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找工作,发现金融行业比想象的还要“卷”

“找工作以来,发现金融行业比我想象的还要‘卷’。”
即将从国内Top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齐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人均高学历,人均好几段高含金量实习。面试的时候遇到清华、北大的学生,就像市场上的白菜那么多。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齐真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许多企业的招聘需求出现缩减,不少人直呼遇到了“最难就业季”。
就业到底难不难、有多难,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感受最真切。不过大时势多少扭转了一些个人就业方向上的选择。“疫情让我更偏向于国企单位,因为感觉可能更有保障。一开始我投递了几家互联网企业,后面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来,基本就放弃这条路了。”齐真说。
体制内
线上
“卷”
受欢迎的“体制内”
1
图片
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一季度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招聘需求上升20%和15%,而民营企业的需求下降了21%
互联网大厂裁员说来就来,创业企业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偏“体制内”工作,在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看来,相对更稳定、有保障,更能带来“安全感”。
在深圳读书的兰心今年研究生毕业。因为对科研兴趣不大,她选择毕业后找工作。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兰心最先参加了2021年德勤寒假实习生面试。“当时,我认为‘四大’是会计学生必去锻炼的地方。可实习期间,我发现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高强度了,严重影响了睡眠时间,所以最后还是没有选择这份工作。”兰心说。
放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机会后,兰心将目标锁定在银行。“其实在疫情前我就想找一份偏体制内的工作,还参加了‘考公’。不过自己本身也‘菜’,考公失败后就开始准备春招。”在兰心看来,银行工作和其他的工作相比更稳定,不会因为疫情原因裁员,并且提供食宿,待遇可观。由于本科学校并非985、211,投递其他大型企业会大概率被刷,所以她也没再做更多尝试。兰心向4家银行投递了简历,“一家简历被刷,一家‘一面’被刷。可能是群面时没考虑别的组员的感受,表现得太咄咄逼人。”兰心回忆道。不过兰心最终拿到了一家大行的offer,她感到相当满意。
“身边一些同学也有不太顺利的。有大厂给了offer又裁掉了。还有的同学参与秋招晚了,想等春招,结果就很不理想。”兰心说。
齐真从2021年秋招开始采取“海投海面”战略,一共参加了20家企业的面试。一家银行管培生的面试,给她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因为要去基层网点轮岗几年,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岗位,所以也没太准备。没想到面试的时候,发现跟我一组的都是清华、北大、人大的硕士,被问到是否接受去基层轮岗几年,大家都斩钉截铁地回答‘接受’,当时就感慨太‘卷’了。”
即将迎来毕业典礼的吴玥还在等待一份心仪的偏“体制内”工作。“秋招时没有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而选择去一家民营企业。可是众所周知今年不少民营企业都在裁员,春招中很多岗位都关闭招聘了,让选择受到限制。”吴玥说。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今年年初吴玥去上海找工作。不过受疫情影响,她最终在上海和北京中选择了后者。
在高校毕业生普遍经历着“求职焦虑”的同时,民营企业家成陆却遇到了“招聘焦虑”。成陆是北京一家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因为公司业务与能源相关,赶上了时代的“风口”,所以疫情并未对业务造成太大影响。“项目是一直有的,可是招不到人来做”,这是成陆遇到的难题。
“今年想在北京地区招几个业务经理,应届毕业生也可以,但招不到。”成陆说。一方面,他放弃了一些因学校封校管理、无法尽快参与到实习或工作中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成陆深深感到,“现在的年轻人好像都不太愿意吃苦”。不少学历不错、实习经历不错的年轻人来面试,想要应聘的却是工作内容相对轻松、平淡的财务岗,哪怕薪酬低一些;一旦了解到这份工作专业性高、需要经常出差,且在项目组时容易加班到很晚,“好多人直接被‘劝退了’”。
眼看北京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招聘计划又一次搁置,成陆感到今年格外令人疲惫:“不行下半年就‘躺平’吧。”
“线上”的烦恼
2
图片
疫情之下,从线上授课到线上实习再到线上面试,这届应届毕业生的很多时光都在“线上”度过。
今年3月,即将从中部城市某专科院校毕业的应届生戚原,托亲戚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实习。因为临行前出了一点“小意外”,戚原比原定时间晚一周抵达上海,一抵沪便赶上了小区管控。“我还没来得及签实习协议,对方告诉我,要不先缓缓吧。”戚原回忆道。
一“缓”2个月过去了。
戚原利用本该在上海实习的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但合租的陌生室友感染新冠肺炎,让她更添焦虑。甫一抢到车票,戚原立刻回到老家,在争分夺秒的春招期间“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月”,才打起精神准备出门找工作。这期间,戚原在线上投递过一些简历,“HR联系我,问这些软件你会不会操作,我说不会,对方就没有下文了。”
戚原是真的“不会”。在疫情期间度过的学生生涯里,很多专业课由线下授课转为线上,当时戚原不觉得有什么,甚至觉得没有了导师的“凝视”反而轻松,直到找工作时才发现,许多该掌握的内容都从那个小小的电脑屏幕外流逝了。
“我们的课程涉及许多软件学习。疫情期间,机房操作的时间减少了,老师线上授课时,有时候为了方便会直接按快捷键,我们还没看清她怎么操作,这个步骤已经过去了。”戚原回忆道。
线上授课虽然令部分学生的感知“打折”,但对挽救疫情阴霾下的招聘却大有助益。今年春招期间,不少大型企业尝试线上宣讲会、线上笔试、线上实习等招揽人才,为无法到场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齐真表示, 2021年秋冬找工作时,在北京的面试基本以线下的形式展开。此后疫情出现反复,许多金融机构将笔试、面试放到线上进行,也很便捷,因此感到困难并不大。
林琳是深圳某高校金融相关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因没能申请到满意的海外学校研究生,选择参加工作。找工作时,考虑到疫情原因不方便去其他城市实习或面试,林琳只投了深圳本地企业的岗位。“很多面试采用视频会议,笔试采用机考,更便捷也更简单。”林琳说。
不过,对于齐真、林琳这些选择大型金融机构的年轻人而言,银行、券商等机构面试本身就具有批量、标准化的特点,线上化、数字化的手段能够进一步提升应聘效率。但对于更倾向去“小而美”私募基金或资管机构工作的姜衡来说,就业更像是一种“双向选择”,被电脑屏幕框住的表达,终究让一部分讯号散失在屏幕之外。
“很多人都有通过网络面试、做远程实习的经历。但通过网络参加面试和去现场与面试官相互感受,这中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有时候在网上聊一聊其实没有什么感觉。”姜衡说,“面试不仅仅是面试官或企业选择求职者,你可能也想看一看面试官的水平,看他代表的这个企业到底怎么样。有时在线上聊不太能感受得出来。”
比想象中更“卷”?
3
图片
“好就业”“高薪”曾是吸引许多学生报考金融相关专业的指挥棒。随着一批年轻人从校门走入职场,他们曾经的想法是否照进了现实?
即将从国内名校毕业的吴玥发现,6年前经济金融类专业几乎招揽了分数最高的高考生,但6年后的今天,金融专业学生在找工作时,相对于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并无显著优势。
“2016年报考时金融专业比较火,感觉这门学科较为‘实用’,好找工作。目前的就业形势及行业‘内卷’程度与想象中存在差距。”吴玥说。
齐真坦言,从高考报专业到硕士毕业过了6年时间,金融行业已不再是当初听说的“价值洼地”。一方面,应届生就业有典型的周期性,从选择专业到走向市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周期,“一开始大家听说金融专业不错都来报考,几年后应届生供给过多,而市场已没有那么多需求了。”另一方面,齐真认为金融专业并没有很高的“专业护城河”,很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做,甚至比学金融的同学更受市场欢迎。
林琳最初选择报考与金融相关的专业,也是觉得“好就业、薪水高”,但经历了一番找工作的“洗礼”后,她感到现实与想象还是有些差距:“金融相关就业‘二八效应’严重、名校光环严重,想要取得好的offer,要么读研究生,或者在‘清北复交’、国外名校镀过金。本科生应聘范围相对较窄,也比较被动。”即将入职一家银行的林琳表示,接下来,她还是希望补充一个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再努力应聘到更理想的岗位。
“万物可转金融和计算机”,这是姜衡在校期间的感受。尽管越来越多其他专业的人转向金融行业,姜衡依然觉得金融专业相对基础学科更容易找到工作,“可能有同学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公司,不过没听到没有找到工作的。”
“金融行业还是比较偏向实操的,跟课本中学到的东西关系不大。金融教给你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具体到金融业不同岗位上,需要怎么样的技能,还是要通过实习来慢慢体会。”姜衡说。
如今,在这场与高考竞争激烈度几乎不相上下、却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业大考中,有些人已‘提交答卷’,有些人还在摸索或等待。
戚原发现,今年1月就到上海实习的同学,如今已成功签了三方。“如果当时我早点出去实习,可能找工作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了吧。”这样的念头在戚原的脑海里一闪而逝,不过她并未感到太过后悔。戚原并不想留在北上广工作,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更愿意留在家乡,找一份能够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有时间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画画插画。”
你觉得今年的工作好找吗?
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瞬间?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文中提及人物均为化名
实习记者 许予朋
编辑 韩业清 冀晓航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