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曾给狄仁杰建了一座生祠,为何后来又把生祠给砸了

狄仁杰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武则天时期更是官至宰相。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上扶社稷,下安黎民,为武周和大唐李氏立下汗马功劳,被后人称作“唐室砥柱”。狄仁杰去世后,他忠君爱民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各种文学和戏曲作品,历经千年长盛不衰。
图片
狄仁杰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从一个小小的汴州判佐做起,历任多个地方官。由于政绩突出,百姓口碑很好,62岁时,才被武则天任命为宰相。但为相不足半年,他就被酷吏来俊臣诬告参与谋反而入狱,后得力于大臣们的全力斡旋,才平反昭雪被释放。
出狱后的狄仁杰,被贬往偏远的彭泽担任县令,四年后升为魏州刺史。
狄仁杰当魏州刺史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为他建了一座生祠,以纪念他为当地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公元696年,契丹叛乱,攻陷了冀州,朝廷震动。魏州与冀州相邻,当时的魏州刺史自乱阵脚,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把老百姓全部赶到城里。一来帮助官兵修建城墙,二来也为了保存实力,暂避契丹人的锋芒。
此举虽然在短时间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百姓不得不抛家舍业,举家迁移,田地里一片荒芜,庄稼也无人打理了。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为了稳定局势,安抚百姓,武则天决定将时任彭泽县令的狄仁杰调任魏州,诏令其坚守魏州,发展生产,稳定军心。
狄仁杰到任后,认为契丹人一时半会儿还攻不到魏州。遂将百姓“悉放归农田”,号召他们放心种地,从事生产。同时,狄仁杰又加紧军事训练和战备,决心和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契丹人闻听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后,心生忌惮,放弃了对魏州的大举进攻,主动退兵了。
图片
在狄仁杰的悉心治理下,魏州社会稳定,百姓丰衣足食。不但避免了战时饥荒的情况出现,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兵送粮,百姓对他的功绩铭记于心。
一年后,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赶到官衙,声泪俱下地请求他留下。在明白此乃朝廷诏命,不可违抗后,乡民依依不舍地十里相送。其后,当地百姓自发捐资,为狄仁杰建起了一座生祠,将他的塑像安放在祠堂中央,并立碑撰文,颂扬他为魏州百姓做出的贡献。
但是,这座生祠却在后来,被魏州当地的百姓亲手给毁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事得从狄仁杰的儿子说起。
狄仁杰一共有3个儿子,长子狄光嗣,次子狄光远,小儿子狄景晖。
狄光嗣早年间在父亲的荫庇下,曾出任司府丞,协助司府卿掌管全国的赋税钱粮和贡品。后来,在狄仁杰的推荐下,狄光嗣出任了户部员外郎。因其政绩突出,“已而称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朝廷外放到地方上任刺史。先后辗转于淄州、许州、贝州等地。
狄光嗣颇有其父的为官作风,每到一处,都关心民众,清廉正直,深得百姓爱戴,是狄仁杰最器重和骄傲的儿子。
狄光远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但他却救了父亲狄仁杰一命。
图片
当初狄仁杰被来俊臣诬告下狱后,就是狄光远带着狄仁杰在狱中秘密写下的血书,冒死进宫觐见武则天,从而帮助父亲洗清冤屈,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劫。
但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却和两个哥哥迥然不同。正是因为他的胡作非为,才导致狄仁杰在魏州的生祠被人捣毁,也糟蹋了狄仁杰的一世英名。
狄仁杰被调离魏州后不久,狄景晖来到了魏州。当地百姓闻听他是狄仁杰之子时,欣喜若狂。心想,既然是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狄大人的儿子,必定会善待百姓,刚正不阿,毕竟是“虎父无犬子”。
狄景晖在魏州任职司功参军,主要负责当地官员的考核和选举。但狄景晖却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横征暴敛。《旧唐书》记载,狄景晖“颇贪暴,为人所恶,民苦之”。
百姓不堪忍受狄景晖的欺压,将他的恶行上告官府。狄仁杰得知情况后,异常愤怒,将他削职罢官,赶回老家反省。狄景晖跪在父亲的面前痛哭流涕,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加上一干大臣的求情,狄仁杰还是在不久后,又让他回到了任上。
可是,狄景晖恶行不改,依然贪婪残暴。这下,可惹恼了魏州的老百姓,他们将怒火发泄到了狄仁杰的祠堂里,愤而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乃毁仁杰之祠,遂毁其像焉”。
狄仁杰的一世英名,就这样毁在了他这个“坑爹”的儿子手里。
直到开元年间,魏州官员才重新修葺了狄仁杰的祠堂。至此,狄公祠得以留存下来,为后世之人瞻仰。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