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恐袭,谁干的?

图片
直新闻:当地时间3月22日,距离莫斯科市中心不到17公里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恐怖袭击,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目前已造成143人死亡。我相信我们大家现在最关心的莫过于,这起恐怖袭击到底是谁干的,对此你有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首先请允许我对“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表达哀悼,任何试图用无辜平民的鲜血来达成政治目的或是任何目的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是不可接受也不容辩解的。
你谈到袭击事件的发起者,目前我们已知的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省”,也就是ISIS-K通过Amaq通讯社在Telegram“电报”平台上发表了一则简短声明,声称对“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负责。外界注意到,“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在声明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证据表明就是他们干的。
但“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确嫌疑非常大。第一,这个组织有发动恐怖袭击的充分动机。“伊斯兰国”仇恨欧美,但也不满俄罗斯对于穆斯林国家的介入,他们的武装分子在叙利亚与俄军长期交火,同时对于历史上苏联曾入侵阿富汗耿耿于怀,视俄罗斯为“压迫者”。而“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则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分支机构,宣称要在这一区域建立“哈里发国”,将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视若关乎自身关键利益的俄罗斯,也就自然成为了“伊斯兰国呼罗珊省”的敌人。
第二,“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也有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这已经不是该组织第一次对俄罗斯这么做了。2015年10月,俄罗斯科加雷姆航空9268号班机坠毁于埃及西奈半岛,机上224人全部遇难,“伊斯兰国”随后宣称空难为其所为;2017年4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发生爆炸案,15人死亡、45人受伤,而据俄媒报道,袭击者曾接受“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训练。
事实上,3月22日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并不是某种孤立且突发的事件,在此之前,“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在俄罗斯境内已经开始了行动。从俄新社的报道中我们能看到,仅3月俄罗斯就连续挫败多起危机:3月3日,俄罗斯反恐部队在高加索边境地区击毙6名“伊斯兰国”成员;3月7日,俄罗斯安全部门在莫斯科西南部地区侦破并消灭了一个与“伊斯兰国呼罗珊省”有关的极端组织,该组织正计划对莫斯科的一座教堂发动袭击;3月20日,俄罗斯官方又宣布抓捕一名“伊斯兰国”战斗小组的指挥官。
如果把这三起事件联系在一起,不难发现,从高加索边境地区到莫斯科西南,这就是“伊斯兰国”逐渐由其盘踞的中亚、南亚地区向俄罗斯心脏地带渗透的路径;而从“成员”被击毙到“战斗小组指挥官”被抓获,可见“伊斯兰国”在3月已经进入发动恐怖袭击前的不断加速乃至是疯狂状态,不惜让自身潜伏的力量暴露在俄罗斯安全力量的猎杀之下。
所以结合我刚才所说的动机、能力以及此次恐怖袭击的前奏来看,我认为大概率就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或者更准确一点,是“伊斯兰国呼罗珊省”所为。但我也想强调一点,就算是“伊斯兰国”所为,不代表没有更多的黑手栖身在阴影之中。
图片
直新闻:我们注意到美方早在3月7日,也就是“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发生的两周前,就通过驻俄罗斯大使馆向美国侨民发出了恐怖袭击警告。现在网络上就有观点质疑,美方是怎么提前预知到恐怖袭击的?美方是否在其中扮演了某种共谋的角色,就像你刚才所说的——栖身在阴影中的黑手?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们先回顾一下美方在此次恐怖袭击中的疑点。
首先是3月7日,美国大使馆警告极端分子即将对莫斯科的大型集会发动袭击。在措辞中,美国大使馆明确将“音乐会”特别标注为“包括在(大型集会)内”。
然后是当地时间3月22日,“克罗库斯城”音乐厅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目前看不到任何迹象表明乌克兰国家或是任何乌克兰人参与到了袭击之中”,同时建议在场的媒体“不要将恐怖袭击和乌克兰联系在一起”。柯比还说,对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预警恐怖袭击,他没有更多信息提供。
而美方的表态自然引起了俄方的怀疑,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质问:“华盛顿的官员究竟根据什么证据,作出某些人参与了或是没有参与恐怖袭击的结论?”
克里姆林宫报告,俄罗斯已逮捕11人。讽刺的是,根据路透社最新消息,有两名疑似参与袭击的恐怖分子,抓捕地点是靠近乌克兰边境的布良斯克地区。而恐怖袭击嫌疑人自莫斯科一路向西南狂飙200公里,目的地是哪里,似乎也不难想象。
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就给人一种“自圆其说”的感觉:如果不是美国人干的,美国人为什么能提前预警?如果不是乌克兰人干的,嫌疑人为什么要往乌克兰跑?
目前而言,我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还有待有关方面的调查公布。但我清楚一点,如果没有准确且交叉情报的支撑,普通人很难区分阴谋论和真相,因为看似“自圆其说”正是阴谋论之所以有传播力的原因所在。只不过阴谋论再怎么“自圆其说”,大概率都会有破绽,或者说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比如说“你猜猜美国为什么能提前预知”?就像我刚才讲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的恐怖袭击并不是某种孤立且突发的事件,早在袭击发生之前,甚至是三月之前,“伊斯兰国”就开始了广泛的行动;而长期与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交手且谍报站遍布欧洲、中亚、南亚的美国情报机关,对此有所察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另外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和“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合作是不合逻辑的。虽说“伊斯兰国”来自于“基地”组织,“基地”组织又来自于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的Mujahideen“圣战者”,而这些“圣战者”就是美国为了打击苏联而扶持创立的,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甚至在白宫会见过这些Mujahideen“圣战者”。可以说从历史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美国以高度功利主义的精神与“伊斯兰国”再次合作,试图削弱普京再次当选后的俄罗斯社会稳定程度,似乎也说得通,不过是美国中亚政策的某种“传统回归”。
但问题在于,“伊斯兰国”和Mujahideen“圣战者”不一样,上世纪70、80年代的“圣战者”反苏不反美,而今天的“伊斯兰国”反俄更反美。与此同时,“伊斯兰国”远比当年的“圣战者”要更为激进,其所作所为已经激起了国际社会,甚至是伊斯兰世界自身的极大反感。支持“伊斯兰国”打击俄罗斯固然能削弱对手,但也将让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离心离德,这也是“伊斯兰国”希望看到的,他们没有任何动力与美国保持秘密合作。相较于打击俄罗斯,“伊斯兰国”也许更希望看到美国在伊斯兰世界无立锥之地。
不过就像我刚才讲的,是“伊斯兰国”干的不代表没有别的黑手,不是美国也不代表没有其他西方力量的参与。
作者丨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