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进宫看见柴荣幼子,众人都说杀掉,赵匡胤为何不杀

所有的开国皇帝都非常忌惮前朝的皇室子弟。尤其是前朝皇帝的儿子,更是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杀掉。因为在皇权社会里。留着前朝皇子,实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有人想利用前朝皇子们的影响力图谋不轨,就麻烦了。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明朝末年,由于崇祯皇帝的儿子们流落各地,因此,整个清朝初年,甚至一直延续到康熙末年,都还不断地发生借拥戴前朝皇子造反的事情。而清朝更是采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的方式,杀掉了不少无辜的人,造成了不少悲剧。

然而,奇怪的是,宋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柴家天下以后,并没有为难柴荣的儿子们,而且还把他们好好地保护起来。

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

前三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掉。

第四个儿子是柴宗训,也就是赵匡胤夺位时候的皇帝。赵匡胤把他降为郑王,迁到房州。

其实,赵匡胤把柴宗训迁到房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万一有人拥戴柴宗训造反,那样就不好收拾了。最好的办法,是留在京城软禁看护起来。不过,赵匡胤没有这样做,算是对柴宗训的一种厚待吧。而且赵匡胤还赐给他“丹书铁券”,表示永不为难他。

第五个儿子名叫柴熙让,史料记载不知所终。不管是不是他自己躲起来了,总之,赵匡胤并没有杀他,也并没有因为不放心,派人追查他的下落。

第六个儿子柴熙谨和第七个儿子柴熙诲,则直接体现了赵匡胤对柴荣儿子的关爱。

按史料记载,柴荣的第七个儿子柴熙诲被宋朝开国功臣卢琰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乾德六年的时候,赵匡胤曾问过卢璇的情况。也就在这一年,越国公卢琰辞官归故里。有人认为,卢琰这样做,是因为他担心赵匡胤会杀了卢璇,因此才辞官。但事实上,由于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大将兵权。而卢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辞官的,应该和柴荣儿子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卢琰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卢璇。宋仁宗的时候,还封卢璇为殿前指挥使,授予武烈侯的爵位。其妻子也被封为吴国夫人,可说说是很辉煌的。

最能体现赵匡胤善待柴氏子孙的,表现在第六子柴熙谨身上。当时赵匡胤带着众臣进宫的时候,看见一个嫔妃抱着一个孩子。赵匡胤问是谁?回答说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熙谨。赵匡胤问怎么处理?赵普说杀掉。很多人也跟着说杀掉,唯有潘美两手抓在柱头上,没开腔。于是赵匡胤说,我继位于周世宗,怎么忍心再杀他的儿子!然后问潘美什么意见?潘美说,我要是回答该杀,我是辜负了周世宗;我要是回答不该杀,我是对陛下不忠。赵匡胤笑道,那就给你吧。于是潘美把柴熙谨带回家,改名为潘惟吉。教他读书,后来,这个孩子还当了刺史。

这就是柴荣七个儿子的情况。看起来,赵匡胤对他们还是很不错的。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忌惮柴荣的孩子们,还对他们那么好呢?我觉得主要有几点:

一是赵匡胤性格宽厚。赵匡胤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他性格宽厚,没有像其他开国皇帝那样,忌惮功臣,忌惮前朝皇室子孙。他甚至也不提防自己的兄弟,因而造成最后皇位落入兄弟的手里。

二是柴氏子孙有人看管。除了柴宗训外,柴荣的另外的两个儿子都有人看管。也就是说,其实是把责任落实到这些大臣身上。这些大臣因为看管了前朝皇子,因此更加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大意。而这样一来,赵匡胤反而非常放心了。

三是柴荣皇子年纪很小。被看管的两个皇子,年纪都很小。实际上,他们完全没有地位失落的意识。再加上看管他们的大臣,努力遮掩他们曾是皇室子弟的历史,因此,他们内心深处很平静,不起波澜。

四是赵匡胤的夺权平稳。赵匡胤在夺权过程中,非常平稳,几乎没有什么厮杀。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仇怨。没有仇怨,社会矛盾也不深,因此,没有人会想借机闹事。只要天下没有要闹事的,就没人会拥戴那些皇子了。

(参考资料:《宋史》《默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