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度残疾来到重庆沿街乞讨 进寺庙苦练6年成画师

图片
对每一个经过画摊看上几眼的香客,唐昌映都不吝微笑招呼。
重庆九龙坡区华严寺附近的居民和善男信女,几乎每天都能在寺院大门附近,发现这个被画作包围着的佝偻的身影。而她在学习画画之前,曾是个乞丐。
摄影/崔力 视频/袁滔 撰文/cancan
出品/腾讯新闻
点击观看视频:乞丐进寺庙苦练6年成画师
图片
当天唐昌映选择的路口虽然人流密集,但停下来看画的人屈指可数。
“美女,买张画嘛!吊脚楼是重庆最大的特色!”“老师,带张老重庆回家做个纪念。一张才50!”每每有路人经过,唐昌映都不吝吆喝。
虽然还是有些不适那些充满好奇的目光,但好在张口卖画,远胜于开口要饭。
图片
唐昌映来自合川,这是个离重庆主城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地方。从4岁开始,唐昌映类风湿病发,逐渐丧失行走能力。
当“棒棒”的父亲和当清洁工的母亲,无法为儿子支付高达数十万的关节置换费用,只能给他做了只小小的滑板车,代替日渐萎缩的双腿。
图片
唐昌映严重变形的双腿。
2006年,唐昌映跟随父母来到重庆主城。白天,爸妈外出务工,他便坐在滑板车上沿街乞讨。2010年,他流浪到了华岩寺附近。这里善男信女众多,是行乞者的“天堂”。
图片
滑板没有减震,经过坑洼时,唐昌映露出难受的表情。
乞讨的收入加上农村低保以及父母的接济,已经能够基本维持唐昌映在主城的生活。但对于一个“穷二代”,特别是一个身有残疾、心有向往的“穷二代”而言,对“渔”的渴望,远比“鱼”更为迫切。
图片
乞讨中,唐昌映认识了来渝的辽宁画家刘贵平。在后者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来到华岩寺佛教艺术馆馆书画培训班,开始学习绘画。
“还是讨一个算一个吧!你都这样了,就算啥子都不做吃闲饭,也没得人怪你!”发现儿子“不务正业”,父母好言相劝。没有任何人相信,一个年近而立,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甚至连一天学都没上过的残疾乞丐,可以在绘画上学有所成,并借此谋生。
图片
摊开画纸、提起画笔,唐昌映脸部的抽搐会明显减少,眼神也会变得不同。
亲友的反对,丝毫未能动摇唐昌映改变命运的决心。白天学画、乞讨,晚上回家还接着练。为了让残肢变得灵活有力,他把2公斤的沙袋绑上了手臂。右手练得麻木了,就换上左手继续。和难写的篆字较劲,他可以一个字持续练上两年。
图片
唐昌映定做了两个画桌,一个在画摊,一个在家里。既可以画画,也可以放不少东西。
对于一个必须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乞丐而言,学画的纸笔墨都得算计着用。在培训班学习6年,唐昌映用掉了七八刀宣纸,折合四尺六开的画纸,得有4000多张。写字作画的墨汁,也用去了两三百斤。
图片
乞讨,每天都能有收入。卖画,却时常半个月“不开张”。从乞丐到画匠的“转型期”,成为唐昌映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一次他交完房租,身上的钱只够买一包方便面。
图片
唐昌映如果不出门,在家就只吃面条或者鸡蛋,做饭炒菜对他来说既耽搁画画时间,也非常麻烦。
“我再也不要去要饭!”抱定这一信念,唐昌映咬牙坚持。随着画技的提升,他逐渐挺过难关。而今,他的画每张能卖五六十元。精品画作,甚至可以卖上数百元。
图片
依靠卖画的收入,唐昌映在华严寺附近租了一套十来个平方的小房子。大大小小的画作,层层累积的宣纸以及弥散的墨香,让陋室中充满了书卷气。
图片
因为租住的农房门锁太高,唐昌映每次回家都只能让邻居帮他开锁。除了开锁,套棉被他也只能让邻居或者朋友来帮忙。
图片
唐昌映的画,主题基本都是老山城的吊脚楼。画作中,参差不齐的楼腿支撑着扭曲的楼体,倔强地屹立在陡峭的山崖上。
对于不少老重庆而言,它们是眼中的磁器口,心中的十八梯,记忆中氤氲着乡愁的老家。而对于唐昌映而言,它们就是自己。
图片
尽管把吊脚楼画得栩栩如生,但事实上,腿脚不便的唐昌映,连“山寨”吊脚楼的网红景区洪崖洞也没去过几次。而今的重庆主城高楼林立,早已没有了可供临摹的场景。网上的老重庆照片,是他唯一的“模特”。
图片
“一座重庆城,‘黑(很)’多好心人”这句由重庆电视台一档民生栏目叫响的宣传语,是这座移民城市热情和包容的真实写照。
华严寺方丈对唐昌映时有接济,甚至用自己的微博帮他进行推广。出摊收摊,熟识的清洁工大姐都会主动前来帮忙。
图片
卖画时,常有人为他免费送来几只水果,或是一碗小面。甚至连附近巡逻的城管队员,对他也格外宽容。
图片
每逢天气好,唐昌映会到远一点人流量更大的步行街等地“赶场”。
昔日刚到主城认识的邻家小弟,已成长为帅气的出租车司机。只需一个电话,他便会为唐昌映提供包括摆摊收摊在内的“专职服务”。
如果唐昌映当天没挣到钱不能及时支付车费,也丝毫不会影响这位专职司机的服务热情。
图片
从出租屋到华严寺,有大约一公里的距离。越过坡坡坎坎,是一段相对平缓的道路。唐昌映喜欢乘着滑板一路飞驰。他很享受,那是一段找回尊严,找回自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