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 芬兰“不劳而获”试验失败了?还远远谈不上

图片
文 | 丁阳
前两天,有一个新闻引发不少人关注,说的是芬兰政府近日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不劳而获”实验,结论是这个“无条件基本收入”政策无法“激励失业者找工作”,所以实验失败了。有学者称这次实验“相当打脸”,是一个警示,提醒中国不要堕入“过度保障”的陷阱。一些网友也认为,芬兰这个政策只会“养懒汉”,注定会失败。真这么想的话,恐怕就太片面了。
芬兰“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中止原因复杂,支持这一理念的人也早有预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月都有工资发,有谁还想去工作,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接受任何反驳。”
针对芬兰“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对改善失业率作用“微乎其微”,继而实验中止的结果,上面是两条中国网友的高赞评论。在不少中国网友看来,每月无条件领560欧元(约合4300元人民币),有这样的好事,如果够养活自己的话,谁还愿意去干活呢?芬兰政府发这个钱,可不就是“养懒汉”?凭中国老祖宗智慧以及常识就能得出的结论,芬兰人为什么要踩这个坑?
其实,很多芬兰人也这么想。比如极右翼的正统芬兰人党党魁尤西·哈拉阿霍就非常赞同中止的实验做法,表示“工作才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甚至一些中间偏左的政治领袖也不看好这个实验,芬兰社会民主党党魁安蒂·林內曾表示,“我有不错的薪水,如果我失业了,那我也有失业救济。我不需要基本收入。”美国保守派电视主持人斯图亚特·沃尔尼也嘲笑了这个实验,“谢天谢地,这个实验终于结束了。如果你想要钱,出去工作就是了。”
在允许去找工作和做生意的情况下,无条件的给人发一笔钱,确实很违背常识。“成本高昂”,“鼓励懒惰”,正是所有“无条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简称UBI)设想都会遭遇到的两条批评理由。
图片
然而,也正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备受抨击和怀疑,芬兰这个“基本收入”实验可以说非常不完备的。比如,实验开始设想的是,参与者每月能领到“全额基本收入”,标准在1000欧元,结果实行时只达到“部分基本收入”,即560欧元。要知道,芬兰失业救济金就高达1000欧元了。又比如,实验开始前,有说法是芬兰政府打算投入200亿欧元以支持该试点项目,就各种模式开展研究,规模很大。结果正式实验的时候,对象只是2000人,预算也只有2000万欧元。而且芬兰这个实验进行得非常仓促,实验可行性调查报告给出的许多建议都没有采纳。
另外,当下的芬兰政府本来就是偏保守的右翼政府,对这一实验不太感冒,并且早就有了鼓励失业者就业的替代方案——立法要求失业金领取者必须积极找工作,不然失业金缩水。该政策的精神可以说与UBI完全相反——UBI强调的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让领取者充分享有选择的自由。
甚至于,芬兰政府以降低失业率为目标而开展UBI实验,就与很多UBI理念支持者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认为芬兰政府的目标太过功利,但“无条件基本收入”的理念并非如此,该理念认为人们应该有选择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的自由,而UBI的目的是让人能够逐渐实现那样的自由,不应该完全用失业率来衡量成败。
所以一些UBI理念支持者早就认为,芬兰本次实验注定会失败,但不代表UBI理念失败,是芬兰自己搞砸了而已。
但这次实验依然表明,“无条件基本收入”理念有其价值
然而根据2月8日芬兰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这次实验其实还是能找到不少积极因素的。
就拿失业率受到的影响来说,每月发放560欧元基本收入的实验对象,其工作的天数虽然没有超出对照组,但该项目的首席经济学家Ohto Kanniainen其实对此早有预期,毕竟,这次实验的发放对象都是失业人员,而很多失业人员本来就缺乏职业技能或存在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困难。他指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已经知道,失业人士的经济激励措施并不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样有效”。
但反过来说,实验组的工作天数相对于对照组至少没有减少。这是否说明,发放UBI也许不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会像人们想的那样“鼓励懒惰”呢?
界面新闻去年介绍了一位叫尤哈的独立艺术创作者,他曾是一位长达六年的失业金领取者。在“渴望重新开始工作”和“担忧工作后福利减少”之间徘徊了多年的尤哈,感觉自己像是一只“困兽”。然而被选中参加芬兰“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后,尤哈的生活迎来了转机。在参与实验的一年多时间里,尤哈先后开始了木鼓工艺、视频制作等多项生意,收入成倍增长。他还从Airbnb的模式中获得灵感,考虑把工作室扩展成一个专供艺术家们旅居创作的地方,并取名为“Artbnb”。(界面新闻《芬兰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乌托邦照进现实,还是福利国家的挽歌?》)
图片
另一位实验参与者,记者兼作家穆拉加则向媒体表示,基本收入让他可以专注于写作而非填写各样申请资助的表过或参加求职课程,“经济的自由使人们富有创造力和生产力,如果你感到自由,你就会觉得更安全,然后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
当然,这些个例可能只是少数。但至少说明了UBI会让人工作更加自由和积极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空谈。这也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在UBI制度下,就业人口比例或许不会提升,但就业者的工作状态、积极性可能会有很大提升。这本身就很值得认真对待。
这种可能性还可以在报告另一半的内容找到依据。 研究者指出,在Wellbeing(幸福感)方面,领取基本收入的组别,相比起对照组,在所有指标上状况都更好,普遍看起来更健康、压力更小、对未来也更有信心,甚至对政府政策也更加有信心。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人白领了钱,能不感觉更加幸福吗?他们感觉幸福了,负担变得更重的纳税人岂不更痛苦了?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这次实验的560欧元基本收入算不上多;二,领取基本收入的人,相比起对照组,所领取的失业救济、社会补助、疾病津贴要少不少;三,“幸福感”已经越来越成为评价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与给的钱多钱少不能直接划等号,人们应该更加重视“幸福感”。
“无条件基本收入”仍然方兴未艾,可行与否需要继续观察
芬兰中止“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加拿大的一项类似实验不久前也无疾而终,而几年前,瑞士也曾全民公投否决了“无条件基本收入”倡议。不过,这不代表UBI理念已经遇冷。目前,仍有很多地方的UBI实验正在计划之中,或已经处在进行之中。
比如在肯尼亚,2016年10月,一个叫GiveDirectly的慈善组织向几十个村的村民宣布,未来12年每个月将可以领取22美元,没有其他附带条件,只要还活着就可以领取这笔钱。这项面向数万人的实验,在进行了十几个月之后,村民开始打破了对基本收入的误解和质疑,发现所谓拿到基本收入的人就不会工作,而且会把钱浪费在成瘾性药物、赌博和酗酒等说法只不过是没有根据的猜想。据观察,只有少数人会滥用这笔钱,有许多获得基本收入的人其实工作比之前更勤奋。
图片
在美国加州的斯托克顿市,一个面向100个低收入家庭、每月发放500美元的基本收入计划正在酝酿之中。孵化器公司Y Combinator也正打算开启一项实验,给1000个人每月各1000美元无条件基本收入,为期三年。在印度,主要的在野党也正在酝酿一项针对贫民的无条件基本收入计划。
尽管存在很多疑虑,但“无条件基本收入”确实是一个少数在左翼和右翼都能找到共鸣的一个设想。左翼党派往往批判现行的主流福利政策没有帮助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认为UBI直接给钱的理念最能够让需要的人摆脱困境;右翼党派则认为当前的福利政策制度成本太高,庞大的机构工作人员每年要耗费许多行政成本,“一刀切”的UBI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硅谷人士看来,UBI理念是的重要之处并不在于激励人们就业,而是为“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工作”的社会做准备。这是一个看起来遥远,但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成为重大挑战。
图片
支持“基本收入”政策的瑞士人打扮成机器人游行,警示机器会让人类失业
没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常识需要不断重申,拒绝过度福利政策养懒汉,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也确实非常重要。但对于“无条件基本收入”这个理念,我们确实有必要了解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