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每周五坐6小时公交车跨省办补习班 完成爱人遗愿

图片
“坐917快,六里桥东上,影剧院下,一共坐94站吧。”
中午11点多,严敏文赶了2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六里桥东公交站,从18年3月开始,她每周五都会在这里等待开往河北涞水的917路公交,为西官庄村的孩子们上课。
“到村里基本上是2点45左右。”从六里桥到涞水要坐近3个小时的车,严敏文不得不在上车时抢占一个好位置,每次坐车刚好遇上饭点,严敏文就在车上吃干粮喝开水解决了一顿。
摄影/于维华 剪辑/肖李
剪辑脚本/王晋杨 统筹/孙伊豆
出品/腾讯新闻
点击视频观看:老人从北京坐94站公交车到河北支教
图片
严敏文平时在北京交大远程教育学院做兼职批改试卷。
严敏文今年78岁,家住北京市望京街道,退休前她曾是一名工程师。2015年,严敏文跟老伴董玠禧在新闻里看到一位山西的退休公务员回老家教孩子写字的故事,两位老人深受启发,“我跟老伴说,咱们也回老家,给我们村的留守儿童办一个辅导班吧。就这样,“小课桌”计划诞生了。
图片
家里的小花园是当时为乐患有肺病的老伴呼吸新鲜空气种的。
严敏文与老伴开始着手筹备小课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老伴董玠禧病倒了,2017年8月,董玠禧去世,“小课桌”计划因此搁置。
图片
为了履行和老伴的约定,2018年1月,严敏文回到老家河北涞水县西官庄村,开始筹备“小课桌”,她花500元租了一间亲戚的房子作为教室,又为孩子们添置了10张二手课桌,一切准备就绪。
图片
18年夏天,学生在老教室前的合影。
2018年3月,“小课桌”终于开课了,村民们的热情远远超出了严敏文的预期,“3月23号授课就开始了,那天晚上就来了八、九个学生,第二天就送来了十七八个。”
图片
后来,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场地,严敏文用积蓄在自家老宅的位置兴建了“小课桌”独立教室。今年4月16号,新建的“小课桌”教室正式启用,严敏文和学生们搬进了新教室。
图片
“小课桌”设在每周六,主要面向村里1-8年级的学生,最多的时候有27个孩子同时在教室里学习。在严敏文看来,小课桌主要为这些孩子提供答疑解难的机会,“学校上课出现的问题不要积压,稍加问一下,能让他们把遗漏的题目改对了。”
图片
“小课桌”开办一年多时间, 严敏文发现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作用超过老师,她觉得这也是“小课桌”存在的价值。进了小课桌后,许多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严敏文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到很欣慰,“有个男孩子,开始的时候学习不太好,开始期中考试只是70多分,后来到了平均分都到了80多分。”
图片
“农村的辅导费也要好几千块钱”,今年7月,严敏文专为村里的中学生准备了“暑期小课桌”。参加暑期小课桌的有6个孩子,他们都是明义中学的学生。 “有一些好学的学生我们就做一些针对性的辅导,我希望在未来几年,每年都有我们小课桌的学生能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
图片
语文老师郭佳乐
为此,严敏文特地从城里邀请了四位志愿者来为孩子们讲课,其中有她的弟弟严在文,也有涞水县里刚考上大学的准大学生,还有村支书的儿子。严敏文非常感激这些志愿者的帮助,“涞水县里的两个老师,一个辅导英语,一个辅导语文。我弟弟教数学,屈老师教物理。”
图片
每次到了西官庄村已经是下午了,傍晚一般就是学生的自习时间,晚上严敏文也会和邻居村民聊聊天。
村民对严敏文支教对事发自内心佩服,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每当小课桌开课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拿着自家对土产送给严敏文,“每次回来,韭菜、豆角、西红柿,院里种的,家长送孩子顺便提着一兜,我也实在不好意思收下。”
图片
在老教室里上课的学生。
同中国的许多农村一样,西官庄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们都交给家里的老人带。严敏文正是看到了这些留守儿童的需要,依然回村创办小课桌,“我觉得这个村子真正的贫穷不在于经济上的贫穷,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爱护是挺欠缺的。”
图片
小课桌创办不到一年半时间,借由媒体的报道严敏文的事迹被很多人熟知。可她觉得小课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她而言,小课桌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我这一辈子最后就这件事儿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还有那么大的城乡差别的时候,把我们这点余下的时光,来干一点有用的事儿的话,能让它坚持干下去这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