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鬼城”:曾是盛极一时的石油之城,如今房价28元一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月19日,甘肃玉门老城区以28元/平方米的房价,吸引全国人民注意。

事实上在当地,千元乃至百元的房价并不罕见。

在安居客上,即使在相隔不远的酒泉新城,也有2万元买下200平方米的低价房源,折合每平方米100元。

玉门曾名副其实“富得流油”,凭第一口油井贡献了当地人不错的收入。

但伴随石油资源耗竭,当地政府移址,9成企业迁出。

这导致老城区的房价一落千丈,甚至有人表示,白给都不要。

01

玉门依矿而建,因油而生,也被石油掏空了生命力。

甘肃玉门,一度是中国最知名的石油城市之一,堪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出生于此。

巅峰时期,玉门油田原油总产量约占到了全国年产量的一半左右。

玉门因石油而兴,人口因石油产业而聚集。

上世纪80年代,玉门市总人口一度高达18.5万人。

在那个贫油的时代,玉门石油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我国各个角落,驱动起成千上万的飞机、轮船。

在上个世纪,自老君庙油井喷出第一股石油到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玉门油田一时间聚集起成千上万的技工、学生、机械设备,每年在这里开采出几十万吨石油。

其中在1939至1949十年间,玉门老君庙油矿共生产原油50万吨,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

1957年生产原油75.54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

1959年,生产原油140.6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1%。

可以说,玉门油田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然而,玉门存在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可以说,上世纪几乎所有石油城的兴起都和玉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著名石油工人王进喜,就是从这里北上松辽平原,成为闻名全国的铁人。

02

2000年前后,玉门老市区先后遭遇两次“重击”。

第一次重击,来自石油资源的枯竭。

1998年玉门油田年产量从最高的140万吨下降到38万吨,已开采了60多年的石油资源濒临枯竭,石油企业税收能占到当地财政收入9成。

石油资源枯竭之后,产业工人大量外流,接着作为石油产业的配套服务业随之衰败,资产价格难以维持。

玉门老城的人口从13.5万下降到1.5万,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和下岗失业人员。

不久之后,玉门老市区又迎来第二次重击,这一次是石油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搬迁。

2002年,玉门石油管理局搬迁到110公里之外的酒泉;2003年起,玉门政府部门陆续搬迁到新城区。

两次“重击”之下,玉门老市区彻底衰败,人口从原来的13万人,减少到如今的2万人。

产业衰败,人口外流,整个城市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泻千里。

2017年有媒体发现,玉门老城仅剩一个红绿灯还在闪烁。

全城最红火的两个职业,是收废品和替人看管空房间。

03

无独有偶,玉门的房价低不是唯一。

鹤岗的房价能有多低?

近日网传二手房门口的照片,黑龙江鹤岗的房价已经低至白菜价。

平安小区46平米的房子,总价仅有1万6千元,每平米约345元;而70-73平米的住房总价仅3万4千元,每平米约485元。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3月北京东城区二手房均价为94741/㎡。按46平或者55平不到两万的总价,鹤岗五套房,相当于北京东城区一平米。

当然这个价格并非普遍,市中心普遍均价在2000元左右,部分房源有3000-4500元不等。千元以下单价的房源多为棚改项目,以及总高七层无电梯的小区中,偏高的楼层。

但即使均价2000元的房价,放在一个地级市上,也足够让人意外。

这种“白菜价”住宅,无需租金的租房市场背后,是人口的严重流失。

曾因煤炭闻名的黑龙江城市鹤岗,也在国务院“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之列。目前鹤岗楼市均价1240元/平方米,市中心毛坯房均价3700元/平方米,二手房则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

造成鹤岗楼市“白菜价”的是人口外流、产业凋敝,鹤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同样也因煤而困。与黑龙江省其他煤城相同,煤炭产业此前一直是鹤岗产业结构的主体,近年来,鹤岗也遭遇了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

2011年,鹤岗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25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该市GDP在2017年前的4年中有3年负增长。

除鹤岗外,因1800元/平方米海景房火遍全国的山东乳山,也吞下过量建房的苦果。

从2000年到2005年,乳山房地产投资总额从8800万元猛增到7.53亿元,北京、天津、青岛市民纷纷来自购置房产。中介组织“看房团”忽悠外地买家,也成为当地产业之一。

到2010年后乳山房地产熄火,2013年房地产竣工面积仅为2010年的一半,购房者房价折半却无人接盘,开始向媒体叫苦不迭,引发全国关注。

03

在开封,曾取消限售的房价打8折难见起色,有开发商区域业绩垫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座中表示,2000到2010十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

网易数读对《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研究,发现2010到2016十年间,行政区划未发生变化的633个城市中,246个城市人口密度出现下降,占比高达38.86%。

需要强调的是,收缩型城市并不能完全和消声的城市划等号。在一些欧美国家,即使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如果能有效盘活现有资源,引入创新元素,收缩型城市一样能过得不错。

“在收缩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应采取‘适应’收缩的态度,将收缩视为一种不可回避的后果,积极应对收缩城市可能引发的危机。

如何应对?应遏制与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间扩张趋势。

借鉴国际上“精明收缩”理念,优化而非逆转收缩城市,关注收缩城市潜在发展动力,优化收缩城市建筑和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此外,还要着重关注人口流失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持续的人口流失是城市收缩的表面特征,城市收缩可能同时伴随生产效率下降、失业率升高、人力资本存量下降等问题,更加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