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学生辩论夸夸群喷喷群:颠倒黑白地夸,大义灭亲地喷

反正又没有谁把这些夸和喷当真,真正的愉悦,是群里涌现的创意和幽默。一个人的愉悦是自嗨,一群段子手的愉悦是狂欢。至少,这种愉悦的喷,总比社交媒体上的杠精和喷子来得强吧?

看似慌中带急,实则稳中带皮。夸!

看似稳中带皮,实则慌得一批。喷!

最近,“夸夸群”火了,连带着曾经的“喷喷群”重新翻红。两大“红群”,正好针尖对麦芒。

夸夸群和喷喷群哪个更好?3月17日,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在清华西阶梯教室展开激辩。

激辩

未战先热,北大、清华打擂台的消息一经放出,立刻登上微博热搜,目前已有近2亿的阅读量。

图/微博截图

昨天傍晚,周刊君提前半小时赶到清华西阶梯教室外,结果早已人满为患,不少群友闻风而来,一睹这场“神仙”之战。

排在外面的人只好放弃离开 图/俞杨

阶梯教室内座无虚席,周刊君挤在最后一排,遥见双方辩手各就各位。

正方清华派出4位男生阵容,力捧夸夸群,反方北大则派出4位女生阵容,力挺喷喷群。

北大、清华在清华西阶梯教室展开辩论 图/俞杨

夸夸群群友有着文采斐然、鞭辟入里、颠倒黑白的夸赞,喷喷群群友则有犀利刻薄的言辞、怼天怼地的热情、大义灭亲的精神,你要周刊君支持哪个呢?

清华辩手先以数据服人,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压力,56%认为压力山大,因此夸夸群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能给这个群体带来更多的激励和快乐。

北大辩手立刻以例子反驳,“东北二人转、德云社的相声也带来了很多欢乐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单纯的快乐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喷喷群相反,它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学会接受的同时,也在学会适应真实的社会。

同时,喷喷群也是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平台,让你在遇到不爽的人和事时,有机会必唾其面。

清华辩手逐条予以反驳,认为那些夸赞即使被包装在善意的谎言中,人们对善意的感受也不会打折扣,这叫“彩虹屁”理论,“彩虹屁就算是个屁,也是一个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屁。

而且,如今的大学生乃至社会人,其实都身处一座座孤岛,夸夸群里没有利益往来,有的只是抱团取暖。

反观喷喷群,宣泄负面情绪其实是在群里去喷一个可怜无辜的人,“以一种不要脸的方式。”

北大辩手继续施以打击,再三证明夸夸群并不能消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比如感情上的压力,夸得你貌比潘安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找个女朋友抱一下”,面对清华男学长,北大女辩手反击道。

渊源

夸夸群和喷喷群其实是一脉之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区别,那就是你在群里发一个句号,那么讨论的是,这个句号到底圆润不圆润

着实有趣。那么这两种如此有趣的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去年6月,互联网上出现了喷喷群的热潮,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吃不吃大蒜、香菜和榴莲,都可以在群里互喷对骂。

图/微信截图

夸夸群则是喷喷群的一种变体。最初来自大学生群体,是学生之间用来相互打气的。

这就得说说复旦大学的“哈哈群”了。最初,群里规定只能发笑话和“哈哈哈哈哈”。有人不满足,表示“我想被夸”,于是第一代夸夸群出现了。

2019年3月1日,复旦建立了第一个夸夸群,到3月12日已扩展到6个群,群成员总数从最初的200人增加到了2000人左右。

最近两周,夸夸群的热闹蔓延到多所高校,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玩的形式很简单,有个固定的互动句式,求夸者发一句“我做了什么+求夸”,夸人者则会回应“夸赞的语句+夸!”

比如,“我不小心把酒洒在了书包上,求夸”,夸的人会说,“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夸!”

随着夸夸群走出校门,有人在热闹中嗅出了商机,在网购平台推出了夸夸群服务

服务费根据群人数而定,人数增加,价格水涨船高。不管多少钱的套餐,进群之后就开始计时,只夸3分钟。3分钟后,客户马上被踢出群。

图/微信截图

现实

让我们互相吹捧,达到人生的巅峰!让我们互相喷损,好嗨哟!

话虽如此,进夸夸群和喷喷群也是有业务要求的,至少你得是个段子手啊

在夸夸群和喷喷群,就有这么专门一类人,特别想看看群友能怎么夸出天际,能怎么喷出神技。

语言是首先要过的一道关。初次见面要夸“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喷人早点去死要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反正又没有谁把这些夸和喷当真,真正的愉悦,是群里涌现的创意和幽默。一个人的愉悦是自嗨,一群段子手的愉悦是狂欢。

至少,这种愉悦的喷,总比社交媒体上的杠精和喷子来得强吧?

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放松和排遣。

而在青年亚文化中,戏谑、反讽、解构严肃的夸和喷,是最喜闻乐见的方式。

以夸人为例,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霍小雯指出,夸人者的行为是共情技术的体现。尤其是讨好型人格的夸人者在称赞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这是双方取悦的方式。

这种“求愉悦”的行为,基于现实的土壤。

以求夸为例,复旦大学传播学副教授邓建国分析,中国社会是一个吝啬于夸赞的社会,大多是挫折教育,造成很多人有求赞赏的饥渴心理。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也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优质资源稀缺,家长和老师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不大会夸奖。

不过,正如北大、清华在辩论中所指出的,真正的快乐永远来自自己的努力,乐观自信才能构建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大家都是清醒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