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打大使馆,交战双方如何沟通?

文|陈卿美

1900年6月,义和团杀洋灭教、大闹京津,洋人胆战心惊。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悍然对外宣战。

帝都黑云压城,暴风骤雨急至。

6月20日,清军与义和团对位于东交民巷的外国大使馆区发动进攻。自此,使馆区一直处于被围困的状态。直至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使馆区才得以解困。

清军攻打大使馆不是单方面的进攻,使馆方面也有军队,只是兵力与清军相差悬殊。清军方面主力包括甘军、武卫右军,总兵力约1.5万人,而各使馆的总兵力不超400人。

两军交战,形同水火,仇敌之间必是你死我活,双方难道还存在交流沟通吗?

确实存在。战场上就是这样,不管战斗再怎么激烈,交流沟通也少不了的。

清军围困大使馆的时间长达56天,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双方有过多次交流、沟通,有时场面还很和谐,让人大跌眼镜。

据《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7月17日,双方暂时处于休战状态。一名中国信差要给使馆方面送信,他摇着白旗,在确认使馆卫兵不会伤害他后,颤抖地走向使馆防线。

白旗,不仅代表投降,也代表示好的意思,显然,这是战场上最传统的沟通方式。

双方不约而同采用白色作为示好标志。清军与使馆卫兵互相挥舞白色衣服,以示友好。慢慢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双方士兵跨过壕沟、工事,来到中间开阔地带,互相交换信息。彼此交流,既可以观察对方阵地,还可打探情报,也可以缓解压力,甚至还可以增进友情。

在交流中,很多清军士兵主动找使馆卫兵攀谈,他们告诉使馆卫兵,山西过来的勤王军与董福祥的甘军根本不知道为啥要打大使馆,只是执行命令被调到这里。很多清军士兵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打仗,更不想被打死。

清军士兵自然也流露出埋怨的口气,他们认为,如果洋人不调派军队进京,北京就不会打仗。

使馆卫兵解释说,因为义和团四处闹事才被迫调派军队进京。清军士兵纷纷说,义和团已经被赶了出去,北京城没了拳民的踪影。同时反问使馆卫兵,你们已经杀了那么多人,为何还不撤兵。使馆卫兵说,那只是你们的一面之词。

事实上,北京城内的义和团仍大量存在,围攻使馆的人就有义和团。在另外一个战场,攻打西什库教堂的主力便是义和团。

图为被清军围困的英国大使馆

虽然这样的交流比较温和,一些使馆人员还是不放心,偷偷在衣服里带了手枪进行防身。但后来发现,根本没必要。

当天下午,一位法国士兵不顾劝阻,大胆跨过防线,走入清军阵地。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出了问题,担心他九死一生,有去无回。

没想到,清军对其进行了热情招待,有茶水、有糕点。同时,领班军机大臣荣禄亲自召见。荣禄询问法国士兵,粮食够不够?死伤人数有多少?

法国士兵说,其它都好,就是天气太炎热,没有消暑的东西。荣禄立即吩咐手下,给他装了一大袋子西瓜与桃子。

清军攻打大使馆,虽然围困了56天,但并不是天天打,而是时断时续。在停战期间,就是双方交流的最好时机。使馆方面由于长期遭受围困,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比较紧张。据《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7月19日、20日,总理衙门至少两次向使馆区运送西瓜与青菜,还有大米、面粉。

有总理衙门大臣大发牢骚说,这他娘打的什么仗,又打又送东西,这不是自相矛盾嘛。既然打,就干脆给打下来。

清军与义和团非常生气。他们气的是,自己没少死人,清廷却去慰问敌人。敏感的义和团首领在又气又恼之余,已经意识到,义和团无非就是朝廷的一个工具,已经快到了被抛弃的地步。

使馆方面的生活物质,更多时候需要买。向谁买,就是向清军买。休战时,可以公开买卖。在开阔的地带,清军拿出日常用品、生活物资,外国人来购买,有点像小型集市。

平日里也有零星交易的现象。7月19日,一位英国士兵向清军士兵购买西瓜,因为清军士兵无法得到现钱,不愿意卖给英国士兵。英国士兵情急之下打了清军士兵。此事惊动了其他清兵,纷纷拿枪过来威胁。使馆方面的人立即赶来解围,将英国士兵双手捆绑,同时赔偿了1元钱,并向清兵大量购买了鸡蛋等新鲜食物。

除了公开交易,还有暗地里的交易。双方接触时间长了,清军中有不少人偷偷向使馆方面卖东西,甚至还有弹药。使馆方面与中国人接头的都是日本人,在西方人看来,日本人比较擅长这种事。

双方选择在晚上见面交易,采用暗号接头。两个日本士兵蹲在一处破损的房子内,点着蜡烛,静静等待清兵的到来。一小时后,房子外传来谨慎的刮擦声,日本士兵趴在地上,匍匐着爬到门口,用枪杆轻轻敲门一下。对方传来三下击掌声和枪杆响动的声音。原来这是互相对暗号。

来的正是中国人,是清军阵营里的厨师。他在身上绑了600发子弹,全部卖给了使馆。厨师经常做这样的交易,在清兵熟睡后,厨师又偷弹药,又偷鸭蛋,在同伴的帮助下,秘密卖给使馆。

不仅厨师,也有很多清兵私下做这种买卖,被枪毙的也不在少数。

正式官方的交流,大多通过信件,见面则比较罕见。

7月20日,总理衙门的一位章京,也就是秘书,带着一位随从来到英国使馆。章京与随从都比较紧张,随从不停地摇着白旗。走到英国使馆炮楼下,卫兵命令他们停下,并拿来椅子,让他们坐下等候。

英国大使带领翻译出来与章京见面,双方就在炮楼下,进行了交流,但并没有实质的结果。交流内容基本都是外交辞令,各种客套,诸如后悔、慈悲等等,双方的言语间还多多少少透露出威胁的意思。

双方会面还需要有人做牵线搭桥的工作。某天,中国三个吹号手与勤务兵走到德国防线内,他们被蒙住眼睛带到英国使馆,接受盘问和检查。中国人说,只是想邀请使馆方面的头头和我们的头头在哈德门见个面,谈谈军事问题。

虽然是围困使馆,但总理衙门对使馆的官方文书——照会仍是要送达的,当然还包括外国转寄过来的信件。转交的外国信件,总理衙门无法看到内容,因为信件需要密码破译,而密码只掌握在几个重要的大使手里。但不知是故意破坏,还是技术问题,外国来的信件都需要中国电信局转抄,转抄后的信件似乎再也无法破译。千山万水送来的信件,使馆方面根本没法看。

为总理衙门送信,是执行清政府的命令,但不是所有清军都认可。除了北京的清军外,其他地方的清军根本不受总理衙门控制。7月27日,送信的章京告诉使馆方面,自己只有从东面,也就是总理衙门的方向过来才比较安全,其他地方的清军一旦发现有人为洋人送信,格杀勿论。

长期被围困的使馆要想获取外面信息,一方面通过总理衙门的信件,一方面通过清军士兵,但这类信息,主观性强,比较片面,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并不能让使馆方面信任。

使馆里受困的外国人最关心的是,联军在天津方面的动向。为此,外国人不惜高薪聘请中国人,作为联络信使,往来京津两地。

7月4日,一位14岁的山东少年甘愿为英国使馆送信。此少年将信件藏在梳辫的头发中,一路艰辛坎坷,屡遭义和团毒打、拘禁,最终还是将信件交给了天津领事馆,并成功将天津领事的回信带回北京使馆。来回往返用了二十四天,少年的诚信朴实,令英国人非常感动。

类似这样的“奸细”并不止这一个少年,只是有些人中途被清军或义和团截获,没能成功。在天津的八国联军,也在想方设法通过中国人向北京使馆送信,以安慰、鼓励被困的同胞。

8月4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正式向北京进攻。几乎与此同时,情报人员也开始陆续向北京使馆传送情报。几天后,使馆里的外国人就得知了此消息。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消息再次刺激了清廷,对大使馆的围攻更加猛烈,双方继续刺刀见红。但让各方很不理解的是,清军始终没能拿下使馆。

事实上,清军攻打大使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清廷“以战促和”的一种策略,慈禧希望通过给京城的洋人施加压力,让列强主动进行和谈,迫使八国联军放弃进攻北京的计划。

遗憾的是,对于习惯撒谎、耍计谋的清廷,列强早已不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