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 每月一次小长假,还是隔周休三天?都不重要

当务之急并不是研究怎么“花式放假”,而是把现有的双休日、法定假期、带薪休假等严格落实。

文 | 丁阳

昨日,30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每个月前三周每周休息一天,最后一周休五天”,引发网友热议。而此前,则有代表提出,“一周公休一天、次周公休三天,形成‘1+3’的循环休假模式。”这样的改动,你喜欢吗?

关于休假制度改革的提议向来很多,但这些提案被采用的几率其实并不大

休假制度改革,历来是两会上的热门话题。除了“每月一次小长假”和“隔周休三天”外,还有好些与休假相关的建议在两会期间刷屏,比如有代表建议“年三十纳入法定假期”,建议“春节假期延长至10天,清明节延长至7天”,建议将“2.5天小长假”推向全国,建议将七夕新增为法定节假日,建议恢复“五一”7天长假,建议“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配合职工带薪休假”等等。

建议虽多,但我国历史上在假期制度变动方面动作并不多。在公休假日方面,最重要的就是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此后再无变化,而且企业是可以上6天班的,劳动法现在依然规定的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在法定节假日方面,则是增加了两次,一次是1999年,国庆节增加1天,劳动节增加2天,总计从7天增加到10天,并形成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再一次是2007年,把劳动节增加的2天取消,改为清明、端午、中秋各1天,法定节假日总计变为11天,持续至今。

全年来看,我国民众除享有双休日外,还有春节、国庆两个七天长假,以及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三天小长假(只要不是法定假日落在周三,一般都会有)。

除此之外,就是职工带薪年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部分人群能享受到的假期。

在休假问题上,找到人们的痛点到底是什么,对于改革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休息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拆掉双休日,未必有太多好处,但肯定有很多坏处

在“总的休息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每月来一次“小长假”,这个提议其实并不新鲜。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就提了一模一样的建议,被称之为“月末小黄金周”。其出发点就是“扩大消费”,跟这次30名代表的建议理由是差不多的。当然,还有其他理由,比如可以让家人团聚、共同出游的时间增加,有利于家人间沟通感情、增进交流,等等。

而“隔周休三天”,这个想法有点像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大小周”,大周休1天,小周休2天。如果是“1+3”的话,那就可以一年多出20余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在提出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看来,这也可以缓解旅游高峰井喷现象。

这两个想法的初衷都挺好,核心在于错峰出游,免得在现有的黄金周、小长假太过拥挤,人们不是去“看景”而是“看人”。然而从促进消费、拉动旅游业的角度来说,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是未知之数。

就拿黄金周来说,很多人都觉得黄金周大大促进了中国旅游业,但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就有不同看法。他指出,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后到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17%。而1999年实行黄金周之前的12年间,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28%,另外,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之后,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蔡继明认为,黄金周的火爆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幻觉”,其实这仅仅是旅游消费的集中,是一种时间上的转移,“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无实质性的贡献。”

同理,每月来个“五天小长假”或者每半月来一次“三天小长假”,其代价是本应该有的双休日没有了——事实上,周末短途出游及消费也是相当红火的,当双休日只剩一天后,人们还有多少兴趣周末去游玩、去逛商场?

另外,2005年的时候,反对“小黄金周”就出现了很中肯的意见,“假如市民要到机关办事,轮到‘小黄金周’岂不是要等四、五天,很耽误事。”这个问题很实际,并不是说让窗口单位轮岗就能解决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如果实行“小黄金周”的作息时间,将会打破它们原有的运行秩序,肯定会给老百姓带来不便。即便强行让人们适应,也无法让外国人适应——国际通行的做法就是双休日,没有哪个国家搞“1+3”或“1+1+1+5”,在中国与国际交往已非常频繁的今天,这必然会给很多人带来麻烦。

从科学作息的角度来说,把双休日拆散也是不太合理的。1926年亨利·福特之所以在八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每周给员工多放一天假,理由正在于,双休日制度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劳动生产率,重回单休,那是走回头路。而万一单休这天要加个班什么的,那员工可能就要连续上十三天班,这种状态下哪有什么工作效率?

相比起给双休日“动刀”,落实现有的假期安排才是关键,增加“法定节假日”也是可选项

在双休日上面“动刀”,这无疑是找错了方向。事实上,人们对当前休假制度的不满,很大程度就在于,一些人连“双休日”都休不上,更不要说带薪假期了。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能很好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这两种假期的受访者分别占66.1%和60.1%。能享受到带薪休假的受访者仅占36.2%,能享受婚假的受访者占20.9%,能享受探亲假的受访者占11.4%,目前能享受2.5天休假的受访者占10.1%。另有8.2%的受访者则表示以上假期都不能很好享有。

不要觉得以上数字夸大了事实,当今中国人的工作时间就是在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2018年,男性和女性就业者每天工作时间分别比2008年增加1小时26分钟和1小时20分钟,换算成比例是都增加了22%。这些增加的工作时间,不就得很大一部分是占用了休假时间吗?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不少职业群体在抱怨每周只有单休,甚至每月都只能休一两天。一些科技公司,甚至公然声称要执行“996”的工作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休假”这个词越发显得奢侈。

所以,正如很多网友指出的那样,当务之急并不是研究怎么“花式放假”,而是把现有的双休日、法定假期、带薪休假等严格落实。在保证足够天数的情况下,如何放假大可交给企业等单位自行决定,有关部门所需要做的,是担负起监督责任,如果企业不遵守,要予以严肃的处理。

至于要不要推广“2.5天假期”,乃至于“作四休三”,客观来说当今中国社会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强行推行的话难免有“慷企业之慨”的嫌疑,只能让有条件的企业自行去尝试,看看能能否在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保证足够的产出。至于公营机构实行“2.5天假期”,也不能随意“慷纳税人之慨”,一定要有严格的规范。

有关部门还可以做什么呢?

引自人民网

有媒体曾经统计过,中国目前11个法定节假日,在全世界横向比较的话,处于中游,甚至比美国、德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要多。但一旦算上带薪休假的天数,立马在国际上成为倒数了。再考虑到带薪休假的实际执行率,中国人的休假时长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很多调查显示“法定节假日”的实际休假执行情况较好,那确实是可以考虑增加法定休假日。不管是延长春节法定假日时长,还是设立新的法定节假日,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第44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