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只是“小作坊”?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跟好莱坞相比《流浪地球》就是小作坊。”在第22届上海电影节金爵论坛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这番话让现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年初《流浪地球》造成的轰动还未完全过去,就在所有人都在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时,导演郭帆却给大家打了一剂镇静剂。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其实,电影工业化在近年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议题,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也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上,来自电影届的专家学者就“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影视产业观察也派出了记者亲身参与,为大家带来来自各领域专家学者关于现阶段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程度以及如何推动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探讨成果。

中国电影工业化处于早期阶段,与好莱坞仍有明显差距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影片在拍摄地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初期视效镜头达4000个,其中50%是高难度的视效镜头,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也让不少业内人士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感到欣喜,但事实却是,相比好莱坞电影产业背后有着一条完整、规范的工业化流程,我国的工业化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程度相比仍有差距。

这些差距在电影拍摄过程上显得尤为明显,在拍摄《流浪地球》时,很多戏份都由于技术达不到而不得不依靠最原始的人力填补,尤其是拍摄太空戏的时候,好莱坞可以用先进的绿幕技术完成,但由于中国工业技术的不足,主演吴京需穿上六七十斤重的衣服吊威亚,拍完一场戏腿部往往都会出现充血症状,而另一位主演66岁高龄的吴孟达拍完每场吊威亚戏后都要在一旁吸氧恢复体力。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4年拍摄过程,都是在7000个工作人员不眠不休、手推肩拉的状态下进行的。” 导演郭帆谈到,“拍摄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与尚处于起步时期的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相比,好莱坞则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和模板,在电影制作前期,剧本有多长、多少页都会有一套相应体系,得益于此让剧组在做前期拍摄的规划时变得更容易,而绝大部分好莱坞主流商业影片都会遵循这样的模板。

在工作时长上,中国和美国的电影剧组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制作一部电影,团队往往一周无休,每天经常工作超过18小时,而好莱坞每周则只工作5至6天,每天工作时长也由工会限定,往往不超过12小时;曾执导《空中监狱》的好莱坞导演西蒙·韦斯特也分享了自己在好莱坞的拍摄经验,“团队在开拍前已经就拍摄周期和预算达成共识,拍摄过程中,投资方会紧盯项目的每一小时的进度完成情况。”

《空中监狱》导演西蒙·韦斯特

除了电影制作过程和行业准则的不同,与好莱坞相比,在人才培养、影片宣发等方面中国电影也都有着明显差距,冯小刚导演就曾指出,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人才常常只有五六个,即使算上演员,也只有约10%是科班出身。业内人士也都认为,只有坚持走电影工业化的道路,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让影视行业分工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才能缩小与好莱坞工业化程度的差距,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电影已摆脱爆发式增长阶段,下一步需脱离作坊制模式

根据凡影咨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进入影院观影的人群,其平均观影人次为6.1次,这一数据高于北美的5.8次,在凡影咨询的合伙人李湛看来,未来几年中这一数据也不会出现较大变动,这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已摆脱爆发式增长阶段,进入到一个平稳的发展期,李湛谈到,“中国电影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即将结束,下一个红利期必然将由电影工业化带来。”

除了观影人次方面,在影片的出品方数量上也有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2015年的时候,年度票房top10影片的出品方共有74家,平均下来每部影片的出品方数量是7.4家,而在2018年,top10影片总共的出品方高达163家,平均每一部影片的出品方为16.3家,这说明伴随着近年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市场上的头部公司都开始有意识地抱团取暖,以降低项目风险,在此前提下,只有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细分领域做得更标准化和工业化,才能有效控制影片的风险,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

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认为,“工业化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脱离原来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经营,最后达到开发阶段的合规管理。”

目前中国电影行业尚未形成类似好莱坞5+1的格局,绝大部分电影公司都属于中小企业,如果市场上企业规模都处于很小的状态,企业的创新能力就会同样很小,本身应付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小,因此中国电影企业还需要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西方比较成熟的电影市场往往会用项目公司来进行管理,在一开始就可以产生风险隔断,“我们现在影视公司投十几个项目,有的项目投钱亏,有的是盈利,有的是没有风险,如果用影视公司这一个品牌,法律主题责任都在影视公司,而不是项目。”

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

电影工业化的基础是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认为,当下的电影工业化包含四个要素:生产标准化,作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创新规模化,而这其中,发展电影工业化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电影工业化体系极为成熟的好莱坞,正是通过一整套历经实践检验过的标准体系,将全球各地的制作公司、导演、演员等整合起来,让电影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专业把控,才能制作出一部部制作精良的工业大片,也才能向全球观众输出文化与价值观。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

横店影视城是国内电影业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典型例子,从早期开始横店影视城就推行了统一的服务标准,正因如此,在高峰期横店可以单月接待超过100个剧组,而由横店实施的《影视拍摄基地服务规范》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可并列为国家标准推广至全国。

电影制作中每个环节都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是工业化落地的基础,根据凡影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行业内的技术标准有37个,行业标准有22个,从数量和覆盖面上讲,这些技术标准都存在一些问题,电影行业没有建立类似ISO的国际标准,影响力也相对较弱,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在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看来,只有建立一套以电影项目为核心,以财务、税务、法务、金融等专业服务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才能推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

结语

尽管近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出了《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一系列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成绩的优秀影片,但与有着标准化、规模化电影生产制作流程的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工业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摆脱爆发式增长阶段,趋于稳定状态,在接下来如何按照电影工业化要求,在全行业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助力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所有业内人士都需要积极面对和探讨的问题。

— THE END —

作者 | 迈克李

编辑 | 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