫东。
我跟随着柳眉,翻过河堤,到了柳卫东家的新居。
这是五间新盖的大瓦房,东西两厢,圈了一个很大的院子,黑漆大铁门上用红漆写着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进门是一道用瓷砖镶了边的影壁,影壁正中是一个斗大的红“福”。院子里拴着一只狼狗,对着我凶猛地叫唤。
马秀美迎出来,手上沾着面粉,喜笑颜开地说:“快来快来,贵客登门,卫东这几天老念叨你呢!”
我看着她挺出来的肚子,问:“什么时候生?”
她忧心忡忡地说:“主保佑,这一次但愿是个带把儿的。”
我看着他们家墙壁上挂着的耶稣基督像,知道她已经成了他的信徒。
“快来!你这家伙!”柳卫东叼着烟卷,从里屋出来,说,“咱俩先喝几杯,待会儿公社孙书记也来。”
我们坐在沙发上,欣赏着他的十四英寸彩色电视机,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这是当时乡村富豪家的标配。他按了一下录音机按钮,喇叭里放出了他粗哑的歌声。他说:“听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柳卫东!”
马秀美进来给我倒茶,撇着嘴说:“还好意思放给别人听?驴叫似的。”
“你懂什么?”他说,“这叫美声唱法,从肚子里发音!”
“从肚子里发出的音是屁!”马秀美说。
“你这臭娘儿们怎么这么烦人呢?”柳卫东挥着手说,“滚滚滚,别破坏我们的雅兴。”
“柳总,”我说,“能不能换盘磁带?”
“想听谁的?”他说,“邓丽君的,费翔的,我这里都有。”
“不听靡靡之音,”我说,“有茂腔吗?”
“有啊,”他说,“《罗衫记》行吗?”
“行。”
回家后我对老婆说:“王超说柳卫东要与马秀美离婚,瞎说嘛,我看他们两口子关系很好嘛。”
“可我听别人说他在温州还有一个家,那个女的,比马秀美年轻多了。”老婆说,“男人有了钱,必定会变坏。”
“可男人没有钱,老婆就嫌他没本事。”我说。
一九八三年春天,我回乡探亲,听很多人跟我讲柳卫东失踪的事。正月里,我带着孩子去供销社买东西,看到那堆竹竿还放在那儿。数年的风吹日晒,竹竿上的绿色消失殆尽。我在集市上遇到了马秀美,她着一个竹篮,里边盛着十几个鸡蛋。从她灰白的头发和破烂的衣服上,我知道她的日子又过得很艰难了。
她眼里噙着泪花问我:“兄弟,你说,这个王八羔子怎么这么狠呢?难道就因为我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儿,他就撇下我们不管了吗?”
我说:“大嫂,卫东不是那样的人。”
“那你说他能跑到哪里去了呢?是死是活总要给我们个信儿吧?”
“也许,他在外边做上了大买卖……也许,他很快就会回来……”
现在是二○一二年,柳卫东失踪,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如果他还活着,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三十年来,他的老婆一直等待着他。刚开始那几年,村里人多数认为柳卫东在外边又找了女人成了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认为这个人早已不在人世。有人认为,他其实就是在县城里被人害死的。早已进城开超市的王超,偶然与我在县城洗浴中心相遇时,在桑拿房里汗流浃背的他对汗流浃背的我神秘地说:“三哥,你那个老同学,三十年前就被县城的四大公子合伙谋害了……”但马秀美一直坚信他还活着。据说柳卫东失踪之前,已经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柳失踪后,讨债的人把他家值钱的东西都给拿走了,只给这娘儿三个留下了一口烧饭的锅。马秀美靠捡破烂收废品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大女儿柳眉初中毕业后到帆布厂做工,在那里与一个黄岛来的青工谈恋爱,后来结婚,随丈夫去了黄岛,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小女儿柳叶,学习很好,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工作。这两个女儿都要将母亲接去养老,但她坚决不去。她守着那个曾经很气派,现在已经破败不堪的房子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在她家前边,十年前就建了一座加油站,来往的汽车都在这儿加油。马秀美每天都会夹上一摞寻人启事,提上一小桶糨糊,往那些大货车上贴寻人启事。说是寻人启事,其实是她请人写给丈夫的一封信:卫东,孩子他爹,你在哪里?见到这封信,你就回来吧,一转眼你走了快三十年了,咱的外孙盼盼都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他连姥爷的面还没见过呢。卫东,回来吧,即便你真的在外边又成了家我也不恨你,这个家永远是你的……我把家里的电话和女儿的手机都写在这里,你不愿理我,就跟女儿联系吧……
很多司机都听说过这个女人的故事,所以,他们都不制止她往自己的车上贴寻人启事。
现在是二○一七年八月一日,我在蓬莱八仙宾馆801房间。刚从酒宴上归来,匆匆打开电脑,找出二○一二年五月写于陕西户县的这篇一直没有发表的小说(说是小说,其实基本上是纪实)。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发表这篇作品,是因为我总感觉这个故事没有结束。一个大活人,怎么能说没有了就没有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不合常理。我总觉得白发苍苍的马秀美这样苦苦坚持着往货车上贴寻人启事,总有一天会有个结果。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符合我们的心理需求。当然从理论上说,柳卫东被人害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跑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自杀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失足掉进河里被鱼吃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掉进山涧粉身碎骨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的失踪成为一个死谜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我和马秀美一样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也许,当马秀美提着一棵大白菜、拄着拐棍从集市上回到家门时,会看到门槛上坐着一个人,他双手捂着脸双肘支在膝盖上,只能看到他满头的白发。当他听到马秀美的问询抬起低垂的头时,马秀美一下子就猜到了而不是认出了他是谁。马秀美手中提着的大白菜会掉在地上吗?不会的,对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的女人来说,即便她跌倒在地,她也不会放开手中提着的东西的。马秀美会晕倒在地吗?不会的,如果晕倒就不是马秀美了。那她会怎么样呢?我回忆着读过的文学作品里的类似情节,回忆着那些当事人的表现,似乎都安不到马秀美身上。但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给出一连串的描写,来展示这个苦难深重、苦苦期盼的女人突然看到失踪三十多年的男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时内心的感受和外部的表现,似乎怎么写都不过分,似乎怎么写都不能令人满意,似乎怎么写都会落入俗套。
如果不是在酒宴上遇到了柳卫东的弟弟,我不会打开电脑来续写这部作品。我早就知道柳卫东的弟弟柳向阳生意做得很大,我们村集资修建村后那座大桥时,出资最多的就是他。东北乡的基督教徒修建教堂时,捐款最多的还是他。他的爷爷柳彼得是我们东北乡最早的基督教徒,活了一百多岁无疾而终。教徒们常以柳彼得的健康长寿为榜样,劝说群众信教。有人皈依,也有人反唇相讥,说柳彼得在集市上吃炉包喝酒,他的孙媳妇马秀美带着孩子在集市上捡菜叶子,那孩子看他吃炉包,馋得流口水,他却视而不见,只管自个儿吃。旁边的人看不过去,说:老柳,看看你那重孙女馋成什么样子了,你少吃一个,给她一个吃嘛。柳彼得却说: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
一个人,只要能对自己违背常理的行为,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何况是借着上帝的名义。由此我也想到:马秀美之所以能够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到最后,是不是也是因为她的信仰?尽管她的文化水平很低,无法自己阅读《圣经》,但对教义的理解有时候并不需要借助文字,有很多心灵感应的东西,是很难用常理解释的。我听我的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外甥说,东北乡所有的教徒中,没有比马秀美更虔诚的了。每次做礼拜,她都热泪横流,失声痛哭。她跪在耶稣基督画像前,往胸口画着十字,嘴唇翕动着,嘴里念叨着:主啊,保佑他吧,保佑这个迷途的羔羊吧……而我这个外甥每次对我说起马秀美的虔诚时,也是眼含着热泪。
一九七五年我应征入伍,成了原内长山要塞区蓬莱守备区三十四团新兵连的一个新兵。四十二年后旧地重游,与几位老战友见面,设宴叙旧,宴席摆在八仙酒楼,喝的是“醉八仙”酒。最亲不过战友情,四十多年不见,当初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都成了齿摇眼花的老人,抚今忆昔,感慨万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酣耳热之际,一服务小姐对我说:先生,有您一个老乡想见您。我说:让他进来。一会儿,只见一个彪形大汉,挺着肚子,摇摇摆摆地进来,对我说:三哥,你一定不认识我了。我上下打量着他,说:看着面熟,但的确想不起来你是谁了。他说:我是柳卫东的弟弟柳向阳,小名叫马太。我娘说,我没出生时就挨了你一砖头。我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往事历历如到眼前。我说:马太!怎么会是你呀!我当兵时你才是个小瘦孩呀!柳向阳说:三哥,你也不想想你当兵走了多少年了!是呀,当兵离家四十二年,柳向阳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很感慨,忙对我的战友们介绍他。在座的战友们,竟然多半都认识他,不认识的,也知道他。他是本地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我的好几个战友就住在他开发的楼盘里,当面夸他的楼盘质量不错。几个有意买房的战友赶紧着跟他扫微信。我说:向阳这都是我的亲战友,一个新兵连训出来的,你可要给他们优惠。他说:三哥你就放心吧,我老丈人就是原守备区的副政委,我对军人有感情。我说:太好了,快坐下,喝两杯。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喝酒?他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您一进酒店我就知道了。我说:你就直接说我丑不就得了,还文绉绉地转啥呀。他说:三哥,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我说:马太,你这是跟谁学的呀,骂人不带脏字儿。他说:三哥,我说的句句都是真话。好了,我说,坐下,罚你三杯。我还有话问你。我的一个战友问:柳总,没出生就挨一砖头是咋回事儿?他说:你问我三哥。我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啦。
我小时淘气在我们东北乡是有名的。看了《水浒传》系列连环画中没羽箭张清那本后,不禁心迷手痒,幻想着练出飞石神功横行天下,于是见物即投掷,竟然练出了一点准头。一日,放学回家,见一乌鸦蹲在路边槐树上叫唤,即从书包里摸出一枚石子,扬手飞石,乌鸦应声坠地。正逢村里人散工回家,有目共睹,众人齐声喝彩,令我膨胀不已。又一日,放学蹿出校门,大街上正嘻嘻哈哈走着一群下工的妇女,其中就有挺着大肚子的“摩西他娘”。那大肚子里孕着的,就是这个柳总。摩西他娘口大舌长,爱说爱笑,大老远儿就听到她的笑声。我与摩西他娘无仇无恨,怎会无端飞砖打她?事情的原委是:摩西他娘从东而来时,正好有一条与我有仇的黑狗从西而来,它对着我龇牙狂叫,我书包里没有现成的石子,只好弯腰从地下捡起一块碎砖头,对着那黑狗撇了过去。因砖头较大,形状又不规则,所以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斜着飞到摩西他娘肚子上。这也实在是太巧了,为什么数十个妇女走在一起,偏偏击中摩西他娘?而摩西他娘身高马大,为什么偏偏击中她的肚子?这就叫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与其说是摩西他娘命中该当有这一劫,不如说她肚子里的孩子该当有这一劫,与其说这腹中婴儿该当有这一劫,不如说我命中该当有这一劫。当时摩西他娘惨叫了一声就捂着肚子坐在了地上。众妇女愣了一下,紧接着就围了上去。立即有人飞跑着去摩西家报信,那时摩西的父亲在村子里担任着大队长的职务,是头面人物。立即有人飞跑着到我家去报信,说我闯下了滔天大祸。立即有人飞跑着去卫生所叫医生。很快,摩西的父亲气势汹汹地跑来了。很快,我的父亲脸色蜡黄地跑来了。很快,卫生所的医生背着药箱子跑来了。我眼前一阵黑一阵白,一阵红一阵黄,我没有害怕,只是感到有一股冰冷的气体,在身体内钻来钻去。我后来听人说,我父亲一脚将我踢出了三米多远。摩西的父亲严肃地对我父亲说:老管,我想不会是你指使的吧?我父亲说:兄弟,如果摩西他娘有个三长两短,我让这小兔崽子偿命。正在我最危急的关头,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柳卫东(那时他还没改名字),站在我的面前,像个大人一样对我父亲说:大伯,我跟你儿子是结拜兄弟,我们虽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我们发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众人都被柳卫东这番话给镇住了。后来我父亲说:这个摩西,人小口气大,长大了必定是个大人物。摩西他娘站起来,摸摸肚子,说:我试着没有什么事,管大哥,不许你打孩子了,这是碰巧了的事儿。好了,没事儿了。摩西他娘临走时还拍了一下我的头,说:今后别手贱,嘴贱讨人嫌,手贱惹祸端。世界上很多金玉良言我都忘记了,但摩西他娘这两句话,我刻在脑海里。不久后,摩西他娘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这个大胖小子就是眼前的柳总。我没对我的战友们详说往事,我只是说:柳总啊,听到你顺利出生、身体健康的消息,这个世界上,最高兴的人,是我。
从回忆的噩梦中解脱出来,心有余悸,我端起一杯酒,说:“战友们,弟兄们,我们能坐在这里喝酒,就说明我们都是有福的人。来,为了过去的一切,为了现在的一切,为了未来的一切,干杯!”
柳向阳说:“大哥,你出来一下,我有几句话对你说。”
“在座的都是兄弟,有什么话你就说吧,搞那么神秘干什么?”话是这么说,但我还是站起来,跟他到了门外,听他说:“我哥回来了。”
我愣了一下,兴奋地说:“我就知道他没死!这家伙,三十多年了,跑到哪里去了?”
“问他,他支支吾吾,云山雾罩的,一会儿说在黑龙江,一会儿说在海南,一会儿说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一会儿说在深山老林里,总之,没有一句话可信,”柳向阳无奈地说,“连手机也不会用,信用卡也没见过,思维还停留在八十年代。”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我要见他。”
“前天还在我这里,要我投资他的‘讨还民族财富’计划,我没搭理他,昨天气哄哄地走了,说是要到黄岛他女儿家。”
“什么叫‘讨还民族财富’计划?”我问。
“换汤不换药的骗局呗!什么末代皇帝在美国花旗银行存有三亿美元的巨款,加上利息超过三百亿,但需要一笔资金启动啦,国家出面不方便,委托民间办理……老一套,连傻瓜都不信,但他信。”
“我要见见他,你把柳眉的手机号给我,这几天我正好要到黄岛去。”
“你见他干什么?我觉得他的脑子出了问题。”柳向阳说着,从手机里翻出了他侄女的手机号码,报给了我。
“我就是想知道,他这三十五年到底躲在什么地方?”
“你自己问去吧,问明白后别忘了告诉我一声,”柳向阳略带嘲讽地说,“但是我要提醒你,三哥,你可千万别让他给忽悠了,我已经给柳眉和柳叶打了电话,让她们提高警惕。他手里那些文件,制作精美,凹凸纹,水印,嵌着金属线,简直比真的还像真的。而且,你不知道他的口才有多么好。”
黄岛还叫胶南、胶南还归昌潍地区管辖时,我曾经来过一次。那时我与柳卫东都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跟着村子里的能人方明涛去赶王台集买红薯干。王台镇北有一道土岭,一条公路翻岭而过,坡很陡。如果从岭顶上骑车下来,即便脚闸手闸一起制动,车速也快得惊人。那天我的自行车前后闸都坏了,又不愿意推着自行车下大坡,于是斗胆骑车下岭。车速起初还不太快,几分钟后便如风驰电掣。耳边只听到呼呼风响,路边的树木齐刷刷地往后倒去,路上的行人、车辆都被我甩到了后边。为了不发生碰撞事故,我杀猪般地吆喝着:让开啊让开啊——我的车闸坏了——那些马车、牛车、自行车、行人,都大老远给我让路。我目不斜视,紧紧地攥着车把,一冲到底。最快时,我感到车子载着我腾空而起,风穿透我的身体,发出尖厉的啸声。等巨大的惯性消耗殆尽,我连人带车,倒在路边。过了一会儿,柳卫东和方明涛也到了。他们跳下车子,把我扶起来。柳卫东对我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我一向瞧不起你,把你看成一个懦夫,想不到你还有这样的胆略!方明涛也说:真是蔫人出豹子,想不到你还有这胆量。柳卫东说:下次再来赶集,我也要撒开闸过把瘾。方明涛说:那你就回不去了。
柳眉和丈夫在自己开的“渔人码头”酒店的最豪华包间接待我。包间装修得金碧辉煌,土豪气十足。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房间,但对他们夫妇在能容十几个人的大包间里招待我一个人,还是十分感动。我说:柳眉呀,耽误你们做生意了,其实有一个安静的小房间我们说说话就行了。她说:叔,您是稀客,如果不是我娘的面子,我们用八人大轿去抬,您也不会来的。柳眉的丈夫剃着光头,下巴上蓄着一撮山羊胡子,胳膊上刺着一条青龙,脖子上挂着一条金链子,很像影视剧里的黑社会人物。柳眉对我解释道:叔,知道您看着不顺眼,其实他是个大老实人,开饭店,混码头,不容易,留胡子刺青龙,是自我保护。我说:我明白。尽管我说我只要一碗海鲜面就行了,但他们还是上了螃蟹、大虾、海参、鲍鱼、海胆……满桌子海鲜,二十个人也吃不完。我说:太浪费了,太浪费了。柳眉说:叔,你好不容易来一次,般般样样的都尝尝,吃不了也浪费不了,待会儿给服务员吃。听说浪费不了,我心里稍微安宁了点。我与他们夫妇碰了一下杯,说:柳眉,不说你也知道,我来这里,主要是想见见你父亲。柳眉说:他根本就没到这里来。他怎么有脸到我这里来?他来了我也不会认他。他把我们娘儿仨扔下,三十多年,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我记得我妹妹三岁那年,发高烧,我娘也发高烧,没钱去医院,在家里等死。我去求我老爷爷给我钱,老爷爷就说:主啊,饶恕他们吧。我去求我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关着大门不见我。我在大街上哭喊:好心的大爷大娘们,大叔大婶们,我娘病了,我妹妹也病了,可怜可怜我们吧,借给我几个钱,让我去买点药给我娘和我妹妹治病,我娘和我妹妹要是死了,我也就没有活路了……柳眉抹着眼泪说:村子里的人怕得罪我爷爷——我爷爷一直认为是俺娘勾结人把俺爹害了——只有您家俺婶婶,把我领回家,给我喝了一碗白糖水,送给我五块钱,让我赶紧给俺娘和俺妹妹买药。那年我才六岁,我六岁就担起了重担,我去了乡医院,在那儿哭晕了,医生护士都哭了,院长也被感动了,派人将我娘和我妹妹接到医院,治好了她们的病……
柳眉的丈夫拍了一下桌子,红着眼圈说:行了,叔好不容易来一趟,你唠叨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干什么?叔,我敬您一杯,今后您要是来黄岛,无论如何要进来坐坐。我说:好,一定。我说:柳眉,看到你们生活得很好,我感到很欣慰。我跟你父亲是好朋友,听到他还活着,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当年他悄然蒸发,定有难言之隐,所以,我希望你和你妹妹还是要接受他。
柳眉说:叔,走着看吧,感情的事勉强不得。让我叫一个我恨之入骨的人为“爹”,我做不到。我说:但他的确是你的爹呀。她说:叔,您的好意我明白,我会把您的意思跟我妹妹说说。不过,我妹妹比我的态度更坚决,她说只要这个男人到她家,她会立即报警。
那你母亲是什么态度呢?我小心翼翼地问。
柳眉叹一口气,道:叔,还用我说吗?您自己想想吧。
十一
我能想象出马秀美对抛弃了她和孩子三十五年后又突然出现的柳卫东的态度吗?我想象不出来。想象不出来,又很想知道,那怎么办?很简单,去问。
马秀美家的,不,应该是柳卫东家的房子和院落,并没有我想象得那样破败。我看到房顶上的太阳能感光板和墙壁上悬挂着的空调机,知道马秀美在柳卫东回来之前,在两个日子过得很好的女儿帮助下,生活水平是与村子里最富裕的人家同等的。这让我多少感到了欣慰。
我一进大门,马秀美就摇摇摆摆地迎了出来。我想象中她应该腰背佝偻,骨瘦如柴,像祥林嫂那样木讷,但眼前的这个人,身体发福,面色红润,新染过的头发黑得有点妖气,眼睛里闪烁着的是幸福女人的光芒。我知道我什么都不要问了。
“主啊,您又显灵了……”她往胸口画了一个十字,嘴里嘟哝着,又说,“大兄弟啊,还真被摩西说中了,他说这两天必有贵客上门,果不其然,你就来了……”
我问她:“卫东呢?”
她悄声说:“他已经不叫卫东了,他叫摩西。”
我问:“那么,摩西呢?在家吗?”
“在,正在跟几个教友谈话,你稍微等会儿,我给你通报一下。”
我站在她家院子里,看着这个虔诚的教徒、忠诚的女人,掀开门口悬挂的花花绿绿的塑料挡蝇绳,闪身进了屋。
我看到院子里影壁墙后那一丛翠竹枝繁叶茂,我看到压水井旁那棵石榴树上硕果累累,我看到房檐下燕子窝里有燕子飞进飞出,我看到湛蓝的天上有白云飘过……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于是,我转身走出了摩西的家门。
(完)
短篇小说《等待摩西》,作者莫言,原刊《十月》,《小说月报》2018年2期选载
图片
莫言2017年11月15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以自己作品为例谈“文学中的历史与现实”
推己度人的想象力
谈到自己的写作,莫言表示他也常在写小说时,把背景设置在某些久远年代,其中代表作就是《檀香刑》。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在清朝末年曾发生过德国人把青岛变成殖民地,然后在胶东半岛修建胶济铁路的真实历史事件。由于修建铁路迫使老百姓不得不搬迁祖坟,农民孙文遂率领老百姓出来反抗,但最终被清政府和德国军队联合镇压并将其枭首示众。莫言以这个素材为基础,再加以改编,演绎成长篇小说。谈及《檀香刑》的创作心路,莫言说道:“我一直想把这个重大事件写成小说,但不愿意按照写历史小说的笔法按部就班地写,后来我听到小饭馆里的茂腔声音,又受到鲁迅‘刽子手’形象的启发,再加上我想写些特别极端的酷刑……《檀香刑》才由这么几个因素构成了。”所以,这部历史小说由修建胶济铁路、孙文抗德、高密猫腔和虚构的刽子手这些因素凝合在一起,谈及与当时历史真实的相符程度,莫言说道:“这点我也很难确定,因为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尽管可以查阅很多资料和照片,通过这些方式努力得到当时真实情况的验证。”历史题材与其它题材的小说不同,作家在写作前需要为一些历史事实做案头的准备工作。在莫言看来,考据基础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东西还要依据作家的人生经验,推己度人地想象古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家的心理推断力非常重要,如果某些情节或片段明显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迫加于古人,不符合读者心目中对那个时代的推断,这样的历史小说便无法令人信服。由此可见,莫言非常注重想象力与史实考据的结合,历史小说最忌讳“信口开河”的写作方式。
历史为题材的写作面临的最大矛盾
既然作家是活在当下的人物,那么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必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其中,莫言认为最大的矛盾在于“真实的历史状况与作家主观想象之间的矛盾”。莫言这么解释:“所有的小说其实都是半成品,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加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还原成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作家写历史小说,要千方百计让自己的主观想象能跟那个时代人的想象一致起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对时代的想象,要做到莫言提出的这点并不容易。莫言坦承,写《红高粱家族》时,由于时代背景离当下较近,处理历史素材的难度稍小,还原当时人们的思维也更可靠,因此相对而言写得较有把握。当然,处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存在多样的可能——例如用现代人的话语解构古典作品,会带有幽默、荒诞的色彩。莫言并不否认这些可能性,但认为这并非属于历史写实风格。
然而,历史事件都会在经历口头传述与文本记载中被不断神化,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不断发挥作用,从而使文本带有传奇色彩。莫言举《史记》为例:“我很难想象到项羽一个人在乌江边上自言自语怨天尤人的时候,司马迁是如何得知。所以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作家的虚构和想象也会更多。”对于过去曾把写历史的最高境界叫作“通过写小说的方式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一说,莫言表示这样的评语实际上是对小说的贬低:“因为当小说能再现历史真实面貌时,就不再是小说,而真的成为历史了。作家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想象当时人们的思维方法和心态,一方面又要大胆地把虚构的东西渗透进去。”毕竟作家本身也是有感情的人,在处理自我主观意识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亦不容易。稍一偏离,便容易变成用文学的方式使历史像历史,而非真正地符合文学化的历史真实,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种微妙的距离。莫言写小说也会压制自己强烈的主观性和对人物标签的默认,消灭脑海中固有的善恶观念,致力于把小说中的历史人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他的《红高粱家族》正秉承着这样的信念。
变化中的现实
分享完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看法,莫言转而开始深入探讨文学中的现实。莫言指出,现实可以改变小说的方向,但由于现实中处处充满假象,有时候也会阻碍作家对事件的探索。历史往往有一定的定论,而现实在瞬息万变中容易偏离预先猜测的方向。所以相对于处理历史,处理现实更为困难。对于以现实为题材的写作,莫言认为最好让刚发生的事先沉淀,才更有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他以自己的小说《等待摩西》和《天下太平》等为例阐释,这些小说都是莫言写完后,由于现实状况发生了变化,不得不改写或续写。其中《等待摩西》非常有趣的是,现实中人们以为已经去世的“摩西”,回来后“一会说自己每天和老虎豹子住在一起;一会又说在非洲挖矿。最后说他发现了一笔藏在某个山洞的一百亿美元支票……”莫言笔下的“摩西”由现实人物作原型,因此无法再以他去世作为小说的谜底,小说必须往前延长或改写结局。莫言将其表述为“当时以为可以发表的小说,放段时间后像棵树一样自己长大了。”生活不仅改变了这篇小说,而且超出了莫言的想象,这点让莫言感慨不已。相对短篇小说而言,莫言写长篇小说喜欢采用开放式结构。因为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多变量,这种结构能较好地应对现实的不可预测性。对于现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莫言表示虽然这在科技上是种进步,但也可能导致小说家的想象力难以跟上社会发展速度的问题。然而,作家只有努力想象,抱有实现一些预测的期望,才能从而用文学的方式保持人的尊严与价值不完全被机器消灭。针对提问环节中“未来的文学创作是否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的问题,莫言仍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计算器写小说都是“有中生有”,从已输入的固定因素中选取创作,但作家写小说是“无中生有”,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根据媒体报道整理
图片
中篇小说
许春樵月光粉碎
选自《长江文艺》2018年第1期
潘小平雪打灯
选自《大家》2018年第1期
王 手平板玻璃
选自《花城》2018年第1期
短篇小说
裘山山听一个未亡人讲述
选自《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吕 新一夕
选自《广西文学》2018年第1期
蔡 东照夜白
选自《十月》2018年第1期
朱 辉午时三刻
选自《作家》2018年第1期
艾 玛往事一页
选自《芙蓉》2018年第1期
王小龙喊魂(三题)
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1期
古 宇偷孩子的童年算偷吗?
选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1期
王 刊阿加,阿加
选自《湖南文学》2018年第2期
开放叙事
刘 汀炼魂记
选自《中国奇谭》,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当我强调虚构的时候,我是在说现实(创作谈)
刘丽朵深情史(八题)
选自《深情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深情(创作谈)
封二
作家现在时:杨映川
《小说月报》2018年第3期,2018年3月1日出刊,总第459期
敬告读者:《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大字版》2018年起将调整为每期12元。原《小说月报》中篇专号将扩容为中长篇专号,每年4期,每期20元。
小说,就是小声地说
小说月报微信 刊物最新动态,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随时随地向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