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之光:一场地产与艺术生态的美育社会化对话

图片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地产业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无疑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方面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每年数以百计的地产销售空间产生,只有少数地产开发体进行了纯艺术(Fine Art)的尝试,大多止步于局部收藏展示艺术品。真正能承担起艺术空间社会职能的,可以说还没有。
建国后,中国不乏基础教育,唯独缺乏美育。当艺术、艺术展被束之学术圈或画廊拍行的高冷序列中,艺术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渗入是微弱的。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资本的偏好更加剧了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削弱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工具的真实性。如果说资本的本性是盈利,而地产资本能够以更长期主义的战略逻辑定位自身社会身份的话,那么找到一种模式去平衡地产资本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有意义。
如何在耗费大量资源的地产销售空间与艺术展陈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并联关系,而不只是把当代艺术当成高级的空间包装、品牌形象辅助?如何将拥有广泛市民属性的地产销售与美育社会化的矛盾部分抵消,甚至形成无缝连接的有效合力?这不仅是出于商业目的,更是出于社会资源价值最大化,我们认为这是政府、地产业、艺术界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万华装饰中心正在尝试以策展理念去规划集团旗下的每一个销售空间,2021年落成的麓悦江城公园会客厅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它仍然承载着营销功能,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个承载重庆人文精神的场域,这是万华CEO罗立平先生将其命名为“公园会客厅”的由来。会客厅的场馆设计和空间营造,也是基于山城在地性和对“时间、空间、人”三者存在关系的思考线索。此次“演进之光”:科技与新媒体艺术创想展,是一次稚拙的泛艺术馆探索,也是一次地产开发体推动美育社会化的尝试,更是万华集团把城市进化运营体作为自我定义的一次理念投射和切实努力。
——宋真
2023年4月25日
于麓湖
图片
01
科技与艺术
沉浸式图鉴
“演进之光”创想展是重庆麓悦江城在艺术与科技这一主题的首次尝试。人类发展史是一部艺术与科技的演进史,从三万年前洞穴壁画到油画的诞生,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现当代艺术到今天的新媒体数字艺术到AI元宇宙。艺术与科技的交辉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确定的时代更需要理性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去呈现这一历程,推动城市思考,是万华策划本次展览的初心。
图片
麓悦江城公园会客厅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光影则是律动的诗篇。当“演进之光”:科技与新媒体艺术创想展,照进麓悦江城公园会客厅,一场关于地产与艺术生态链的美育社会化对话就此展开。它宛如一部明净灵动的多幕剧,以诸种形式融合演绎地产空间与社会美育、科技演进与艺术生态。本次展览中展出的近30件数字多媒体作品,以新的艺术视角,回应会客厅独特的空间关系。
图片
图片
朱敬一用东方线条之美呈现构建一座《游园敬梦》,这个VR与装置结合的奇幻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山海经、陕西皮影、及个人作品《妖野荒踪》系列。近100个中国式精灵形象和建筑,构成这一个个奇幻场景,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甚至找回自己的某一段奇遇。
图片
田晓磊的《神话》系列在长达23米宽幅的13联巨幅屏幕中震撼呈现。艺术家设想他们是下个时代人机结合的标本,人类通过外挂和内挂在演化上趋于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人变成了多族群和多分支,最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界唯一的多样性生命。
图片
ÁDER ORSOLYA木兰(匈牙利)在《另一个世界》中,为瞬间的沉醉创造空间。当她在创作的时候,仿佛步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获得更多对世界和自身的启发。她邀请大家从现实中抽离片刻,更深层地体验生活,更接近自己的内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字化的当下,王帅与AI机器人《共绘三万线》——从小时候直到她的未来,从现实的成长创作,再到虚拟的自己。
30000÷365=83(年),如果活到83岁, 人生只有三万天,人生三万线,她用丰富的绘画语言探索着生命与创作之间更多的奥秘。
图片
蒋昀格以线构《镜》,无数的条线在此连接、交织、蔓延,这连续的柔软倒影出心中的山水。流苏像是一道柔软的屏障, 它可聚可散,是形非形,虚实交错,紧张松散,让人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感觉,亦使世界看不清流苏背后的欲望。
图片
张钊瀛的《24小时美术史》营造出一个戏剧化的沉浸式剧场氛围,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部新的“美术史”。24小时美术馆,打破美术馆的白盒子观念,以及“每逢周一闭馆”的时间限制,美术馆可以无处不在。
图片
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多维的影像相互交叠,请你放慢脚步,走近秦岭的《与光同行》。该作品提醒我们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反思人类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共生与平衡。
图片
在公园会客厅长阶上散步的小猫,是David Keohane(爱尔兰)在激光装置作品《量子纠缠》中的创作。猫是量子力学领域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的象征,动态的猫成为静态方程式的组成元素,他们是活着的,也是非活着的——就像薛定谔定律中的猫一样。
图片
图片
乐山乐水@art多媒体艺术团体的数字3D作品《树shu术》呈现100年被压缩后的时间形态。这是一个协作型作品,乐山乐水通过大量的数据计算,将艺术家史健画作中的笔触、色彩进行切割,划分成36500格,36500除以一年的365天,代表100年。
图片
图片
David Keohane(爱尔兰)以《无明之朴》表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艺术家在作品中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树世界,枝桠的每一次构图根据观众的存在来计算,当观众离开时,艺术作品新产生的枝桠结构会逐渐消失。画面的变化既和观赏者有关,又独立存在。
图片
吴宽的互动灯光艺术装置《海葵》,将墙面化为荡漾的水波,镶嵌于建筑之中。那是一丝丝、一点点、一片片、一阵阵,简单而生动的声音和图像。 
图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音乐盒。吴宽将钟表的机械元素与装置艺术结合,以原生结构美学来诠释工业机械的美感。这只《马努音乐盒》属于每一个长大了的和长不大的孩子,叮叮咚咚,天真温暖。
图片
Roland Darjes(德国)以《像水一样》提醒往来者在此稍停,感知超越可见的流经。艺术家的创作受中国文化的启发,所创作的与环境巧妙相融,以镜面雕塑呈现迷人的自然映像。
这些作品散布公园会客厅的三层空间,分列出「光与空间」、「光的语言」、「光之幻彩」三大序列,与空间相映成趣,欢迎观者光临,宛若置身未来的自然光景中,或信步、或凝望、或沉思,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各自心中成像。
02
谈笑有鸿儒
融合生万象
一如左岸于巴黎,是丰沛人文思想的聚集,公园会客厅在诞生之初,被赋予承载重庆人文精神场域的愿景。人们相聚在此,畅谈城市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图片
论坛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邀请到匈牙利驻重庆领事馆总领事葛凯达先生,乌拉圭驻重庆领事馆总领事瓦伦丁先生,两江投资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阳女士,悦来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杰先生,两江投资集团水土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成银先生等嘉宾莅临开幕式,并与艺术家们合影、观展,共同讨论艺术创新思想在山城重庆的在地发声。
图片
开幕式在艺术家荣涛的原创现代舞《叠》中拉开帷幕,该作品以公园会客厅实景环境“开山长阶”为流动舞台,上演一出沉浸式原创舞剧。舞者以肢体呈现生命体的蔓延过程,在光的牵引下,无尽构成……
图片
艺术家荣涛的原创现代舞《叠》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首席运营官秦文先生,万华集团装饰中心副总经理宋真女士、知名独立策展人苏冰先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批评家尹丹先生分别为开幕式精彩致辞。随后,他们携手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女士,知名跨媒体艺术家朱敬一先生,马努艺术创始人吴宽先生,一同就地产空间与社会美育、科技演进与艺术生态等前沿话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论坛对话。
图片
论坛对话环节
嘉 宾 语 录
图片
“自2008年起,万华持续通过美术馆、艺术展将一颗颗艺术与产品融合的种子撒向城市的土壤。生活是一段又一段沉浸式的体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壤,感受美、欣赏艺术。以农夫的耕耘精神,为重庆带来更多艺术和美的享受是万华不变的初心,是万华在重庆这片沃土上日夜耕作之事。”
——秦文
图片
“当代艺术不应只是空间的包装、小部分人的收藏、或品牌形象的辅助。将拥有广泛市民属性的地产销售与国民美育匮乏的社会现状进行局部抵消,甚而形成一股无缝连接的合力,是值得政府、地产业以及艺术界共同思考的课题。这不仅出于商业目的,也是社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是我们地产开发体的社会责任的新课题。”
——宋真
图片
“三万年前的原始艺术家在洞穴中留下的壁画至今栩栩如生,从那时起,艺术挥动科技与好奇心的双翼,记录世界的演进。“演进之光”科技与艺术新媒体创想展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交辉,也是一座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是一段艺术浸入生活的创想。正如凯文·凯利所说,我们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的‘进托邦’。”
——苏冰
图片
“科技的发展是没有回头路的,人们不可能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如今要做的事情是趋利避害,踏踏实实地让艺术家走出学院的象牙塔,尝试着使用更新的媒介,创作出更新的作品。所谓“网红展”在严肃的批评话语中似乎是一个略带否定性的词汇,然而,每个时代对好的作品的标准始终是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实现能力。”
——尹丹
图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美术馆从对物的研究转为对人的关注。当艺术走出“白盒子”,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让作品在各种场域中与公众发生关系,和日常生活相连。我们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协同,将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资源、前沿的意识形态等有机融合,让艺术真正能够走入公众的生活,正如我们的公园会客厅里所看见的。”
——孙莉
图片
“我骨子里对中国水墨、文字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它们是我的创作主体。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尝试融合新媒体技术演绎作品,和更多人产生连接。当大潮来临之时,唯有张开双臂迎接,用演进的思维发展自己所坚持的个人创作系统的更多可能性。至于个人未来身份将如何转变无所谓,开心就好。”
——朱敬一
图片
“多年来,我们持续探索艺术品的标准化,通过工业制造加以生产,最终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这是对艺术品的唯一性、纯粹性、以及学术价值的挑战。我认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作品所承载的价值本身,而非实现渠道。一千个艺术家应该有一千种对艺术的理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艺术本身。”
——吴宽
03
立足美育的
可持续创想
不仅展示艺术,而且让更多人通过艺术家走近艺术,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体验——这是公园会客厅在公众美育上做出的一小步尝试。
图片
80后女性艺术家——王帅
《我的三万线》工作坊
《我的三万线》工作坊中,王帅分享了她非凡的人生故事与非典型的艺术成长历程,现场带领大家参与《三万线》作品的创作。
图片
王帅的“演进之光”工作坊分享现场
艺术家王帅在开幕式工作坊上向大家分享了她走上艺术之路的经历。2013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腰椎病,王帅瘫痪在床长达半年。期间,她观看了传记电影《弗里达·卡罗》,被这位墨西哥女艺术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艺术的赤诚热烈之心深深地感染。当天,王帅便拿起画笔,日复一日,走进艺术殿堂的大门。
图片
2015年,手术成功后,王帅画下了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
谈到代表作《三万线》时,王帅说“人生三万天。三万线是对人一生的‘非线性’诠释。人们或囿于身体,或困于时间,或痴缠于梦境之间,一条线如同一场命运,时而曲折时而平坦,人生跌宕,每一天都是崭新,每一条线都是可塑的,亦长亦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2019年起,王帅开启了她的“艺术驻地漂流”计划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是绘画让王帅从低谷中走出来,她希望将这份突破自我的勇气通过绘画传递给给多的人。工作坊上的互动环节中,参与者们纷纷拿起画笔绘制自己的“三万线”,并讲述创作带给自己对生命的反思。
艺术是直白的,也是不可言说的。在非语言的地带中,人们自愈愈他,彼此照亮。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帅的“演进之光”工作坊分享现场
图片
爱尔兰新媒体艺术家——David Keohane
《当艺术艳遇科技》工作坊
David和策展人苏冰在《当艺术艳遇科技》工作坊中,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以“科技艺术”作品探索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艺术家David Keohane 现居上海,是⼀位专门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爱尔兰艺术家。自硕士毕业于爱尔兰国立利莫瑞克大学后,他开始尝试把当地传统建筑和声光装置相结合来进行艺术创作,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格。他的作品视人文与艺术的结合,声、光艺术元素的融入,与鉴赏者的互动是其艺术作品的一大特色。
图片
图片
David的“演进之光”工作坊分享现场
David深受《道德经》的影响,在工作坊中,他分享了一系列他在中国创作的艺术作品,他将中国文化、城市符号、社会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之中,引来参与者的悄声赞叹。
04
万华的初心
与科技和艺术同行
“在距离公园会客厅几百米处,一座全新的麓悦江城美术馆正在诞生;今年5月,万华第一个纯AI生成的小型建筑作品即将落地……”一则则令众人赞叹的新消息在开幕式上不经意间流露。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不难想象的是万华人日以继夜、立足当下,心怀未来的成果。
每一刻都是成果,每一刻也都是种子。若干年以后,我们依旧会记得那个明光闪耀的下午,公园会客厅宾朋满座,一位谦和的万华人代表万华对这座城市的表达,他轻松而充满信心,他们坚定地走在拥抱科技创新与艺术演进之路上。
图片
图片
“万华一直在做一件很前沿创新的事,只是恰好生产的产品是房子。我们更愿意称万华为一个房地产科技公司,一直在不断地尝试着新的、有审美力、产品力的东西。用艺术连接人、激活创造力,真正承担起艺术空间的社会职能,是万华做艺术的初心和愿景。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不足以撼动这个城市,但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水土上,把这颗种子种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样一场,不断提升审美、不断去拥抱先进科技的浪潮。”
——秦文
万华投资集团首席运营官
图片
“演进之光”自主创研成果及艺术衍生品
一个古典雕塑的维纳斯被神秘引力拉伸了身体,形成一种错位的数字美,一种未来古典主义的美。
图片
“演进之光”自主创研成果及艺术衍生品
这些不同时空和维度的图像元素在画面中交错、并置,混搭…… 色彩,成为了最重要的角色,激发她无穷无尽的灵感,点亮了我们的视界。艺术家想提醒并让人们进入这个世界,从现实中抽离片刻,去更深层地体验生活,更接近自己的内心。
图片
我们在麓悦江城公园会客厅等你,
赴一场光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