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 请别对男幼师、男护士带有色眼镜

近日,有媒体报道,幼儿园老师、护士和空乘等普遍被认为从业者为女性的职业,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身影,比如男护士、男幼教、男保姆等。由于力气较大、能干体力活、具有阳刚之气等特点,男性逐渐进入这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的行业。

当然,目前这还是趋势性的预测,远远谈不上是已经成熟的现实图景。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2016年北京、上海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普通高中阶段分别为71.9%、65.9%,初中阶段分别为76.3%、73.7%,而小学阶段均超过80%。而且,无论是在江浙沿海,还是在中西部地区,新招收的中小学教师中,男教师普遍只占10%左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还将持续。

有较大的性别失衡还有护士领域。虽然男护士目前非常吃香,各卫校护理专业男生招生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护理专业中,男女比例仍然非常失调,女生人数依然占据对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男女生人数比例为1:32,我国注册男护士比例不足2%,比例悬殊和人数亟缺可见一斑。

这些行业不是不适合男性,相反男性非常适合进入这些行业。比如,在重症监护室、急诊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等临床科室,男护士因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急重症病相关科室工作,需要护士有更好的体力和耐力,男护士更符合要求。

很多医务工作者都希望多一些男护士,男护士的优点非常多(《2016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而男生参与教师工作,能够正确辅知学生的情感认知,教育与性别认识的多元化。从思维培训上来看,男教师通常思维相对敏捷、逻辑性强,擅长实验教学和理论延伸。男女教师在思维逻辑和教学行为上的不同形成了一种互补,缺一不可。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刘海峰表示,“男女教师相差比例不能过于悬殊,达到适度平衡是各国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名正在给孩子上课的男幼师

但是男性进入这些行业,却有很多阻碍。比如职业刻板印象、行业待遇与前景,社会认可等等。来看看媒体怎么说。

媒体怎么评

光明网评论员发表在光明网上的《平衡教师男女比例,改待遇也要改教育》一文中认为,教师等被认为属于女性的行业,无法满足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规范。只有改善这些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才能增强职业吸引力和性别失衡——

“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无法满足男性养家糊口的角色规范,对男性的吸引力正在降低。而更符合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期待,求职压力小,成为更多女性的选择。过去十几年间,教师的薪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未形成比较优势,因此男性大学毕业生不予考虑做男教师情况依旧。所以说,要改变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改变整个教育行业现状,增加教师工资待遇固然重要,但还需从根本上真正改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男性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从而平衡教师比例。 ”

“中小学教师工作为何给人‘一眼就看到退休’的危机感,这恐怕和目前中小学教育本身分不开。中小学教材、课程、教法、评价的多重限定,教师晋升途径的缺乏和内部流动空间的狭窄,都直接导致男教师在中小学很容易感到有才难施、有志难伸。即便是热爱学生、热爱育人,也不免因为现实的诸多掣肘,产生职业本身带来的挫败感。而在大学中,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较少。究其原因,大学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给了教师更多自主权,大学所传授的高深学问带给了教师更多挑战性,男性的自我成就感也就更容易油然而生,招不到男教师之虞也不存在。”

程恺伦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呼唤男教师须从培养源头开始》一文中还认为可以从源头开始,吸引更多男生报考相关专业。同时不要忘记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的培养——

“然而,提升教师职业地位任重道远,如何从机制层面入手?关键就是从教师培养的源头抓起。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基本在3∶7左右,而师范类专业的男女比例则更为悬殊。一些地方和院校对师范生的男女比例结构已经有所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自主招生或降分录取的方式,吸引更多男生报考师范专业,从而增加男教师的供给。”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要对男性进行补充教育。一些师范专业的男生在毕业后很可能会流失到其他行业,因此,如何帮助男生认识到男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是师范类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易之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能否接纳男护士也是现代化程度试纸》从更深远的文化层面认为,只有将男女从各自的角色固化中解放出来,打破文化偏见,人们才有扮演更多角色的可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一点颇值得玩味:文化偏见。在报道中,就有男幼师表示自己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这也不是当代才有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绵延上千年之久的文化心理结构。奸臣秦桧就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意思是自己若是有田产了,哪里会去做乡村私塾的老师呢。秦桧也对自己‘幼教’的身份颇不满意,认为这是不体面的职业。千余年间,此种心理犹在,可见文化的惯性之强。”

“从历史发展来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一直是近代以来思想叙事里极为重要的章节。今天从男幼师、男保姆等的尴尬来反观,其实女性解放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女性,它同样关照着男性。只有将女性从角色固化中解放出来,男性也才有可能扮演这些角色,释去性别偏见的枷锁。”

编辑有话说

虽然男性非常契合于这些被认为属于女性的行业。但正如前文中提到,被阻碍的门槛非常之多,但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男性被“性别绑架”了。社会认知里面,男性应该有标准化的“阳刚”“精英”的社会形象。幼师,护士,保姆这种女性行业缺乏男子汉气概,男性如果从事了会“面子挂不住”。

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怎么不可多元选择?况且本就不存在标准化的性别形象,这种性别认知只不过是演化建构的印象模式罢了。正如性别社会学家康奈尔(R.W.Connell)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指出,男性的气质好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建构出来的。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气质,所以不同的男性气质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缺乏男子汉气概”是一种粗鲁的指责,那些阴柔气质的男性只不过在实践更多元的男性气质。如果一种文化规定了支配型男性气质是正确的,其他的男性气质表现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这个文化便不是开放的文化。

很多影视作品中有所谓的“男子汉气概”男人形象,不具有这种形象的男人无形中感到了歧视

而男生选择了幼教,护士或者空乘,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主流“认可的男子汉”气概,变得娘炮而被社会歧视了。只不过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社会流向和思维转轨而已。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开始通过一些规定打破对“男××”的偏见。如日本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须有14位以上的男教师,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1名男教师,这些规定,都有助于改变当地社会的从业人员性别比例,也相应地淡化了对不同性别“理当从事某种职业”的固化思维。

现代化的逻辑归宿是“人的现代化”,即人本身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走向了开放、包容、理性、文明。开放而多元的现代化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才能和作为在社会中获得地位和评价,而不受制于先天的性别、角色规定和后天的职业偏见。男人/女人也就不必一直要“装做”是那样的男人/女人来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社会也没有必要把二元对立性别气质随意安置,造成人心惶惶的性别气质焦虑。

说到底,无论是接纳男性做护士,当老师还是让女性当老板或者程序员,都是希望男性或者女性去参加多元化的社会选择,打破性别隔离下的职业偏见。让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性别制度不再约束每一个他/她。

本期编辑: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