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演讲:贵州毕节二代留守儿童搬了新家 但父母教育依然粗暴

陈杰在主题为“凝视生命”的演讲中,分享了三个贫困地区的故事,第二个是关于“毕节乌蒙山的二代留守儿童如何生存”的故事。
视频/Gravity Cat Studio
摄影/陈杰
文字/璐遥
编辑/Smart
出品/腾讯新闻 腾讯图片
毕节是陈杰关注多年的贫困区域。2012年,毕节有5个孩子在垃圾箱里烤炭火死亡;2014年,毕节一学校12个孩子被强奸,最小的8岁,最大的12岁,都是留守儿童;2015年,又有4个孩子集体自杀。
图片
在演讲中,陈杰表示当地的这些孩子其实是二代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亲因为儿时也是留守儿童,心灵上存在缺失,因此,对下一代留守儿童的情感寄托上有很大障碍。
陈杰想通过观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来呈现整个毕节的贫困现状。他走访了十几个村落,调查了30个样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3到5年的观察。
他最初看到的是留守儿童一年的变迁,一种非常艰难的状态。父母远离家乡,在外地打工,他们的生活质量非常糟糕,饮食和卫生、教育都成问题。因为地处偏远山区,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孩子们基本上跟老人一起生活。
图片
这两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7岁和16岁,她们基本上不会跟别人交流,学习非常糟糕,后来都辍学了。
图片
这个孩子叫陈永鹏,他的卧室就是客厅,客厅里放着两个棺材。他非常调皮,喜欢偷东西,也辍学了。
图片
张琼的父母带着她在外地打工,她在城市里过了一阵相对优越的生活后,被父母送回到家乡读书,跟奶奶生活在一个冬天透风的房子里。提起这些,张琼非常委屈。
张琼不是孤例,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外地读书成本高,有些地方不收留守儿童,只好把孩子送回原乡读书。这样的心理落差,极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对家长、对社会的怨恨。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孩子的父母回到了身边,还搬了新家。不过,这些父母几乎不收拾家,还是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没有改变任何行为习惯。而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粗暴。
图片
陈杰不只是观察表面的变化,他还想深入了解他们背后的变化。
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异地搬迁案例——毕节市七星关区,能容纳4000多户28000余人。这里不仅修了学校、疗养院,还有塑料大棚,并提供了保洁、绿化等一系列工作岗位,而且有物业来教大家学习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图片
陈杰认为,这种扶贫模式对原乡文化的保护,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和成长,对未来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图片
陈杰
2003年11月在北京参与创刊《新京报》,先后任摄影记者、摄影部副主编、主编,2014年主动辞去主编,任首席记者;“极光视觉”联合创始人。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2016年获得荷赛奖(WPP)一般新闻三等奖;2015年获得华赛环境类金奖;2015年获得中国最佳环境记者;2016年当选CCTV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17年腾讯传媒奖年度记者;2018年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