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室的人都不愿意剪辫子,为何溥仪却带头主动把辫子剪掉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
图片
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子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辛亥革命爆发后,国民革命军推翻了清政府。民国政府为了凸显革命的全面性,要求举国上下必须剪掉拖着后脑勺上的长辫子。于是,在民间闹起了一场“辫子革命”。
此时的清逊帝溥仪,按与民国政府签订的《皇室优待条件》,住在紫禁城中,仍然做着小朝廷里的皇帝。
虽然与外界少有往来,但溥仪的消息却很灵通。因为他从小就有读报的习惯,所以,民间发生的事情他都了如指掌,经常会把那些花边新闻当作宫中的谈资。
自然,民间剪辫子的事情,溥仪也很清楚。曾经他还和妻舅润麒谈到过民间剪辫子的趣事。
不过,宫里的官员或者太监们,却一直对剪辫子的事情置若罔闻,就像他们仍旧生活在清王朝一样。
 民国政府内务部也曾数次下达“剪发”公函给紫禁城里的内务府,要求在宫中供职的人,必须剪掉辫子。
结果,不论是官员还是太监,都借口要在宫中当差,不便于剪掉辫子。
因此,民国政府的公函就此成了废纸一张,宫内的官员和太监们依旧拖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
其实,不光清皇室,连民国参政院中也有十几位死活不肯剪辫子。后来闹到政府强制性要求剪辫子,凡是不肯剪去辫子的,有官的开除,当兵的不发军饷……如此这般,才好歹把剪辫子的政策落实了下来。
图片
逊清朝廷的表现,让民国政府很头痛。所以,民国政府直接就剪辫子的事情找到溥仪,希望他能起表率作用,并下令让宫中官员和宫人们剪辫子。溥仪为了配合政府便下了一道“剪发自由”谕旨,结果等于什么也没说。
这事过了不久,族兄溥葵带着一帮满清遗老们,非常气愤地找到溥仪,向他报告说,民国政府居然派警察到各王府发告示,要求旗人立刻剪辫子。否则,做官的不光停发工资,还要开除公职。
这个消息在清逊朝廷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一些在职的官员们气愤填膺。最后,清逊朝廷的内务府,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过神武门入朝者,不光要检查腰牌,还要检查辫子,并表示,没有辫子的人一律不得入内。
清逊朝廷这样一闹,民国政府亦不好强迫。为了稳定社会,只好对旗人多行安抚。
就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宫里来了位洋帝师庄士敦。
庄士敦是英国爱尔兰人,他的到来,在溥仪面前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他不仅教授英语,还讲西方历史、风俗人文、现代科学等。这让从小被关在紫禁城里的溥仪大开眼界,对庄士敦非常信任。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在生活上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在宫里装电话,骑自行车等。不过,渐渐西化的溥仪,却还是一直拖着辫子,从来没想过要把辫子剪掉。
有次,直率的庄士敦在和溥仪聊天时,嘲笑他的辫子真像一条猪尾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让溥仪大受刺激。
图片
次日一早,溥仪就叫把宫里的剃头太监叫来,要他给自己把辫子剪了。
剃头太监一听,吓得面如土色。当即就跪在地上捣头如蒜,连称“奴才不敢”。
溥仪见此非常生气,又让近侍太监帮自己剪辫子。
近侍太监也慌了神,毕竟溥仪是皇帝,谁敢动皇帝的头呢?
溥仪无法,于是拿了剪刀自己下手,把一直跟随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
在溥仪的命令下,剃头太监战战兢兢,好歹给他剃了个光头。
溥仪剃头这事,迅速在宫里传开了。先是老太妃们在宫女的搀扶下,慌慌张张地来阻止,结果看到溥仪已经顶了个光头,顿时大哭不止,连称“这下大清真没了”。
紧接着,溥仪上课时,他的那些帝师们也一直黑着脸。显然对溥仪剪辫子非常不满。
除此外,皇室宗亲和满清遗老们知道后,更是长吁短叹,从此不愿再做复辟大梦。
溥仪剪辫子这事,在宫廷外也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报纸趋之若鹜,纷纷报道。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舆论轰炸,皇宫中的人,也都渐渐地跟着溥仪学。到了后来,所有人都把鞭子剪掉了。由此,一场辫子革命,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