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第一股”倒在黎明前,半年亏损15亿,坑苦16万股东

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市界 雷彦鹏
编辑|成静卫
A股养猪故事多。有人靠养猪发家致富,甚至成为地方首富,有人将企业带上行业之最,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也有悲惨的,将企业经营到退市的地步,半年亏损超过15亿元。
8月27日,雏鹰农牧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简称改为“雏鹰退”,开盘即跌停。
8月26日晚间,雏鹰农牧发布了2019年半年报,这或将成为雏鹰农牧A股历史上最后一份财报。
1
半年亏损超15亿:“养猪第一股”式悲剧
2019年上半年,雏鹰农牧实现营收4.65亿元,同比增长-77.48%;净利润为-15.18亿元,同比增长-96.02%;扣非净利润-15.49亿元,同比增长-167.58%。
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与往年相比,进入退市整理期的“养猪第一股”已不具任何意义。
雏鹰农牧解释称,公司的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较上年度相比大幅下滑、生猪养殖成本有所增加,且2019年第一季度生猪市场价格较低,造成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大幅下降;
其二,报告期内,公司资金紧张局面未得到有效缓解,公司的粮食贸易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公司营收及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三,报告期内,公司负债规模较大,财务费用较高,对公司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
截至报告期末,雏鹰农牧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至95.04%。
雏鹰农牧公告称,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19年10月15日。退市整理期间,公司股票全天停牌的不计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个交易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从当年的“养猪第一股”,到如今将要退市摘牌,雏鹰农牧的命运令人唏嘘。
2
养猪改变命运
同样是养猪,命运却天壤之别。
温氏股份从广东的一个小鸡场发展成中国养猪规模最大的企业,背后的温氏家族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排在行业第二的牧原股份,将背后的秦英林夫妇多次送上河南首富的宝座。雏鹰农牧曾经也处在行业前列,不过,至今已经成为段子满天飞的行业笑谈。
生猪养猪行业的核心是模式。
养殖行业主要的环节在于,养殖场固定资产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两者分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精细化的管理,这也是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开创者,将养殖场固定资产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外置,公司只提供仔猪、饲料、兽药、技术等服务,合作农户负责场地、人力、管理等,等合作农户代养至出栏时,公司再按协议的价格(代养费)收回。
牧原股份是一体化的自养模式,将养殖场固定资产投入和育肥管理投入内置,通过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来降低成本,所以牧原股份的完全成本在行业内最低。
相比之下,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公司+农户”模式具有轻资产的属性,以较小的投资可以获得较大产能,易于企业快速扩张,但农户个体性较强,管理成本较高;自养模式置各环节于可控状态,可以降低成本和管理难度,但是重资产化,扩张速度逊于前者。
虽然牧原股份的毛利率行业最高,但是温氏股份以快制胜,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1997年,温氏股份开始养猪时,牧原股份已有1万头的出栏量,但在2013年时,温氏股份的出栏量超过了1000万头,而牧原股份在2018年才达到这个水平。
雏鹰农牧将这两种养殖模式加以组合,并进行了创新,造出了所谓的“雏鹰模式”,即“公司+合作方+农户”的模式,被业界调侃为“杠杆式养猪法”。
如前文所说,模式无对错,各有优与劣。雏鹰农牧的问题在于,在主业尚未在行业内站稳之时,就跑去大跨步布局全产业链,甚至跨出行业,致使资金出现问题,最终引起全面危机。
3
倒在了“猪周期”风口上
目前,正处于新一轮猪周期的上升阶段,开年以来,猪肉价格和生猪板块齐飞,Wind显示,截至8月26日,生猪养殖板块本年涨幅(市值加权平均)达87.94%。
近期,猪肉价格大涨,多地已攀上30元/公斤。券商预测,随着猪价的进一步升温,养猪板块将迎来利润的加速释放。
可惜,雏鹰农牧却倒在了风口上,留下16.42万投资者独自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