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发展史:离不开信息技术和政策的帮助

文 | 樵棂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新闻联播》主播康辉频频爆出的接地气又正能量的“狠话”占领热搜。没想到大型国产连续剧《新闻联播》竟如此怒刷一波存在感。其实,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早已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不仅电视主播换了几番,播报内容也越发生动,播音方式不断变化。

《新闻联播》发展史

《新闻联播》发展到全国电视新闻的“旗舰”地位,离不开历史上信息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帮助。

1958年5月,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正式开播,我国电视新闻也由此开始。当时,电视新闻往往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它们普遍制作过程麻烦,时效性差。

北京复兴门外的广播大楼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向北京观众进行彩色电视试播,此后,上海、天津、成都也开始播出彩色电视。

随着国际通讯卫星和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集)设备的使用及微波技术的发展,《新闻联播》于1978年1月1日起在北京电视台开播。

《新闻联播》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5月1日的北京电视台《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虽然有着“多年”的历史,但在1978年以全新面貌开播时,《新闻联播》还未具有如今重要的地位。

1981年4月,青岛召开全国电视新闻工作者会议,会议规定各省市记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进行供稿。同时,各省市电视台必须要转播《新闻联播》。

在1982年9月1日,原于每晚8:00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重大新闻的时间,提前到每晚7:00,在《新闻联播》时发布,从而此奠定了节目的权威地位。

《新闻联播》播音变化史

《新闻联播》的宗旨是:宣传自己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多年来,它已然发展成为记录、观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收视率最高、传播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也是容错率最低的新闻节目。

每天的30分钟,是由8000多字的解说词、500到800个镜头、近千字的字幕构成,过程之精细,意义之深重,都容不得丝毫差错。因此有人总结说,对《新闻联播》最好的形容就是十二个字: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这里说的考试,则是针对《新闻联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荧幕上那些天天和大家见面的播音员们。

2011年开始,《新闻联播》加快了改版步伐,在内容方面,会议、领导人的活动报道减少,民生新闻登上节目头条,有时还会见到娱乐新闻和影视明星的身影。而在形式方面,一些传播符号如图表、动画、音乐等新闻形式不断出现,播音员衣着时尚,外形靓丽,播报风格越发具有亲和力。

《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们都是当代最优“播音腔”。“播音腔”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是我国老一辈播音员多年实践、长期探索的艺术结晶。

从音色来看,《新闻联播》的男播音员大都浑厚通畅,音色明亮,可以驾驭多种丰富的声音色彩。女播音员们的音色以中音居多,给予受众亲切、稳重、严肃的听觉感受。

总的来说,不同时代的播音员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1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迫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在公开场合发声的播音员无形中肩负更大压力,因此,稳而不乱以求“保险”成为主要的播音风格,表现为:稳而不错、多停少连的一般化方式。

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经历十年动乱,传统播音腔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音调高的“喊话式”播音风格,播音员在播音过程中更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与宣泄,缺乏对稿件内容的展现与阐释。

70年代后期,有稿播音取代了无稿播音,有稿播音要求不能读错一个字,这就使播音中充满了“书面语”,播报中有时还会出现“新华社强调”这样的官方立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播音员的二度创作,给人呆板、生硬之感。

改革开放后,一次工作会议对播音创作提出新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由播音员最终完成,应该继承保留好的传统,过于呆板的播音腔则要改革,除了发布政令、宣读重要报告、播送重要政治性文章,语调必须庄重外,一般来讲播音员要像知心朋友同听众谈话。”尽管如此,当时的《新闻联播》播报面貌并无较大改善。

例如1990年的一次《新闻联播》中说到: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播出的主要内容有……上海市准备开发的浦东新区,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洋河以北的靠市区的一块儿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0万,有一些工业基础……”

依然是老派的“通篇书面语,满耳主播腔”。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当年《新闻联播》的视频资料中感受当时的播音面貌: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谈到电视媒体时,曾尖锐批评了电视新闻的形式主义。之后,经过播音员们长期的思考总结与实践,节目终于有了新的变化。

2004 年《新闻联播》在报道刘翔夺取雅典奥运会冠军的新闻时,播发了这样的同期声:

“今天凌晨,对于中国田径来说是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时刻。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黄色闪电’刘翔以12秒91的惊人速度‘飞’过终点,为中国队捧得了田径历史上最重的一枚金牌……”

对比早先的新闻播报方式,此时的播音风格开始引入生活化、口语化表达,实现了由“播”到“说”的突破。

2

不同时代的播音员也凝练着个人的时代特色。

《新闻联播》第一代播音员以赵忠祥和李娟为代表。

赵忠祥播报字正腔圆、声音浑厚、态度严谨、鲜有起伏。李娟的播报风格也以严谨为主,语势略高,情感平淡。总体来看,第一代播音员“播音腔”风格平淡、严谨。

《新闻联播》第二代播音员以李修平、罗京为代表。

李修平是当时《新闻联播》中最具有观众缘的播音员之一,其播报风格温柔亲切,播音自然流畅,咬字清晰。罗京被观众称为“国嗓”,其播音语言风格爱憎分明、语势舒缓。总体来看,第二代播音员“播音腔”突破了第一代播音员平淡严谨的风格,变得情感饱满、亲切朴实。

《新闻联播》第三代播音员以康辉、海霞为代表。

康辉的新闻播报更加活泼,语势上富于变化,深受人民群众喜欢,同时播报节奏感强,声音洪亮,给人以欢快、时尚之感。海霞的新闻播报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干脆利落,新闻播报风格大气稳重、重点突出、刚柔相济,使得观众更加理解新闻播报内容。总体来看,第三代播音员“播音腔”风格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再一次突破,更加刚柔相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新闻联播》第四代播音员以郎永淳、欧阳夏丹为代表。郎永淳新闻播报更加口语化,突出“说”新闻的特点,其声音干脆清晰、富有磁性,语势在变化的基础上稳重大气,亲切自然,形成了独特的“郎式”播报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欧阳夏丹播报风格更加亲切自然,语势欢快,节奏感强。他们的播报风格由原来的“播”变为了“说”。总体来看,第四代播音员在第三代“播音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突破和填充,更加亲切明快,稳重大气,富有“生活”气息。

3

新闻主播的换代,也给《新闻联播》带来诸多“个人色彩”。如节目曾经的惯用句型“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在欧阳夏丹的口中变成“我们来看一条最新消息”。

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由郎永淳播报的新闻《农发资金指标提前下农民干劲足》说到:

“农发指标提前下达忙坏了村里的齐志宾。而河北省农发办主任老杜则比往年闲了。老杜说,这是因为农开项目不再‘可汤吃面’。啥意思呢?北方话,就是说有多少汤下多少面。”

语气词和方言的出现让新闻稿更加亲切,通俗易懂。此外,这期节目也出现这样的提示:

“如果你想节省开支,错峰出游是个不错的方法。提前或者10月4号后再走,最多可以节省四五成的费用‘十一’黄金周,祝您玩得开心。”

短短的几句话,充满人文关怀。

2013年春节除夕之夜,《新闻联播》李梓萌、郎永淳两位主持人首次一改往日严肃风格,双手作揖给全国人民拜年。

后来,《新闻联播》主播在节目中开始频频引用轻松的网络词汇。

2013年元旦,《新闻联播》在新年述评中说到:

“如果说什么动作最能够代言2012年中国的姿态?最具人气的选择,也许莫过于航母舰载机起飞瞬间的那个‘航母 style’。正是带着这份自信和乐观,朝着老百姓的美好向往,中国,走起!”

在2014年第一期《新闻联播》中,一向严肃的节目做出更为新颖的改变。在结尾处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新年日出景象的风光片后,主播康辉总结道:

“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 !”

2017年1月26日晚,央视主播朱广权在进行新闻播报时,还现场来了一段顺口溜: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

有没有很“土味情话”?

可以看出,新时代《新闻联播》的主持词朗朗上口,节目中播音员的播音风格欢快,节奏感强,富有变化,给观众带来很强的现场感。

任何一种在巨变年代里保持“不变”的事物,都因历久弥新而越显厚重,《新闻联播》在多年来以各种各样的“变化”来坚守“不变”。

沧海桑田,无数期《新闻联播》的影像串起了一部影像版的中国纪事,以她独特的角度和方式书写了历史。

参考文献:

[1]王敬茹:《论“播音腔”的意义与突破——以为例》,《视听》,2019年第3期,第109-111页

[2]王溪纯:《背后的故事——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部主任康辉》,《紫光阁》,2018年第9期,第81-82页

[3]刘鑫璐:《语言发展变化浅析》,《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第5期,第66页

[4]邓杰:《语言播报形式仪式化的文化传播意义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5]陈青:《改版分析》,辽宁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6]高姗:《话语变迁研究》,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