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沈巍爆红的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件事

图片
近期衣衫褴褛的拾荒者沈巍红了,加在他身上的标签五花八门,和沈巍自身的对白参看,形成了有意思的反讽。
图片
01.
>>>流浪者沈巍的超级变变变
等到沈巍火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上海滩流浪环保网红国学大师,陷入了难以自证的怪圈。他说垃圾分类是理念,人说他安贫乐道,他说富贵本可求,人说他志不在此,他说志在垃圾分类,人又要他讲国学,他只好避而不谈自己,讲讲“德才兼备”“善始善终”的古训,终于皆大欢喜。
图片
于是,在“国学”、“大师”双双被搞臭的大背景下,某些人礼失求诸野地若有所得,进而“报道出了各种偏差”,复旦毕业婚姻悲剧自我放逐啦,胡子拉碴风度翩翩啦,学以他用早成马云啦……
偏偏我们的“沈大师”始终维持在正常智商水准:齐白石出名因为画而非胡子;我只是纯粹爱好读书;网红热早晚一哄而散……然而就这一点最不正常,一个以捡垃圾为生活的人,竟然从头到尾自圆其说了,你说不是大师而何?于是顶礼膜拜啦,自觉可怜啦,维持秩序啦……
图片
图片
各种各样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一方面要人看他不清,高高在上也好,匪夷所思也罢,另一方面则要他飘飘然无所顾忌。只要他还有着一点流量加持的可能,这些“塑料代言人”就会继续不顾一切加以捧杀
图片
于是一面面旗帜立起来了,问问你敢不敢为爱疯狂,我们的阅读辜负了这个时代,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正反两派掐得不亦乐乎,“大师的境界你们不懂”、“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然而其实与他无关,他就像中药里那味被榨干的药引子。
图片
然而他是无毒的,就像人们迷信偏方秘方,心知肚明大力金刚丸那些把戏,只为自己求个心理安慰。于是一方面感慨诗和远方不是求仁得仁那么简单,这一次实在佩服得紧;另一方面又一次激发起对现实生活的信心,毕竟还是学不来。
因此对于这波“追星热”惊慌失措大可不必,有毒的东西人们其实始终避之唯恐不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遍尝百草的神农,久恶心并麻木于身居豪宅大院手植菊花作诗自诩陶潜,高谈阔论讲台之上蝇营狗苟生活之中,或者是不惮自我迫害制造奇观吸引流量……
或许只是在沈巍这里,普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身心性命之学”,不是去向山里的狐狸大谈聊斋,而是简简单单表里如一地安身立命,外带一点桀骜不驯和自我期许。“先知先觉者和疯子只差一点点,他们给我戴了帽子说我是疯子,我也只能当疯子了”、“我只会青史留名于网红现象分析”……
图片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他比很多大师更“国学”,他很清楚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很明白自己的大红大紫只是历史的形成,而不是一副我固有之的高高在上。
不过,沈巍的故事倒是令人想起《孟子》中的一则故事,想必沈巍也并不陌生。讲的是廉洁自律的陈仲子清者自清,只要来之不义便不食、不居、不顾,孟子虽然高度评价他为巨擘,却认为失之狭隘不可扩充。
沈巍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里一种以退为进、安之若素的难能可贵的品质,然而不免陷入另一种偏执和极端中。毕竟他眼中读书人的理想诸葛亮,正是因为“能托六尺之孤,能寄百里之命”而为人称道。
垃圾分类道路千万条,推而广之第一条。这种克己自苦的生活方式并不具有延展性,一举成名后能否善始善终也未可知,尽管我们尊重他的个人选择。然而上一次是他本人,这一次是他的“非垃圾”理念——或将又一次被视为“垃圾”而丢弃,只是这一次由人们事先分类而淘了各自的宝去。
图片
不必讳言,这篇文章也是在他的故事中淘宝的结果,然而一方面是希望看客给予他基本的自由和尊重,另一方面更是希望沿着他的初衷继续下去,为垃圾分类的普及尽一份心力,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图片
沈巍自述(来源:红星新闻)
02.
>>>垃圾是人类参与的结果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历史上很新又很短的一段。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简化为1天的24小时,那么,人类是在这24 小时的最后3 分钟才进场的。
图片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已经具备了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其客观的运行规律支持着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着生命之流的延续。
人类制造的很多物品在使用之后,大部分都无法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分解。制造它们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停留在这些物品中,无法再进入自然循环。
物品被不断地制造,用过之后又不断被丢弃。它们越积越多,于是便成了“垃圾”。不错,这正是垃圾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的这种行为,其影响不仅是制造了“垃圾”,它还消耗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
图片
人类制造物品的原料和能源都源于自然界,这些原料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十亿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经人类开采使用之后又不能很快回归自然界,其消耗速度远远快于形成的速度。为了满足所需,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开采,于是,能源危机、资源枯竭以及为了开采更多资源而产生的生态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
狩猎时代,垃圾只需顺手一丢。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定居的人们就需要想出更多办法来面对堆积如山的垃圾。或者是“倒”,或者是“烧”,其根本出发点都是“眼不见为净”。工业革命后,垃圾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越发凸显,人们就更加迫切地要让垃圾从眼前消失。
图片
公元前16 世纪的古特洛伊城里,人们习惯于把垃圾丢弃在室内地面上。每当建筑物内的地面被骨头和其他垃圾堆满时,人们就会选择用干净的黏土把垃圾埋起来,再在上面重新铺出一层厚厚的地板。因此每到一定时期,屋子的地板就会升高一截,直到加无可加,索性将房顶拆掉,在层层垃圾上又起新屋。
不仅室内是这样,整个特洛伊城也是这样不断埋掉垃圾、再建新屋。据估算,平均每个世纪,特洛伊城升高1.43 米!与此相似,很多中东的古代城市往往建立在大型土墩上,比周围的平原高出很多。这些土墩其实就是垃圾堆,里面蕴藏着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各种遗迹。某些城市“长高”的速度甚至高达每世纪4 米!
图片
到了中世纪,人类随意抛洒垃圾的恶习依然持续且愈演愈烈。据史载,15 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一有一天夜里在街头散步,忽然听见楼上一声喊:“下面的人注意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一个大学生泼向窗外的粪便浇了一头。路易十一居然没有恼怒,反而留下一笔赏金,以“鼓励这名大学生熬夜读书的努力”。
图片
工业革命之后,都市垃圾的数量达到了令人惊恐的程度,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各处涌出的垃圾如洪水般汇聚在一起,迅速堆积成垃圾的高山和海洋。很多大城市周边的土地变成了露天垃圾场。随意抛洒的露天垃圾场成为瘟疫之床、污染之源。它们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壤,住在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
当堆到无法忍受或干脆无处可堆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烧垃圾。一开始露天烧、用炉子烧,后来用改进过的焚烧炉烧。但是,烧过的垃圾并没有消失,只是变身为气体和烟尘,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污染源,依然盘踞在人们身边。
面对垃圾,普通人的反应通常是:Not in my back yard( 别在我家后院)。而为了避免自己家被垃圾堆满,就把垃圾扔到别人家院子里。这缺德事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干,而且是把垃圾丢弃到比自己更贫穷更不发达的地区。例如,城市垃圾一股脑运到农村埋掉或烧掉。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最严重的就是跨境垃圾转移。
1987年,美国纽约一艘名为莫布罗号的驳船,装满垃圾驶出港口,试图在纽约港和墨西哥湾之间寻找可以“卸货”的廉价垃圾场,可是经过五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垃圾被沿途各港口拒收,莫布罗号驳船最终无奈驶回纽约,这批垃圾还是在布鲁克林被烧掉了。数十年来,由于本国的垃圾处置费用高昂,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自己的垃圾转移到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把那些地区变成了“世界的垃圾场”。
其中,电子垃圾是最典型的。全世界8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亚洲,中国更是重灾区。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一般较低、处置费用也很低,因此很难做好对有毒有害垃圾的污染防控,这更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
03.
>>>处理垃圾的三板斧
图片
过去人们把垃圾扔在窗外、街道、河流、海洋、港口、农田等任何可以扔的地方。今日很多村镇依然沿用此法。在城市里,大部分垃圾都会被运送到垃圾填埋场。
现代的卫生填埋场经过层层防渗及除臭,基本能够做到短期内的垃圾无害化。但维护成本较高,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多是混合垃圾,各种厨余、塑料、金属、纸张等混杂在一起,这样的垃圾很难在填埋场被降解。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无法被消解。
“用火烧”一直被当作最简便的垃圾处理法。看上去,噗的一声,垃圾无踪,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垃圾和其中的有毒物质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一部分转化为气体形态排入大气中,一部分藏身于焚烧后的灰烬之中,最终依然会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图片
中国很多地方依然把露天焚烧和老式焚烧炉作为垃圾处理的主力,其代价是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对周边居民健康的损害。现代的焚烧技术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型工艺及其相应的空气净化技术,但依然不能避免如硫氮化物、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排放。同时,任何形式的焚烧炉都会耗费大量的能源,其焚烧时消耗的高能量与焚烧后得到的能源往往不成正比。
也称作“资源化处理”或“垃圾资源化”。农村用馊水喂猪、收集粪尿发酵沤肥等都属于此类;将金属、玻璃、纸张等废弃物回收再加工,也是我们熟悉的方法;还有利用厨余和园林垃圾堆肥等。人们对垃圾再利用的热情,绝大多数来源于经济需求。古往今来,从个体拾荒者,到集团式企业式的废品回收,乃至政府主导的资源回收再生体系,都在经济杠杆作用下,为垃圾创造着再生的机会。
图片
04.
>>>垃圾分类为什么重要
在这“垃圾处理三板斧”之中,“回收再利用”毋庸置疑是优于前两者的。但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并不高,城市乡镇处理垃圾主要是通过填埋和焚烧,很多农村地区甚至依然把垃圾随意倾倒在自然环境中。
从我们对于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炉的依赖就能看出,倒和烧这两种人类社会最早期的垃圾处理方式,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真正实现“循环经济”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标,需要将这个循环圈通畅而持久地运转起来。垃圾分类必不可少,只有将垃圾分门别类,才能更好地进行回收,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再生。
那么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呢?现在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各国的分类方法都不一样,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一般分为五大类(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物、有害垃圾和大件垃圾),每个大类下面又细分为若干小类(不同地区小类的分法也不同,有的分10 小类,也有的甚至达到70 小类),居民需按照要求将自家的垃圾分类收集。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常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图片
垃圾的组成成分是决定垃圾分类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国厨余垃圾的比例非常高,占到一多半,而美国、日本、德国厨余垃圾所占比例低于20%。如果我们把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垃圾的分类工作就算完成了一多半。然后再在剩下的垃圾中把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如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等)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很多回收业人员都会来帮忙),真正需要末端处置的垃圾也就不多了。
图片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厨余垃圾单独成为一大类,也是现阶段垃圾分类最重要却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这一步是要在每个家庭的厨房中,由每个家庭成员自动自觉地亲自动手完成的。没有环卫工人或者回收业者帮忙,全靠每个人自觉自愿。
当然,垃圾的组成成分只是影响垃圾分类方式的因素之一,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决定着一个地方采用怎样的垃圾分类方式,如垃圾处理的能力、回收物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观和政策导向等等。日本能将垃圾分得那么细,是有整个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和相应垃圾处理能力作为支撑的。
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的垃圾末端处理很大程度上依赖焚烧,所以会尤为强调对于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的区分。但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技术能力,如果人们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商家因为增加成本而不愿去做,政府也不重视,那么垃圾分类处理也是很难实行下去的。
05.
>>>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我国的“四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正确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只要方法得当,养成习惯后其实并不难。
所谓干湿分离,就是把水分含量高、会腐烂的厨余垃圾从各种垃圾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收集与投放。
图片
厨余垃圾包括:剩饭菜、果皮果核果壳、菜叶菜帮菜根、食物残渣、茶叶等各类可腐烂有机物。分类时,要保持厨余垃圾的纯净度,不在其中掺入纸类、牙签、塑料、金属等物品。
处置方法:单独投放至社区专门的厨余回收垃圾桶。如果社区还没有专门的厨余桶,也请装在单独的袋子里,避免污染公共垃圾桶中的可回收物,也减轻环卫保洁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我们可以先行一步,自行尝试厨余堆肥。
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纸类、金属、玻璃、家具、织物等。
图片
处置方法:可回收物分离出来后,整理打包,交售或赠与正规的资源回收业者,使之重新进入社会生产循环过程。
注意:可回收物要尽量保持清洁。酸奶盒、牛奶袋、食品托盘,用洗碗后的废水涮一涮,晾干了就可以回收。复合材质需尽量拆开分类(如纸盒上的塑料片),去除影响回收的材料(如胶带、订书钉),并留下其中有用的部分(如尼龙绳)。
有害垃圾(又叫危险废弃物)包括:日光灯管、节能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废旧电池等。
图片
处置方法:日光灯管、节能灯管放入灯管回收箱;过期药品放入社区专门回收箱或连锁药店专门回收箱;废旧电池放入电池回收箱。
注意:由于目前我国有害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体系极不完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以上这些分类回收箱,而有害垃圾随意丢弃对于环境的影响又很大,因此,可以自行积攒一定数量后,交给有资质的处理厂家或者周边的环保组织。
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纸尿裤、脏污的塑料袋、破旧脏污发臭等不具回收价值的旧衣物以及其他物品。
图片
处置方法:将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投入社区内的其他垃圾桶中,最终统一由城市垃圾末端处理系统处理,例如填埋或者焚烧。
- 版权信息 -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自
《垃圾魔法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