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丨机长带夫人进驾驶舱不算啥?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图片
文丨实习编辑 陈雪波
1月9日中午,东海航空官方微博对“机长带夫人进入驾驶舱”事件进行通报。该司飞行员陈某某于2018年7月28日执行DZ6286南通-郑州-兰州、DZ6206兰州-北京航班期间擅自允许其夫人3次进入驾驶舱,且未购买后两段航程的机票。最终,航空公司要求机长陈某某停飞6个月、取消教员资质、处罚12000元同时补回后续航段票款。驾驶舱对一架飞机的安全何等重要?各项安全措施极其细致的飞机上,又为何能让一个普通乘客进入驾驶舱?
飞机驾驶舱很重要,也很危险
密密麻麻布满各种按钮、屏幕的驾驶舱相信对不少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航行中,位于飞机最前端的驾驶舱或许也是整架飞机视角最好的位置。但极少有人能欣赏到这一个特殊角度的美景。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定,能够进入驾驶舱的有这几类人:
1. 机组成员。
2. 正在执行任务的局方监察员或者局方委任代表。
3. 得到机长允许并且其进入驾驶舱对于安全运行是必需或者有益的人员。
4. 经机长同意,并经合格证持有人特别批准的其他人员。这里所说的合格证持有人就是指航空公司。
很显然,涉事的这位机长的夫人既对安全飞行无益,也没有获得航空公司特批,不属于上述可以进入驾驶舱的人。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驾驶舱,而且三进三出。
2017年3月10日新修订的《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中,明确规定机组人员也有职责“制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或物品进入驾驶舱或客舱”。
驾驶舱作为一架飞机的“中枢神经”,不仅把控着飞机的航行方向,也掌控着整个飞机上人的生命安全。不同于地面交通工具,在万米高空遇到事故的时候,乘客几乎没有自救的方法,能否安全落地完全取决于驾驶员的操作。所以,各国对驾驶舱的管理都会有很严格的规定。
美国在911恐怖袭击后,重新制定了驾驶舱人员规定,要求在飞行中如果驾驶舱门打开,乘务员必须在驾驶舱和客舱之间设置障碍。如果驾驶舱两名驾驶员中一人去洗手间,一名乘务员需要暂时坐到他(或她)的位置上(防止留下的一位驾驶员自杀或者遇到其他问题)。
图片
至于带乘客进入驾驶舱的事件,并非个例。2017年,一名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机长在航班飞行期间邀请一名中国女士在驾驶舱待了超过2小时,恰好被一名记者拍下,引发议论。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后来启动了问询涉事机长的程序。
图片
2017年,巴基斯坦的一名机长邀请一中国女士进入驾驶舱,被问责
所幸的是,巴基斯坦国际航空以及本次东海航空的乘客进入驾驶舱事件并没有造成飞机事故,但并非每次都会这么幸运。
1994年3月22日晚,俄罗斯航空593航班从莫斯科飞往中国香港,机长亚洛斯拉夫·库德林斯基带着女儿亚娜和儿子艾德加来到驾驶舱。自动驾驶状态下,他的儿子坐在了驾驶位上,无意中碰到了操控面板,部分自动驾驶仪器被关闭,直接导致了飞机失事,包括机组成员在内的机上75人遇难,无一人生还。这个航空事故后来被收录进了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三季。
图片
根据欧洲航空安全局的统计,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商业航空运行死亡事故数为11次,死难人数达到了530人,远远超过了2016年的358人和2017年的67人。航空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能让航空事故的死亡率持续下降,可以推测,其中导致事故的有不少人为因素。
图片
2009-2018年世界范围内商业航空运行死亡事故数(左)及死难人数(右) 来源:欧洲航空安全局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能像2009年遇到飞鸟攻击的萨利机长和2018年遇到风挡玻璃爆裂的川航机长一样,在恶劣的外部条件下让乘客转危为安。而遇到一个“不靠谱”的机长,可能会因为一个小疏忽葬送了全飞机人的生命。
图片
2018年,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突发驾驶舱右风挡玻璃爆裂罕见险情,机长刘传建备降成功
“便宜不占白不占”不可取,“占便宜”背后有巨大隐患
本次东海航空事件中,机长陈某某的夫人乘坐了南通-郑州-兰州、兰州-北京三个航段,只购买了第一个航段的机票。剩下两个航段未购票毫无疑问能省一笔钱。我们尚不清楚该机长带妻子进入驾驶舱的初衷是否为了省钱。或者,只是借着自己的职务便利,带妻子感受一下飞机前端的独特感觉,也有可能的。
图片
不论为省钱还是提供独特享受,这个事件中机长陈某某都选择让集体规则在私人利益面前让位。为了妻子,破例让机组以外的人进入驾驶舱。其实,这样的想法在其他工作中也很常见,“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拿点公司的东西,反正又没有碍着谁。”这样的想法极其普遍。
在刘震云所写的小说《单位》中,有这样一个角色,副局长老张单位按规定配了汽车接送他上下班,自己坐汽车没几天,他的妻子就要求蹭老张的小车坐。老张知道单位配车是为工作方便,家属是不允许搭车的,但在下雨天的时候还是会破例跟司机说:“小宋,你看今天下雨,让老胡搭一段车怎么样?”
搭单位的汽车似乎没什么,好像没有损害谁的利益,但这种想法很可怕。正是这种“不蹭白不蹭”的想法让很多人的“揩油”行为逐步升级,从蹭单位的车,到用单位的电来给自己电动车充电、拿公司的卫生纸回家,一切会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不正之风发展到后来,就会出现“蹭驾驶舱”这样离谱的事情出现,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禁止员工家属使用集体资源,这样的规定并不只是为了防止产生多余经济成本,甚至很多单位、公司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会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完善监管体系,花费远远超过因为“蹭资源”造成的流失资金。这么做,更多的是考虑到公司、单位机密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纠纷。而这些,恰恰是个人很少能注意到的。
2009年,时任寻甸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张文新在公休假期间,开着公车带着家人朋友去东川区给岳母迁坟,途中坠崖身亡。最终法院作出判决,由寻甸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赔偿其子张鑫及张鑫的外公李国荣经济损失34万余元。
之后出台了新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通过统一喷涂公务车辆标识和监督电话、采用GPS定位系统、车牌与纪委网络绑定等方式,公车私用的现象几乎已经绝迹。这就是处理“公”与“私”关系的成功案例。
图片
“占公家便宜”的人看到的可能是省下来的少量钱财,看不到的是一个集体组织承担的各种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个人不一定能意识到,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
安全大事要有数人把关,不能让“携妻机长”为所欲为
机组成员有数人,而且有专负责安全的安全员,为什么这次的东海航空机长还是顺利地把妻子带进了驾驶舱?这次只是一个偶发事件吗?
我们回看《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工作规则》,其中第十一条规定,“机长统一负责飞行中的安全保卫工作。航空安全员在机长领导下,承担飞行中安全保卫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包括安全员在内的机组成员要在很大程度上听从机长关于安全方面的安排。所以,即使本次事件中的当班乘务长刘某“多次劝阻、主动报告”,也未能阻止其妻子进入驾驶舱。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机长陈某某很有独断专行的派头。明知不能让无关人士进入驾驶舱,哪怕有机组成员阻止,他还是坚决地破坏了规则。
飞机机长“擅自做主”的先例并不少。2018年4月,一段“飞行员手记”在网上引发关注。该“手记”中记述,这名机长在飞机起飞前,执意等待一位心脏病患儿,导致飞机晚点。患儿上飞机后,机长“告诉孩子父亲如果孩子乐意可以进驾驶舱参观,落地后让孩子出来。”但孩子没有接受进入驾驶舱的邀请。这段“暖心”的故事似乎合情合理,但其中“邀请患儿进入驾驶舱参观”的企图引发了众人不满。机长一人可以随意决定邀请乘客进入驾驶舱,置所有乘客的安危于何地?
机长在飞机上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他的行为就可能会越界,今天带妻子进驾驶舱,明天就可能会让孩子来开飞机。一架载有上百人的飞机,安全大事只由一个人说了算,细思极恐。更匪夷所思的是,哪怕当时有乘务长“多次报告”,该架飞机还是能收到塔台允许起飞的信号,从郑州、兰州两次起飞都没有受到影响。
在飞机上可能面临危险的时候,机组任何一位成员都应该有拒绝起飞的权力,最起码的,不能听由一人准许后便起飞上天。这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对乘客负责,在万米高空,所有人的安全都是平等的。
图片
国内对乘客的安检严格程度非常高,有乘客吐槽洗面奶都被扣下不能带上飞机,这么严格应该很安全了吧?但谁会想到驾驶舱里留着那样的隐患。安全问题不能“外紧内松”,内部问题更容易忽视,却也更致命。
2018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6.1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飞机出行,希望这样的出行方式能带来更多的便捷,同时也真正保障每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