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省准备怎么干?

图片
2023年7月4日,内蒙古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上的风力发电机组漫山遍野,正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清洁电力。视觉中国 | 图
如果要在2024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和“经济”一样重要的高频词,估计就是“绿色”了。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全国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绿色”的词频是343,高居前列。作为参考,“经济”一词的词频是409。而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共同列入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六大高频词中,绿色、生态、环境、能源被所有省份提及,低碳被30个省份提及113次,污染被28个省份提及77次。
共现词可以展示每个关键词经常以何种表述出现,和六大高频词同时出现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低碳转型等18个共现词汇中,有13个出现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从全国和地方两会部署的相关工作任务来看,低碳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依然是环境领域的三大重点工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建设美丽中国”,在地方两会报告里分别出现16、6、14次。
中国生态学会产业生态专委会委员、复旦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系教授王寿兵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生态环境部分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原有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污染预防和生态保护;二是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工作的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新提法,表明今年的工作重点已由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转向经济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以绿色低碳经济引领生态环保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低碳转型瞄准“一增一减一工具”
自双碳目标在2020年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受到各级政府重视。2024年,双碳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结构调整是“牛鼻子”,其中“一增一减一工具”是关键。
“一增”主要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及相关绿色低碳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被10个省份提及27次,河北、山西、山东、甘肃、西藏、宁夏、新疆均提出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或新增量的具体目标。其中,河北提出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量最多,为1500万千瓦。
针对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提高带来的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吴力波建议,有必要优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加快构建储能体系等调节资源,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和韧性。
储能被寄予厚望。6个省份提及“发展新型储能”。广东在2023年组建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山东将新型储能规模目标设置在500万千瓦以上;山西计划加快推进4个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再核准2个项目。
此外,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培育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外贸增长点也被列入各省工作计划,11个省份提及2023年“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数据,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是,2023年全国“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该背景下,山东、四川、福建、安徽、重庆将扩大“新三样”出口列入工作计划。
“一减”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基于煤炭的高排放特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散煤治理成为多地首选。河北、天津、贵州、新疆4省份强调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5个省份将推广清洁取暖纳入工作计划,其中,吉林省拟推广蓄热取暖、余热供暖、相变储热等高效清洁取暖技术;黑龙江和山西提及推进散煤治理或替代。需要指出的是,减碳与减排需统筹考虑,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要“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此外,“节能降碳”问题被20省提及,主要着眼于重点行业改造和推广节能技术装备,辽宁省提出“支持沈阳打造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地”。
“一工具”指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持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是碳市场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6省提及加强“碳市场”建设。甘肃强调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查,推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项目开发交易;江苏拟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吉林将开展林草碳汇试点。2023年,落户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在全国率先打通“电—碳—金融”三大市场。湖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依托“中碳登”系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市场。
不过,吴力波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国碳市场距离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市场交易结果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整体换手率2%-3%,远低于欧洲碳市场的500%左右水平,甚至低于试点碳市场的5%左右水平;从市场结构看,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火电企业,行业单一且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从交易规则看,目前基于基准线法免费分配配额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交易需求,同时会造成减排激励不足、隐性交叉补贴加剧以及市场扭曲等行为。”
图片
三大污染防治战,各省最关心水和气
目前来看,各地污染防治主要围绕治水、治气、净土、清废四大领域展开。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具体表现在大气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三水统筹”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战中,各省份最关心的是水和气,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被23个省份提及54、46次,16个省份提及土壤污染。
治水集中在如何保好水、治差水。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分类推进黑臭水体整治。
作为呼应,各省份水环境污染防治目标中,黑臭水体治理关注最多,被15省份提及,重点放在县级城市。其中,福建和江西把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的目标设置为80%以上,河南计划到2025年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及县城建成区、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40%。
另一被各省份高度关注的是大气污染防治。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总工刘炳江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坦言,2023年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以及经济快速回暖,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和社会活动水平恢复进度加快等因素影响,全国空气质量同比有所反弹。“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三个省份明确提出目标:河南确保2025年全省PM2.5浓度低于42.5微克/立方米;陕西国考10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6.2微克/立方米;2023年,浙江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25.9微克/立方米,提出2024年的目标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河南、陕西、浙江都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2023年底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新大气十条”)调整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扩至“2+36”城市,河南中南部7个城市由于“污染比较突出”被纳入。
“新大气十条”设置了紧迫的目标: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这也引起了各省重视:11省份表示将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7省份指出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北京市强调深化“一微克”行动——“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
相比之下,各省对土壤污染的工作计划较为简略,多数强调“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着墨稍多,17个省份提及“无废城市”建设,其中山西、吉林、西藏还特别强调了建设“无废细胞”,这是指将无废行动落实到工厂、园区、社区、学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单元。
图片
生态保护关注国家公园建设和矿区修复
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降碳、减污之外,还需扩绿——关注生态保护与修复。
王寿兵认为,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生态保护将被赋予更多的碳汇功能期待,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工作重点也将逐渐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保护与修复。
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具体从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等方面落实。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2021年正式设立。2022年,国家公园候选区达到49个,涉及28个省份。
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18个省份提及支持国家公园创建。一个国家公园,可能需要多个省份参与建设。比如,吉林和黑龙江都提到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针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计划建设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江西提出高质量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
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社区居民利益是一大难题。武夷山国家公园超过50%的山林产权归集体和个人所有,为此,当地设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11项生态补偿内容。
王寿兵表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保护领域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前者是让绿色产品(如低碳产品)在市场中实现应有的价值,后者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回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正是促进这两个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
保护之外,另一重要手段是修复。其中各省最关心的一件事是矿山修复。
自然资源部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5400多万亩。其中,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损毁土地2000多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3400多万亩。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发文指出,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实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矿山损毁土地植被恢复、破损生态单元修复等,重建生态系统,合理开展修复后的生态化利用。
17个省份把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其中,河北、安徽、江西提出具体目标:河北修复4.5万亩;安徽修复300个以上;江西修复9000亩。
图片
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王寿兵建议,可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方式筹措资金,也可遵循“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科学设计,兼顾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等来得到经济补偿。
经过生态修复和绿色开发,废矿也能变“宝库”。废弃矿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型清洁能源供储潜力巨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议合理高效利用我国富油煤资源,盘活废弃矿山绿色存量,推动废弃矿山由“碳源”向“碳汇”转变。
南方周末记者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王其馨 谭梓莜
责编 曹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