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僚排挤、皇帝猜疑,曾国藩是怎么挺过太平天国战争的?

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十四日,48岁的曾国藩作了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他在《挺经》卷五“坚忍”篇中记下了写作背景:“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上联“养活一团春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柔和,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和谐包容;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勉励自己要强硬、倔强,绝不轻易屈服妥协。

结合他写作的情景,下联才是他真正表达的重点所在,即“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对于这位湘军统帅而言,真的穷到要用骨头撑起来的地步了吗?他说的“穷”,当然不是经济上的贫困,不是缺衣少食,而是他建功立业的进程举步维艰。

当时他率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处境相当困难。如果没有一股浩然之气、强毅之气,那他就是打退堂鼓的那个人,不会是后来的名臣了。

曾国藩在湖南练湘军,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同僚的排挤。

他以二品在籍侍郎的身份在长沙练兵,对纪律松弛的绿营兵意见很大,直言道:“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而绿营也把他看做“入侵者”。

长沙城内本有绿营和八旗,你又来练湘军,什么意思?岂不是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曾国藩受到湖南提督鲍起豹、巡抚骆秉章的不友好对待。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的一天,鲍起豹挑动绿营兵攻击曾国藩的公馆,打伤了他的随从、砸了他的门,还差点把他砍了。一墙之隔的骆秉章掌握公馆的一动一静,就是不加援手,任由绿营兵胡闹。

命悬一线的曾国藩没办法,慌忙逃到骆秉章那里求救,巡抚大人才装模作样地赶走了闹事的绿营兵。

此事让曾国藩狼狈不堪,他终生视其为奇耻大辱。既然自己在长沙难以立足,那就移军岳州继续训练。

这里显出了他“竖起骨头”的一面,他没有放弃,只是换个地方再练,终于磨练出一支劲旅。

后来他率军出湘追击太平军,到湖北、到江西、到安徽,都不受地方官的待见。你曾国藩会打仗,我江西巡抚不会打?我安徽巡抚不会打?他永远被看作“搅局者”。

所以,曾国藩想跟地方官配合围剿太平军、想跟地方官要钱要粮,都饱受冷眼。

曾国藩遇到的第二个大难题,不是军费不足这种具体问题,而是咸丰皇帝对他的猜疑、不信任。

他带兵打太平天国,是捍卫大清的江山,是为朝廷尽忠啊,怎么会遭到皇帝的猜疑呢?

咸丰帝跟地方官不一样,他不认为曾国藩打破了地方利益的平衡,在他眼中,要害在于:绿营和八旗都是经制军,湘军不是经制军啊,而是听命于一个汉族大臣的民兵。

曾国藩越是发展湘军,湘军越是强大,咸丰帝越是睡不着觉。

他在半夜三更写下那副对联时,正在安徽指挥作战。当时除了一个二品在籍侍郎的空头衔,咸丰帝没有授予他任何官职。

要知道,在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他这种情况行军打仗,必定处处受掣肘。

1854年,湘军在湘潭大败太平军,咸丰帝一时高兴,任命曾为湖北巡抚。等冷静下来,咸丰帝一琢磨,不对呀,这家伙振臂一呼数万人跟从,不是朝廷之福啊。仅仅7天之后,他又取消了任命。

直到1860年,咸丰帝才非常不情愿地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这时的两江地面,已大部分为太平军占据。

面对皇帝的猜忌,曾国藩同样表现出强硬的一面:你不任命我为地方大员,我还是要坚持下去,为自己建功勋。

曾国藩不仅不担心皇帝的猜疑,他还敢跟皇帝死磕。

他在湖南练军时,咸丰帝急切地催促他去与太平军交战。他竟然抗旨,上奏说,我还没准备好,不能仓促出战,否则“殊失皇上命臣统筹全局之意”。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帝命令他派兵进京“勤王”。如果湘军分兵北上,攻打太平军的战果将受严重影响,曾不愿意去。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奏章,意思就是:我不去。

咸丰帝简直鼻子气歪,但也无可奈何,谁让绿营和八旗都不争气呢?

曾国藩的成功,就在于他有“撑起两根穷骨头”的倔强,有坚持到底的韧劲。他自己总结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人,应该学学曾国藩“竭力撑持”的刚强。遇到艰难,不要轻易投降。即便你不去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离不开“倔强”的精神。

比如说,你立下flag要减肥,“撸铁”3天就觉得辛苦而放弃,这绝非坚持之道,也没有个成事的样子。

现在很多人都活得太软,缺一点“独立不惧,确乎不拔”的意志。

就在曾国藩写下“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当夜,他还写了一副对联,抄下来与各位共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