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高离婚率,跟不做饭有关?餐桌是爱和宽容的实体

做饭也是家务活里头少有的情感流动的事。如果不存在一起做饭、吃饭,家庭的纽带也许就不复存在。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今天办公室的八卦话题是:谁能坚持下班回家做饭。连平时热衷煲汤的广东女人都沉默了。每天回家做饭,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

一周加班六天的编辑同事默默吐槽了一句:让当代年轻人坚持加班还容易一些。

《饮食男女》

热爱工作的当代年轻人已经不怎么使用厨房了。厨房是零食储藏室、茶水间、杂物室,反正不是用来煮饭的。噢,不对,逢年过节,厨房还是能够短暂地解除封印,这时它们终于有了点厨房的尊严,发挥自身最本源的作用,以助当代青年获得少有的仪式感。

60后、70后夫妻档,做饭手艺堪称业界楷模。哪怕一个不会做饭,另一个厨艺肯定互补,锻炼得倍儿棒,说不定还自备一些特殊技能,随手擀个面,雕个萝卜什么的。

《饮食男女》

中国国民总体厨艺水平是从80后开始衰败的。做饭手艺逐渐式微,哪怕80后90后生儿育女,许多人只掌握两种厨房技能:泡泡面和西红柿炒蛋。幸好,还有西红柿炒蛋来挽救当代年轻人的颜面。

作为一个典型当代青年人,首先我坦白,我没法每天回家做饭。毕竟买菜下厨2小时,吃饭10分钟,洗碗半小时,算一算,你的时间余额不足。有几个人能顶得住呢?

神奇的是,上两辈的人,都顶得住,哪怕要牺牲一点个人,也把每天做饭这块大石头抡上山顶。多年以后,我们再回想起那些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有饭吃的日子,或许会开始怀旧起来。这未免让人有点忧愁。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很会在吃饭场景找到人生故事的导演

人类是不是要丢失这项技能了?

没错,随便吃饭人也不会饿死,当代年轻人不至于被外卖毁掉,只吃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的小孩也依然会长大。库布里克《太空慢游2001》里的未来人类不就把营养剂当饭吃。

关于饮食的残酷真相是,你根本不需要吃那么多,大部分静坐在办公室的当代青年一天摄入的热量完全远超身体所需,而且多余的热量还得痛苦地通过减肥消耗掉。

《太空漫游2001》

但问题是,随便吃吃的人生,实在没什么意思。

好好吃饭本质上是一种奢侈行为,上了好好二字,加了时间,加了精力,吃饭做饭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用于修补精神的缺口。讲道理,脂肪和胆固醇让人愉悦。

追完了《昨日的美食》,看对食物充满爱意的人吃饭,也挺治愈的

我觉得许多现代人的崩溃,是从不好好吃饭开始的。有什么是卤牛肉、黄油大虾、咖喱蟹解决不了的呢?不行就再吃一顿嘛。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扫荡城中好吃的餐厅,最著名的粤菜馆、日料馆几乎都有我的足迹。毫不夸张地说,我在食物当中汲取生命能量。

上海吃的一家法式小餐馆

但我觉得,做饭是一件更伟大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算是当代年轻人里最热衷做饭的一个。她工作照样很忙,但只要能准时下班,必定去楼下买点鸡肉青菜,即使一个人吃饭也要备两菜一汤。用她的话说,干起活来经常慌慌张张,可做饭这件事情,能让她有循序渐进的安稳感。对她来说,做饭有治愈功能,是兵荒马乱的生活里面一件平静安逸、值得坚持的小事。

我从小是个坚定的反家务主义者,希望世界能拥有真正的全能机器人,家务是很消耗人的活,是周而复始的,永远也干不完的,没什么人生经验可言的。唯独是做饭,我自然而然地喜欢。虽然也算不上有多厉害,也给一大家子和朋友掌过勺。

后来终于搞懂我喜欢做饭的原因——做饭是那么多种家务之中,为数不多的,能带给人创造感的事情。

之前在粤菜馆里吃过一道干锅黄花鱼,很喜欢,回家又做了一遍,这道菜就是要狠狠地下蒜头和姜啊

做饭做得好的人,通常是既能理性又能感性的。麻利地把菜买好,食材根据各自的习性洗净处理,在脑海里划好程序步骤,这是理性的部分。

但如果要在做饭里获得烟火气和新鲜感,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任性随性一点,根据喜好搭配味道和颜色。

我特别钟情将普通食材的新鲜做法,还为此买过几本素菜书和料理书。比如芝麻酱凉拌菠菜、紫苏煎小黄瓜、土豆泥茄盒,都是书里学的。食材还是那些食材,可花一点小心思就能让口味清爽新鲜起来。我妈从我这得到过不少夏日灵感。

一个人吃饭的话会吃得清淡一些

当然,我也从我妈那里学过好些小窍门。比如说芥兰要冰镇过更爽口,猪肚要用活水冲洗至不见一丝血丝才最好吃。

厨房里的神秘知识隐没在人群的历史里,只有在传承的时候沉浸下来,在一般菜谱里,并寻找不到踪迹。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于厨房里做饭,那些千奇八怪的独门菜谱也就无处可去。

做饭也是家务活里头少有的情感流动的事。如果不存在一起做饭、吃饭,家庭的纽带也许就不复存在。我甚至觉得现代的人的高离婚率也跟不做饭有关系,毕竟吃饭从来就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环节。

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吃饭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们这几代人都不太懂得向亲密的人表达爱,高兴时带你去吃东西,吵架之后做你最喜欢的菜,就是爱和宽容的实体。

李安很懂,吃饭在中国文化语境里的意义。电影《饮食男女》,郎雄扮演的老爷子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内敛又沉默的父亲,长期囿于工作,鲜少和三个女儿交流,老婆去世了,退休之后他回归家庭,每个周末亲自下厨做一顿大餐。

《饮食男女》

老爷子是大厨出身,大鱼利落去骨下锅,东坡肉切成晶莹剔透的薄片,还能做明炉烤鸭。一整桌子的菜根本吃不完,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为这团聚花上一整天,那是他唯一的情感表达方式。原本谁也无法理解谁的父亲和儿女,好像在一次次餐桌的团聚中,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

和我们的生活一样,餐桌上的谈话看起来琐碎,有时候甚至会吵起来,但人们正是在这些琐碎之中,建立起真实的羁绊。

《饮食男女》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下班,一个人吃吉野家,又或者一个人点外卖追电视剧。依靠互联网不是错,独立也很好,但太过独立了,都忘了自己还可以尝试新鲜的美味,忘了还有人可以惦记。

好好吃饭,好好体验各种食材的神奇。好好逛菜场,好好体味饭桌上的闲聊。这,或许能解决许多难题。当代青年的孤独症候群,说不定就能根治了。

《四重奏》,我觉得饭桌是神圣的生活哲学诞生场所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我是F小姐,专栏作家

在这儿,跟你分享好物、艺术和生活之美

业余观察繁华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