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盛夏起点,荷花绽放,蛙鸣声声

图片
图片
《夏至》
作者/宋英杰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6月21日或22日,夏至节气。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昌氏春秋》中说"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
图片
古人认为,所谓夏至,"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见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也就是阳气将衰,阴气始萌,阳光的直射抵达最北,感觉是阳光最亲民的一个节气。
此时,地表由阳光获得的热量达到最多。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
图片
谚语云: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感觉此时"食汤饼",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谓汤饼,便类似现今的热汤面片儿。
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是"芒种三日见麦花",随后"宿麦既登"。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首先是有物质基础的。
图片
据记载,旧时北京在夏至时"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直到今天,过了水的炸酱面,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爱。
与"猫冬"的冬至时相比,夏至时满地的农活,人们更忙,包饺子蒸包子有些烦琐,煮面很简便。炎热的夏季,吃食往往不像冬天那样肥甘厚味,夏至面恰好比较清爽。
"火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图片
夏至之后便进入盛夏,就如同冬至之后便进入隆冬一样。
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所以入伏日期并不固定。
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谓伏,并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
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
图片
古时冬也数九,夏也数九。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但夏九九歌谣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呢?
我觉得或许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冬闲夏忙,无暇仔细数;第二,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气更为多元和复杂,人们的关注点比较分散,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气温方面;第四,夏九九说的是温度转变过程,而冬九九说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那份守候,更为唯美,更值得人们憧憬。
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语说,夏至未过,水袋未破。很多地方阴雨连绵,人们无法享受本该享有的日照,所以夏至也被称为“水节”或“水节气”。
图片
宋英杰:夏至,“烧烤模式”开启
图片
夏至 · 诗意
图片
《子夜吴歌 · 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图片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图片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图片
《天净沙 · 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图片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夏至 · 习俗
冬至馄饨夏至面
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馄饨冬至团
图片
夏至这天,江苏常州、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你那里吃什么呢?
图片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这天,南京人吃豌豆糕;山东人吃凉面条;湘南吃夏至蛋,“夏至吃蛋,石板踩烂”;浙江绍兴吃圆糊醮;陕西咥面食,吃凉粽;广东吃荔枝,喝凉茶……你那里吃什么呢?
图片
图/视觉中国
夏至,
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阶段
即将到来,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