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之殇:从能不能生,到想不想生

在经过十年黄金发展期后,房地产泡沫化之路似乎也走到了末端。由此,社会上减少招聘的企业不少、增加裁员数量的企业较多,对于未来的忧虑困扰着年轻一代。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有些即使结婚了也不愿生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30日,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中国的生育数量将继续下降,这是实施旨在鼓励夫妇生育二胎的国家政策的第三年。翟振武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帮助提高了出生率。但是,鼓励生育的各种措施并不能阻止出生率的下降。今年以及未来数年,出生人数无疑会继续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历史数据看,196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历史高峰,此后出生率逐渐递减。从那时期,中国整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就与出生率高度同步,出生率决定了自然增长率。

1971年7月,《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发布后,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从那时起,出生率在大趋势上得到了抑制。中国人口的发展从鼓励多生切换到有计划的少生发展轨道。

直到2015年,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至此,施行了四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松开了口子。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国内出生率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水平,而死亡率则有触底反弹之势。

中国人口长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按理说,人口增长放缓并不是值得在意的问题,因为人口基数摆着,增长率再低,增长量也不会少。然而,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一切。

人口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能提供生产力,但也会形成社会负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在那种背景下,人多意味着要填饱的肚子也多。在人人有活干的前提下,人多对经济有正面积极作用;而在失业率高企的环境中,人越多情况越糟糕。

金融危机后,为了救市,全球都在印钞发债。过分宽松的环境造就了财富泡沫假象。金融危机两年后,炒房风气盛行,整个社会开始崇尚拜金主义、弥漫着浮躁氛围。

房地产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刚需直接关系到幸福感、获得感。房价的上涨使得少数人受益,多数人无家可归。财富差距的拉大导致低阶人群对于财富的渴望愈加强烈。但不可否认,在房地产的野蛮发展下,经济得到了支撑,如果没有房地产,经济恐怕早就触底了。

在经过十年黄金发展期后,房地产泡沫化之路似乎也走到了末端。由此,社会上减少招聘的企业不少、增加裁员数量的企业较多,对于未来的忧虑困扰着年轻一代。

现实倒逼着年轻人(适婚人群)思考未来,改变自己。根据2015年《“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显示,有63%的青年男女认为物质条件满足是结婚的重要前提。稳定的感情不再是结婚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关注社会上关于此类的话题评论,不难发现,不少网友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总会把问题归咎到物质层面。其中,房价是讨论最多的话题。

此外,计划生育后造就的独生子女一代习惯了独立生活、自由自在的状态。他们不愿受约束、不愿妥协、不愿放弃理想。在这种背景下,有70%的青年男女害怕结婚后会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结婚,有些即使结婚了也不愿生育。当前2亿规模单身适婚人群规模逐渐成为隐患,不婚不育还引起了共青团的关注。人口问题的症结已经从政策因素转移到了社会因素。

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幼年人口比例与老年人口比例的收敛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口老龄化正在威胁着经济发展,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为此,人口政策需要转向。但是,正如翟振武所指出的那样,现在的问题是人们都不愿结婚生育了。当前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生”,而是“想不想生”。即使彻底废除计划生育,人们不想生还是不会生。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连婚都不想结还谈什么生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