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善良就可以被欺负?不懂得为自己争取的孩子有多可怜

“当时同学妈妈开了窗,隔着窗和我道歉,说不好意思。”

“她还对后面的小朋友说,下次开车门看看有没有行人。”

“她也不是故意的。”

4月16日,打着肩带的广州女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她嘴里虽然说着原谅,可常爸还是忍不住心疼这个姑娘在前一天刚刚经历的疼痛和绝望。

本来快要到校的她,连人带车,被突然打开的车门撞倒了,又被另一边的硬墙反弹了一下。

她以为自己没什么事,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准备离开。但随之而来的剧痛,让她动弹不得。

中途虽然出现了一些好心的路人帮助了受伤女孩,但自始至终,“肇事车辆”里从司机到后排开门的那个闯了祸的人,都没有下车。

直到她走后,车门才再度被打开,走下来一个和被撞女孩年级相仿、穿着同样校服的女生,显然她们是同校同学。

我不知道那句“不好意思”和摇下车窗的动作发生在什么时候,我只知道无论是开车的妈妈还是开车门的女儿,始终就稳稳地坐在车里,眼睁睁地看着被撞女孩呻吟、痛苦。

只说一句“不好意思”,就能心安理得让别人来独自承担这飞来的横祸吗?!

当缩头乌龟,就是你给你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吗?!

被好心同学搀扶着,可怜的女孩一步一步挪到学校的医务室。然后又被老师送到医院,最终诊断为:

肩关节半脱位,需要用肩带一个月。

可自始至终,她都没想过让对方承担责任吗?

可能她不知道,司机这样停车是违法的,可能她也不知道,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受到侵犯。

就连交警,接到的也是群!众!举!报!

妈妈在家长群里心疼地说:“就是痛!”

怎么能不痛呢?一个小伤口就能让人龇牙咧嘴,更何况是这种骑个车还要忍受当头一棒,伤筋动骨的痛,虽然左边的墙把她“撞”得不轻,但也“幸亏”左边是堵墙,如果有行进中的车辆怎么办?如果有即将要提速开过来的车辆怎么办?后果不敢想象!

后续报道,说开车的妈妈后来道了歉,还进行了赔偿。女孩也特意号召大家,不要再指责对方家长和孩子了。

事件被和解当然是好事。但回顾事发时的情景,常爸还是忍不住猜想,如果这件事没有被上传到网络,没有社会舆论的施压,又会有怎样的进展?

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是,在“宽以待人”和“讨个说法”中间,是实实在在有一道界限的!你越了我的雷区,就不要怪我不客气,这个不客气不是要打回去或者骂回去,而是懂得行使我的权利去保护自己,就是我们俗称的“维权意识”。

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弗洛伊德

国家没有武装,就意味着随时面临被侵犯的危险;人没有武装,就意味着只能任人践踏。“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最后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最近屡屡登上热搜的“奔驰女车主”。

教科书级维权能力,家长要有孩子也要有

新买的车还没开出4S店的大门就漏油,姑娘想要换车或退款。

4月1日,销售人员说可以换车,还能得到一定补偿。

4月4日,说法变成了能换发动机,得到一定补偿。姑娘不同意。

4月8日,销售人员举着“三包”,说只能换发动机。

多次沟通,求助无门下,她只能选择坐在引擎盖上哭诉,恰好被拍视频传到了网上。

最终,事情被闹大了,网络各种热议,工商税务部门也先后介入,4S店终于服软了。他们不仅客客气气地邀请姑娘谈判,还答应了所有的条件,甚至还额外开出了邀请姑娘去德国补过生日等一系列惊喜福利,引得众网友纷纷调侃道“想要买奔驰,还没出门就漏油的那种”。

“好好跟你们讲道理,你们就流氓;我变成泼妇,事情就解决了。”虽然姑娘自称泼妇,但除了坐引擎盖这样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整个的维权经历完全就是一个教科式的极好示范。

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一下就抓住了对方“金融服务费”“滥用三包”的要害;

礼貌有节制,沟通中没有过激行为或脏话,良好的教养赢得好感;

权利要求合理,维权的平衡度把控优秀,没有漫天要价,也没有低三下气。

面对不讲理的人,学会调动社会力量,这并不失体面。

像这样优秀的维权案例,还有无锡的一个父亲。

2018年9月,他为自己11岁的儿子召开了“金桥小学受害学生维权发布会”,举报孩子班主任打骂学生、实施冷暴力、讽刺侮辱等行为,并以“侵犯人格权”为由上诉到法院。

压力之下,原本不肯承认错误的班主任写了道歉信。学校也写了道歉信。

持续了近一年的校园暴力,终于画上了句号。

审理法官的一句话让常爸印象深刻:“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这起案件处理的不好,将会影响一生,我想这种处理结果,将是(他们)人生新的转折点。”

一起维权官司,让学校和老师学会尊重孩子,让学生知道要相互尊重、保护自己,也让自己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说是人生新的转折点,真的一点儿都不过分。而这也似乎为很多家长头疼的校园霸凌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范本。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children is by empowering them through giving them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skills like participation”

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他们的权能,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能。

我相信那个11岁的男孩,长大后也一定是个敢于为自己发声、堂堂正正的人。

维权意识,从娃娃抓起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提出质疑:“屁大点儿的孩子,怎么教他们维权啊?”把孩子教成一个“不好惹”的人,不是要怂恿他当刺猬,逮谁扎谁,当机关炮,见谁怼谁,或者遇到问题只能想到打官司、坐引擎盖。

想要孩子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需要分三步走:

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可以行使的“武器”)

知道什么情况下就是权利被侵害(有保护自己的意识)

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该如何保护自己)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呢?

具体怎么做呢?由人道主义救济组织和慈善机构在2001年成立的“保障儿童安全联盟The Keeping Children Safe Coalition”,推出了儿童保护工具包。其中,第四部分详尽描述了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特别实用接地气。

1.分清权利与欲望,明白权利与责任对等

1992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在中国出生的孩子都具有:

健康权、生存权、教育权、游戏权、社会参与及表达意见权

如何让孩子理解这些抽象的词汇呢

第一步,准备各种小卡片,上面写上一些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的词,和孩子探讨:

好吃的食物、健康的身体、好的教育、被爱、被保护、做游戏、温暖的衣服、被尊重、表达自己等。

用三个句子问孩子的感受:

你喜欢这个吗?

你不喜欢这个吗?

你是不是有些不确定?

通过孩子的回答,来引导孩子理解权利的概念。

比如孩子喜欢“食物”这个卡片,大人可以问:“你喜欢每天都吃得饱饱的,是吗?”

孩子点点头。家长可以继续说:“有东西吃才能活下去,每个小孩子都天天吃得饱,这是你们的生存权。”

理解权利的时候,还要理解责任,引导孩子思考“不浪费食物”的意义,以及“吃得好”和“吃得饱”的区别,让孩子明白权利和欲望不是一回事。

2.从情绪和感受出发,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侵害

孩子的表达能力弱,但感受却是直观的。

教孩子描述“安全”和“不安全”的感受。

比如安全就是:舒服的、被保护的、温暖的、像家一样的……

不安全就是:害怕的、危险的、冰冷的、愤怒的、孤独的、不被爱的……

如果孩子无法描述,可以让孩子指认表情图:

通过描述表情图,让孩子用“我感觉……”这样的句式,描述自己的感受。

属于不安全范围里的情绪,就表明他可能会受到侵害或者已经被侵害。

还可以做一个“侵害分类表”,举例子让孩子明白。

比如像老师虐待孩子,可以学习下面的这种对话,从情绪引导孩子。

还有身体界限,和孩子一起讨论,和不同人身体接触的底线。

3.明白因果关系,做出决定

当孩子一人面对状况时,需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这个时候,要明白,选择和结果的关系。

可以做出下面这样的表,给孩子举例子。

比如,发现有坏人跟踪自己:

选择一:向人多的地方跑并且大叫——结果:吓退坏人,顺利回家

选择二:向人少的地方跑——结果:被坏人带走,永远见不到家人

面对困境,有些孩子会觉得很艰难,但总有办法解决。

制作一个“自救机会”表,和孩子一起探讨在特定情况下,一个孩子能做的事情。

比如告诉父母、求救别人或组织、大喊“失火”引起注意、跑到人多的地方等。

关于如何保护孩子,KCS工具书里还有很多细节。英文好的,想要看全文的可以回复后台“保护孩子”。

正确理解了权利,才能明晰义务和责任,才能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社会的行为边界。

我们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到处扎人的刺猬,但我们希望孩子在敢于愤怒的同时,也记得保护自己,在与人和善的同时,也能活得桀骜不驯、有棱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