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恩爱的明星夫妻为什么一生孩子之后总归要对怼?

前几天偶尔打开一档综艺节目,嘉宾个个美貌与智慧兼备,外形固然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言行举止更是无懈可击,我看了十来分钟,就果断关掉了,这年头,谁还要看这种精心打造的完美人设,我们要看的是接地气。
我们要看明星真实的烟火气,看他们像我们一样搞不定想不开,这样才有共鸣啊!
另一方面,也可与自身参照。比如我看那个“爸妈学前班”,陈龙和章龄之怼了又怼,我在乐呵呵地吃瓜之余,想,原来再般配的神仙眷属,当了爸妈之后都很容易因为育儿上的一点小分歧而鸡飞狗跳,急起来恨不得干一架来解决问题。
图片
陈龙教子是比较传统的那一类,比如说,他认为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吃点苦头,毕竟眼下竞争激烈,不管着点成不了才。
图片
章龄之则是典型的慈母,很宠娃,一来二去的,双方意见就不统一了。
“爸妈学前班”第一集有个草坪测试,主持人要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争吵过的请往前一步,他俩居然在镜头面前热烈地讨伐起对方……
类似这样的热辣气氛,在节目中随处可见,估计是说到育儿话题就情不自已太投入了,忘了偶像包袱这一茬了。
不过,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两人也还是能统一的。
比如章龄之说有时候儿子犯错误,被爸爸关小黑屋,她非常心疼,却也知道,在对方教育孩子时,即使内心不赞同,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所以她就忍着,忍无可忍地忍着。
图片
她的想法被育儿专家肯定。在孩子面前保持统一态度,应该成为父母的入门必修课。
图片
至于缘由,我在后面说,这里我想说的是,这种节目早点出现就好了,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在那个姑娘面前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我就可以显得更像一个成熟的从业者了。
图片
事情要从好多年前说起,我做过一段时间的情感版编辑,主要工作是接接热线,跟陷在某种情感或是情绪里的人谈谈心,其实我当时自己还单着呢,也不知道领导怎么就看出我知心大姐的气质了。
有天快下班时,一个女孩亲自跑到报社来找我,说,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生娃就是给这坟墓添上最后一铲子土,她受不了了,要离婚,再这样下去,孩子会被他爸爸毁掉的。
亲爹还能毁掉自己的娃?
且听这姑娘继续倾诉,她一口气跟我说了两个小时,直到暮色降落,夜色四合。她从婚前如胶似漆之际讲起,那时候他们情投意合,彼此确认对方是世间唯一的灵魂伴侣。
矛盾在有了娃之后爆发,她老公的育儿方式用现在的说法叫做很佛系,而她却是个从小就争强好胜的人。
她家娃刚刚上托班,她坚持认为娃应该按时到校,越早越好,养成事事都要做第一名的习惯。她老公却认为,不用去那么早,托班嘛,迟到一下没关系,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更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
于是,几乎每天早晨,她都会有一场爆发,她老公则是以逸待劳,慢腾腾地各种不配合,让她心中的小火苗一往无前地熊熊燃烧。
图片
常常就在这种如火如荼时候,她一回头,看见孩子那张懵懂的脸,又心疼又沮丧,整个人都不好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每次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她是给孩子鼓劲加油的那个,她老公却是泄劲的那个,在旁边念经似的说,不要紧张,没关系的,考最后一名也没关系,爸爸永远爱你。
爱个鬼啊?你那佛系的爱只能添乱不能帮忙好吗?中午他们又为这事儿吵了一架,她就跑来找我了: “长痛不如短痛,离婚,坚决离婚!”
她说完期待地看着我,我能说什么呢?只觉得心好累,语无伦次地安慰了她几句,我忘了我最后怎样跟她告别的了,反正显得很不专业。
图片
图片
“爸妈学前班”里的育儿专家,却是从孩子的大脑发育说起的。
专家指出,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两到三岁的孩子的大脑无法处理过于复杂的问题。
图片
这话说得当然很对,不过,还是会有家长觉得,带娃是个很复杂的情况,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有时候,遇到的问题太急迫了,完全来不及背后商量啊。
有趣的是,在一档由美赞臣铂睿赞助的辩论节目《睿不可挡爸妈说》里面,嘉宾谈的正是这个主题:“看不惯对方的带娃伎俩,应不应该当面拆穿?”
辩圈女王马薇薇认为,很多夫妻的不幸,都是从对孩子教育的不同开始的;
哈佛奶爸刘轩承认,他每次跟老婆吵架,都是因为他半途进去想要插手,孩子没法成为一个法官,看父母你来我往地争辩,他感觉到的,都是你的情绪;
辩圈准爸罗淼则提出异议:可是有很多事,等你控制好情绪就已经来不及了啊……
图片
最终,大脑科学家,高知精英奶爸Dr. 魏高屋建瓴地指出:
成年人会辩证地看问题,但是孩子很难做到,他们不能接受多个叙事的方式,跟孩子有关的话题,家长应该在背后统一意见。孩子只需要学会一套叙事,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知道怎么办就行了。
图片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怒气蓄势待发之时,作为父母,怎样让自己正要放飞的情绪悬崖勒马呢?
育儿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对方跟你的意见不一致,你可以尝试着不认为对方是在针对你。
图片
这话太对了,也太重要了,这些年我的一个感触是,可能没有什么事,比育儿更能暴露或是挖掘出一个人内在的自我。
见过许多低调谦虚的人,一说起育儿,立即充满了优越感,他们以一种蜜汁自信随时随地准备纠正你,比如我的高中女同学小莹。
我和她重逢于社区卫生站,分别带着自家孩童来打防疫针。我印象中的她,是个很典型的“丁香姑娘”,总是带着茫然的神气,看上去特别没主意,因此也特别能激起他人的保护欲。
然而别后经年,她成了一个比谁都有主意的人。其间我娃的棒棒糖不小心掉地下了,还可巧不巧地滑进了排椅底下,娃蹲下去够,棒棒糖自然在他的小手和地板之间摩擦了那么两下,等他终于取出来,要放进嘴里时,我本能地制止了他。
小莹就说,其实没关系的,孩子都有免疫力,吃点脏东西更能够提高孩子的抵御能力。我就经常让孩子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吃掉,我家保姆都看不下去,说,你妈可真抠。
她说的似乎有道理,但我感到一丝困扰,因为孩子正困惑地看着我。
接下来的整个聊天过程中,我一再听她说“不,我不这样认为”。这天就没法聊下去了,我试着把话题引向从前,但是她总能很溜地把话题重新拽回到育儿话题上来,一如六小龄童能把所有的话题自如地切换到《西游记》上。
她变得那样自信、雄辩、热烈,我终于忘掉了当年那个娇花弱柳般的姑娘。
回家路上我默默思索着这件事,然后觉得无论是小莹还是我,犯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错:
我们都太想认定自己是对的,就会觉得对方的不同意见,是针对自己,而不仅仅关乎育儿本身。
图片
这就是我执啊,跟外人尚且如此,夫妻双方就更容易这样了,即便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到最后双方都丢下初心,演化成一场“我一定要赢”的斗争。
而孩子并不能明白这其中复杂的心理,他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父母之间愤怒、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 孩子也会学会用争吵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同一性:
首先,是要在第一时间认清自己,是我执还是责任感,让你歇斯底里;
其次,不要被惯性驱遣,学会随时对自己喊停;
第三,要弄清楚,什么是为娃好,而不是自以为“我都是为你好”。
而真正的“好”,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若你对娃的大脑发育过程有足够地了解,你就会明白,适应它的现阶段,才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