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不用机械 老汉带“骡子队”驮料上山

箭扣长城,因形似英文字母W、如满弓扣箭而得名,风光壮美却至为险峻,因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而事故频发。自2016年7月开始,当地文物部门开展了针对箭扣长城的修缮工程。万里长城如同一把巨尺,尺的两侧是中国人衡量自我与他人的微妙地带。本周《中国人的一天》与《新京报》将联合推出箭扣长城修缮系列,看不同个体与这座宏大建筑交汇发生的故事。

62岁的驮料工人孙录在过去三年里一直是箭扣长城保护修缮项目的一份子,他觉得如今长城的面貌,比他刚来时破破烂烂的样子顺眼多了。孙录说,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在这里修长城,一方面是为了挣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修缮国宝尽尽自己的责任。

摄影&撰文/吕文君 汤文昕 剪辑/黄文佳

出品/腾讯新闻 新京报

点击视频:看六旬老汉和“骡子队”的艰难驮料之路

“我们修最远就到那儿,‘北京结’那儿。”孙录站在长城脚下的工人宿舍外,指着箭扣长城最有名的“北京结”,向记者介绍三年来他一直工作的地方——箭扣长城。

箭扣长城是北京最险峻的一段长城,其中“鹰飞倒仰”到“北京结”一段,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有些地方坡度甚至达80°。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使得箭扣长城闻名海内外。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这里也是人们迷路求助、失踪甚至伤亡等事故频发的地段。从2016年7月开始,当地文物部门开展了一项针对箭扣长城的保护修缮项目。

62岁的河北人孙录是箭扣长城保护修缮项目的驮料工人。他从小擅长使用骡子,6年前被物料公司录用。2016年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启动后,他便来到箭扣长城脚下,负责往山上修缮点驮料。

早上6点,吃完早餐后,孙录便赶着他的骡子上山了。

从工人宿舍走1.2公里,就到了存放修缮材料的料场,这里是农用三轮可以开到的离箭扣长城最近的地方,所有修缮长城的泼灰、城砖、水、饲料等物料都堆放在这里。

“这里树木太多,不能使用别的机器,所以机动车上不去。 一合计,这就得使骡子往上运,最多那会儿我们是用了10头骡子。” 孙录说。

5月末,整个二期工程进入尾声,每天所用的材料并不多,所以孙录用来驮料的骡子也只剩下了3头。

6点半,孙录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他用铁锹往袋子里装沙子,用力把每一个袋口扎得很紧,确保不会有一点沙子撒在路上,然后一袋一袋架到骡背上,每头骡子驮8袋。

孙录一般跟在骡子后面,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爬。由于朝夕相处,他和骡子已经非常默契,“吁……”,孙录长长地吆喝一声,领头的骡子便会站住,歇一阵后,他再喊几声“嘚……嘚……”,骡子又按照自己的速度开始行进。他说骡子觉得他走累了,也会停下来等等他,他从来都不会打它们,要不然骡子会记仇。

大约40分钟后,孙录赶着“骡垛子”爬到了151敌楼,卸下了24袋沙子。喘几口气,稍作歇息,他又赶着骡子下山驮物料了。

驮料这个活儿,孙录觉得下雨天不算辛苦,最怕遇到难走的路:“我往南梁那点驮,这么厚土面子,一上去呛得喘不上气来,等到我一就这个裤子,就这个袜子,一天一洗脚,可真辛苦,你下来都堵脚 ,外头就这衣裳,你洗不过来 。”孙录是承德人,平时最爱听河北梆子,说起话来像个说书先生,总是绘声绘色。

儿子看他年纪大,叫他别干了,回河北农村待着,但他总觉得自己“虽然62岁了,但体格没毛病”,这么干着,一个月还能挣个7000块钱,“我说我还不服老呢,再给他干几年,你像这孩子又要买楼房,又买车 ,咱不能支援他们多少,别给他们添乱,我那孙子孙女好吃这吃那的,花销我管。”

箭扣长城保护修缮项目于6月底竣工,将进入到下一阶段,孙录说接下来他还要继续修长城。三年了都在这里干活儿,他觉得长城的面貌,比他刚来时破破烂烂的样子顺眼多了。

“长城是国宝,国宝是多少辈子留下的东西,大伙人人有责,都得爱护。虽然说我们在这干活,一个是为了挣钱,一个也是为了修缮国宝,修好了,人家来这参观旅游,咱们附近的村民也有收入,这就说实际的,挺好。”孙录笑呵呵地说。

点击【保护长城加我一个】,一起为保护长城加油助力,让民族文化的瑰宝继续见证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生活故事。

由腾讯基金会捐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箭扣长城二期修缮工程,在新理念、新技术、新合作的支持下,很好地践行了国际化的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箭扣长城二期保护维修成果,将被带到2019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