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究竟有没有谋反的行动,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铲除他

关于胡惟庸是不是有造反的行动,这个问题在明代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明代中期的时候,已经有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公开表示怀疑。要知道,那时候明朝还没有结束,那么多学者敢于这么说,可见,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观点,而是知识阶层的普遍认识。
图片
清朝入关,明朝旧臣大量南渡。南方也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为了笼络人心,曾经给朱元璋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中冤枉的部分人给予了平反。虽然这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但是,这也说明,包括明朝皇室成员,他们也觉得老祖宗朱元璋当年的滥杀无辜,实在是过分。
而当时的一些学者,因为没有了羁绊,更是直截了当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比如学者钱谦益就直截了当地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另一位学者潘柽章更认为云奇的说法是“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
两位学者所说的“云奇”,是一个太监。有一天,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的井里出现了醴泉,让朱元璋去看。朱元璋走到半道上的时候,有个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大轿前,拦住朱元璋,不让他去。这个云奇被朱元璋的随从打得半死,但他依然手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让朱元璋别去。朱元璋觉得奇怪,于是登上宫城,往胡惟庸家里看。发现胡惟庸家里的墙道里,藏着许多拿着武器的士兵。于是朱元璋明白了,这个胡惟庸是想等他去以后,杀掉他。因此,朱元璋立刻下令抓捕胡惟庸,由此引发了胡惟庸案。
关于这件事,潘柽章分析说,如果胡惟庸真的藏了很多士兵,能让宫城上的人看见吗?
显然,这个所谓的“谋反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朱元璋是站在什么样的宫城上往胡惟庸家里看的。但如果真有这样的宫城,那一定就有人站在那里守护。既然有人守护,守护的人就能够看见。胡惟庸作为宰相,在埋伏士兵的时候,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他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这样做,等人看到呢?
图片
再说了,胡惟庸如果想抓捕朱元璋,他最好的办法是把士兵埋伏在室内。当把朱元璋引进室内的时候,再行抓捕,不是更合适吗?把士兵摆在别人能看得见的地方,胡惟庸有这么笨吗?
再一点,胡惟庸手中又没有兵权,又没有其他辅助措施,难道把朱元璋骗进他家里杀掉,就能夺取朱元璋的皇位吗?他就算杀掉朱元璋,难道不害怕城防部队杀他吗?何况,除了城防部队,朱元璋还有那么多儿子手握兵权镇守四方。难道他不怕这些儿子们杀进来,他不好收场吗?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事件”,完全是不靠谱的,完全是朱元璋找的一个漏洞百出的借口而已。
不过,就算胡惟庸没有谋反,也不表明他没有问题。他和朱元璋的矛盾,确实已经非常的尖锐。胡惟庸确实已经多次得罪朱元璋。关于这一点,就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了。要知道,胡惟庸已经贵为宰相,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说当皇帝,他也没有这种可能,手里既没有兵权,大臣们也未必拥戴他。既然不可能当皇帝,做一个宰相,人生已经很圆满了,他为什么还要得罪朱元璋呢?
我认为,胡惟庸和朱元璋发生矛盾,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胡惟庸首先是没有太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毕竟朱元璋曾经和他一样,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而且朱元璋还是个一无是处的流浪儿。但是很快朱元璋就当了皇帝。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胡惟庸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还是把朱元璋当以前的朱元璋看待。再加上他本身也很有能力,因此,很多事情就自己做主,不向朱元璋报告了。
由于他自己能做主,因此,大臣们为了升官发财,自然就会去讨好他,巴结他。胡惟庸一点儿也没有发现朱元璋已经忌惮他了。
图片
当年,萧何因为听说,每次他派出的使者见刘邦的时候,刘邦都会问,丞相在家里干什么呢?当使者说丞相兢兢业业干事的时候,刘邦就默默不语。萧何知道后,立刻开始收受贿赂,“自污”自己的品德,从而让刘邦放心。
胡惟庸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还一如既往地擅权。
因为他擅权,朱元璋很不满,就多次严厉地批评他。由于胡惟庸受到批评,他又觉得自己其实并没犯多大错误,还遭到批评,因此心中很不满,难免抱怨。
他一抱怨,风言风语就传入朱元璋的耳里,朱元璋就更不满,对胡惟庸责备得就更多。
可以说,这一对君臣,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就走到了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并借机废掉宰相这样一种地步。
总之,还是胡惟庸没有摆正角色,没有注意细节。同时他又遇上了那么样一个心狠手辣心胸不广的上司,结果就出现了那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