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简史:为解决“人有三急”的问题,古人真的是操碎了心

清代宫廷里面,为了威严和风水的缘故,不建厕所,上至皇帝,下至太监、宫女,均用便器。
图片
人甚至包括动物,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吃喝拉撒。自古以来,研究前两个字的多,美其名曰饮食文化,探究后两个的比较少。究其原因,上厕所不似饮茶、吃酒,不能登大雅之堂。今天,就来谈谈这件不太雅但非常重要的事。从古至今,人们对厕所有很多代称,古称溷、匽,今称卫生间、洗手间,在这诸多别称中,数“雪隐”一词别具一格、最为雅致。至于来源于哪里,先卖个关子。
1
厕所的历史
早期先民们估计没有什么厕所的概念,“原生态”的厕所到处都是。有个笑话说,有个“文明人”偶然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指着岛上唯一的房子问当地土著,“那是厕所吗?”土著人笑了,“除了那间是厨房外,其他地方都是厕所”。
“厕”字出现的较晚,甲骨文、金文里都没有,直到小篆才有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说:“厕,清也。从广,则声”。说明厕的作用是为了清洁卫生,从广表示上面有遮盖,从则表示是正房边上的小屋。
厕字之前,古人表示厕所习惯用“偃”(亦通匽),“偃”字不单比“厕”字早,而且更形象。
请看下方清代吴大澄临写的金文中的“偃”字,是不是很形象?
图片
根据考古发掘,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半坡遗址发现了可能用作厕所的土坑遗存。
图片
半坡遗址,据专家推断,图中的坑应为厕坑
到了周代,厕所已经比较普遍。据《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其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由此可见,古人早就利用水来清除厕中的排泄物和臭味,与今天的抽水马桶异曲同工。《周礼·宫人》有“为其井、匽”的记载:郑玄注释“匽”字说,路厕也。可见,当时在官道两旁已经设有公共厕所了。
早期厕所大都比较简陋,一般是在院子偏僻角落挖掘一深坑,上面铺上两块木板,两板中间留一缝隙让排泄物下落,既是厕所也是粪坑,南怀瑾曾经引诗“板狭尿流急,坑深粪落迟”来形容。如果您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对此一定不陌生。为了尽量减少清理的频率,粪坑都挖的又大又深,一不小心,很可能会掉落下去。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成公有一次让卜人给他卜算一下自己的命运,卜人经过一番掐算后说你吃不上明年的新麦子了,如果算的不准,我甘愿受死。到了第二年新麦子收割后,晋成公很得意,赶紧叫人把新麦子磨成面,大吃了一顿。吃完之后,就把卜人抓来砍头。可能是心情太好,晋成公吃得胀肚子,赶紧往厕所跑,“如厕,陷而卒”,掉入粪坑中淹死了。
古代,这些又宽又深的厕所加粪坑同时兼做养猪用,《金楼子》记载:“汉燕王旦将败,厕中豕群出”。这种人、猪共用的厕所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溷。《说文解字》解释“溷”字说:“溷,猪厕也。从口,象猪在口中也。” 猪圈兼做厕所的习俗流传很久,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有遗存。
图片
溷,猪厕也
现在酒席上有人每当不想喝酒或需要买单的时候,总以上卫生间为借口躲开,被人们鄙称为“尿遁”。尿遁的习俗由来已久,史上最著名的尿遁当属鸿门宴上的刘邦。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樊哙从(张)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见事不好,假借上厕所,叫上樊哙一起跑了。鸿门宴上的厕所也不高级,唐代颜师古在“沛公起如厕”这一句下注释说:“厕,养豕圈也。”
刘邦建立汉朝后,立自己与吕后所生的刘盈为太子,即后来的惠帝。刘邦晚年特别宠爱戚夫人,这位戚夫人也是恃宠而骄,经常在刘邦枕边吹风,让他废刘盈立自己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嗣。吕后本来就对刘邦专宠戚夫人很不满意,知道这件事后岂能善罢甘休?刘邦在世时,吕后尚能投鼠忌器、引而不发,刘邦一死,吕后再无顾忌,先是杀了赵王如意以绝后患,为了让戚夫人生不如死,又命人将戚夫人砍去四肢,眼睛弄瞎、喉咙弄哑,把她扔到厕所里和猪关在一起,起名为“人彘”。吕后还让自己的儿子惠帝刘盈去看,刘盈忠厚老实,到厕所一见“人彘”吓了个半死,此后神志受到刺激,年纪轻轻就郁郁而亡。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即使是当时宫廷里的厕所,也是人、猪混用的,并不比平民的高级多少。这种比较原始的厕所卫生条件很差,毒虫滋生。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曹操的侍妾彭城夫人晚上上厕所,被虿虫螫了手,疼得直叫唤,幸亏遇到神医华佗才被医好。
图片
河南芒砀山汉墓坐厕
到了西晋,豪门大族的生活穷奢极欲,不仅吃穿住用等方面非常讲究,连带着厕所也跟着变得高大上了。《世说新语》记载,大将军王敦刚和晋武帝之女舞阳公主结婚时,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以为是零食,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侍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
还是这位王大将军,有一次到石崇家里去做客,这位石崇可不得了,就是那位与皇帝的舅舅王恺斗富,砸烂了王恺二尺高的珊瑚不眨眼的超级大富豪。王大将军来到石崇家的厕所大开眼界,厕所里有十多个衣着华丽的婢女侍候,她们手里托盘上有甲煎粉、沉香汁等香料,各样东西都准备齐全。宾客上完厕所后,婢女们服侍他们换上新衣服之后再出来。大部分客人会因为难为情憋着不去厕所,只有王大将军不以为然,脱掉原来的衣服,穿上新衣服,神色傲慢。婢女们互相评论说:“这个客人一定会作乱!”王敦后来果然叛乱。由此可见,石崇家的婢女们不一般,上个厕所都能看出政治问题来。
古人把上厕所雅称为“更衣”,一是为了避免使用粗俗的字眼,再一个原因是古人普遍着长衣,上下一体,不像今天我们上衣和裤子分开,古人上厕所脱衣比现代人麻烦,称为“更衣”也不为过。不过别人上厕所不是真更衣,到了王敦这里是真的换了衣服。
2
溺器的历史
二十四孝中有“涤亲溺器”的故事,讲述了宋代黄庭坚侍奉母亲竭尽孝道,即使做了大官之后仍然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从不假手仆从的故事。“溺器”就是放置在室内承接排泄物的器具,根据功用有马桶和尿壶两类。
图片
“溺器”又称“亵器”,历史也很久远。《周礼·天官·玉府》记载:“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又有“内监执亵器以从”的记载。亵器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类,承接小便者为“清”,承接大便者为“窬”。不过,“清”与“窬”两词使用不广泛,后来逐渐被其他词语替代,前者称“兽子”或“虎子”,后者称“马桶”。
图片
图片
形态各异的虎子
据学者研究,春秋及以前的兽子,普通人用陶制,王侯贵族用玉制。至于为什么把承接排泄物的器具称为“兽子”或“虎子”,或许是出于古人“厌胜”的心态,连威猛的百兽之王都能给人当尿壶用,何况其他!“虎子”之称来源已久,东汉末年贾逵在为《周礼》作注,注释“亵器”的时候说,“古之受大小溲者,皆以虎子称之”,也就是说,虎子原来统指马桶和尿壶。
到了唐代,为了避唐朝先祖李虎的讳,将虎子改成“马子”。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说:“汉人目溷器为虎子。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后来由马子引申出“马桶”的称谓。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记载:杭州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倾脚头”即收马桶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即使是上海这样的繁华大都市,直到2017年才彻底告别了手拎马桶。
图片
旧式马桶
周朝为天子执“亵器”的是内监,到了汉代,这一为皇帝贴身服务的职位变成了“侍中”。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因此“侍中”被戏称为“执虎子”的。侍中一职,首见于秦朝,原本为丞相属官,两汉沿袭设置。侍中品秩不高,但由于为皇帝贴身服务,地位日渐重要。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霍光都曾担任过此职。尤其是卫青,既是侍中,又是皇帝的亲戚,汉武帝不拿他当外人。据《汉书·汲黯传》记载,汉武帝经常“据厕”就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召见卫青,但是对名臣汲黯就不敢这样。“侍中”一职给人的感觉就像后世的太监一样。唐代陆龟蒙在《奉酬袭美苦雨见寄》一诗写道:“唾壶虎子尽能执,舔痔折枝无所辞”,极尽嘲讽之能事。
民间寻常人家可以修建厕所,但是在清代宫廷里面,为了威严和风水的缘故,不建厕所,上至皇帝,下至太监、宫女,均用便器,根据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称呼,帝后的称为“官房”,普通人所用的称为“净桶”。
图片
清代马桶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清朝慈禧太后御用的官房是檀香木做的,外面刻着一条大壁虎,两只眼睛镶着红宝石。整个官房比瓷盆稍高一些,可以骑在上面,官房的口是略张的椭圆形,有盖,盖的正中卧着一条螭虎,做为提手。大壁虎的肚子里,是香木的细末,大小便坠下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香木末包起来,看不见脏东西,也不会有恶臭味。不同于中国宫廷用木质马桶的习惯,欧洲人普遍使用水冲马桶。据《瓦德西庚子回忆录》记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联军统帅德国元帅瓦德西进入紫禁城,偌大的皇城里面找不到一个厕所,瓦德西觉得很奇怪,难道中国的皇帝不拉不尿吗?
3
拭秽用具的历史
现代人普遍在便后用柔软的纸巾擦拭,但是这种习惯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还是稀罕物。有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9月解放军攻占济南后,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王耀武见大势已去,化装成小商人逃出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他逃到寿光一个小村子时,在一座桥下大解后,习惯性的掏出雪白的高级棉纸擦拭,结果引起村民怀疑,向当地解放军报告,由此王耀武被俘。这从侧面说明,至少70多年前,手纸在农村还是非常罕见的。
古人用什么拭秽呢?用厕筹,即竹制的薄片。晋裴启《语林》记载,刘寔到石崇家里做客,想要上厕所。见厕所门口两个婢女手里拿着锦囊。刘寔赶紧退回来,笑着对石崇说,不小心误入了你的房间。石崇说,那是厕所啊,老弟。刘寔又去,这才知道厕所门口婢女手持锦囊,里面装的是擦屁股用的厕筹。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杨愔虽然贵为丞相,但是北齐文宣帝高洋根本不把他当丞相,“文宣帝令杨愔进厕筹”,简直把丞相当勤务兵了。据龙衮《江南野录》记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与其皇后小周后佞佛,为了表示尊重僧人,皇帝、皇后两口子亲手为高僧削厕筹,为了确保削得光滑,李煜将削后的厕筹先在自己脸上进行擦拭,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图片
李煜(937年―978年)
什么时候开始用纸张拭秽呢?要想准确断代有一定困难,因为此事是属于比较私密的,也不是什么大政方针,不过仔细寻找,也有一些线索。唐代高僧道宣(596-667年)著有《教戒新学比丘行护律仪》,类似新入佛门弟子的工作生活手册,其中有一条是“上厕法”,要求僧众“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同时还要求“不得用文字故纸”。古人认为“文字通神”,因此“敬惜字纸”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不让用字纸,说明以前可能有过使用字纸的情况。字纸不让用,无字的纸是否可用呢?没说。有人会说,这条证据不充分,就像今天在某处贴上“禁止吸烟”的告示不能说明以前一定有人抽过烟,也可能是出于预先防范的目的,所以这条证据不能采用。
现在见到的最早使用厕纸的记载是《元史》,据《元史·后妃传》记载,裕宗徽仁皇后事太后孝,至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软以进。这位皇后对婆婆非常孝顺,大有李煜遗风。虽然史书记载较晚,但以纸拭秽肯定要比这个时期早。
4
厕所与神祇
中国古代是多神信仰,各路神祇到处皆是,举凡天上地下、吃穿住用、花鸟鱼虫,无不有神。厨房有灶神,相应的厕所也有厕神,还不止一位。
一位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就是传说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位。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都厕”条记载,刘安上天升仙后,行为举止不恭敬。掌管仙界纪律的向玉帝告状说刘安对仙界不尊重,应该将其除名。八公为刘安讲情,玉帝赦免了刘安,罚他到都厕劳动改造三年。就这样,刘安成为了厕神。宋代刘克庄有诗讽刺说“早知守厕去,何须拔宅来”。
另外一个著名的厕神是紫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记载,世间有紫姑神,姓何名媚字丽娘,莱阳人,寿阳李景之妾。何丽娘在李家,遭到正室的嫉妒,正室经常逼迫她去打扫厕所。紫姑不堪忍受,在某年的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紫姑的传说后世流传甚广,事迹记载也不尽相同。宋代孔平仲《谈苑》、洪迈《夷坚志》、沈括《梦溪笔谈》等均有记载。由于紫姑是正月十五日升仙,民间把这一天定为厕神生日,在有些地方至今流行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
说到神仙,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神仙是否像凡人一样大小便?想不出来吧,给你个提示。《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如来佛打赌,想要翻出如来佛的掌心,在“撑天的柱子”那里如何留下自己的标记?除了写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外,还干了一件什么事?这下想起来了吧。
据钱钟书考证,神灵是否便溺,中外持论不同。西方尤其是基督教世界持否定态度。马丁·路德说“上帝无矢无溺”,伏尔泰认为“上帝无肠胃,不饮食,因此也无需上厕所”。东方文化持肯定态度。钱钟书引《史记·天官书》记载阐释说,其南有四星,曰天厕,下一星,曰天矢,拟象之词耳。天阙竟有“都厕”,是神仙未免便溺也。
图片
雪隐为厕所之雅称,源于禅宗。宋代名僧雪窦尝隐居杭州灵隐寺,担任净头(净洁厕所之职称)之职,而成就道业,故有此称。
从远古时代随地便溺到今天先进的抽水马桶,厕所的演进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出,现在世界上至少还有25亿人无法拥有完善的卫生基础设施。在中国,以改善卫生条件为目标的“厕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愿世界上每个人都能拥有整洁、优美的如厕环境。
主要参考资料: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尚秉和著,中国书店,2001年1月版
《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周连春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中国神怪大辞典》,栾保群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管锥编》,钱钟书著,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