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笑着笑着就哭了

古早台偶的黄金时代早已一去不返,随着娱乐重心北移、台湾省能输出的爆款剧作屈指可数,一部《我们不能是朋友》之后似乎就再无声浪;但近期优质台剧似乎转战现实题材、开拓出了比昔日偶像剧更值得期许的新领域。

前有《麻醉风暴》以医疗为表、体质为里,深入探究病人、病医院、病政客,后有《我们与恶的距离》斩获9.5的罕见高分、品相堪称华语剧作里程碑,如今又有《俗女养成记》复原了温暖的台南小地方生活,喜提9.1高分、收视也一度打破纪录。

一众网友表示“笑着笑着就哭了”。

比起《俗女养成记》中39岁女主陈嘉玲“无车无房无婚姻无小孩”的大龄婚嫁问题,更打动我的是剧中古早的乡下生活,让人想到沈从文或者汪曾祺笔下的小城小村小水乡,无论远方的世界如何动荡变迁、日新月异,这里似乎永远在运转着一套缓慢、柔和的时间体系。

第一点,古老“田园”意象的变体,小共同体宗族社会的温暖凝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好图景中,虽然时刻有磕磕碰碰,但依旧是父慈子孝、天伦之乐般的场景。

虽然剧作中“乡下”场景更类似小城,真正的稻田出镜并不多,但依旧是古老“田园”意象的同枝连气的变体;所谓山水田园意象,重点原本就不在于田有几亩、水牛有几头,而在于恬淡美好桃花源般的和谐景象,而《俗女养成记》中恰好都有。

当然,剧作也并没有一味美化乡间生活,也没有过度添加时光滤镜,更没有如同《乡村爱情故事》版因追求喜剧“笑”果而过度依赖小品模式、损害质感,《俗女养成记》展示了非常趋近于真实但同时又很理想化的小地方生活图景。

在看似老旧陈腐的宗族“捆绑式”语境里,重新发掘了邻里、家族间的温暖聚合感。

第二点,眼光敏锐、尺度精准,抓住了每个人不愿意承认的小心思,将“有点小坏小跑偏”的小九九处理成“有点小可爱”。

羡慕女同学家体面优越生活的陈嘉玲,为了复制“茶杯和茶杯垫”的所谓高级模式,继续活在“漂亮又有气质”的幻想中,自己回家用敞口大水杯和碟子、炮制了一套茶具。

(效果如下图)。

每个小孩恐怕都对“别人家的好生活”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论是披着被单当头纱演新白娘子传奇,还是模仿隔壁小伙伴讲话的姿态,抑或是自制三毛钱茶具,这种“因向往而模仿”的操作,大概是许多人的童年共同体验;只是这些向往大多死于虚荣、或让位于新梦想、或最终被遗忘,而剧作还原了那些起起伏伏有点傻气又有点可爱的小心思。

年幼的陈嘉玲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贫寒家世,对着亲爷爷叫“陈爷爷好”、只怕被同学发现自己不够富贵,但在发现富家女父母情感破裂、家庭不幸之后,她迅速放弃了那个虚荣的念想。

似乎只是短暂的“坏”了一下。

“性善”论“性恶”论的争端让荀子和孟子两派门人吵吵囔囔了数千年,似乎也从未有能一锤定音的定论;与其全执黑或执白,不如折中选择“可爱但有点小坏”的质感,不至于太乏味、又容易引起共鸣

第三点,剧作拍出了家庭温暖基色里的“虚荣”照妖镜、有爱环境下的“矛盾”挖掘机。

时髦又有钱的姑姑一家返乡,妈妈和姑姑因为“谁家女儿更优秀”明争暗斗,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草木皆兵

关于吃樱桃还是吃西瓜、谁家姑娘英文更好、猪油能不能用来炒菜等等问题,都相当“你死我活”,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为女人们的战场。

陈嘉玲为“奶奶偏心”和奶奶顶嘴之时,隐隐感觉到后面的妈妈投来赞许的目光,这个往大了说会被上升成“不孝”的问题,此处处理得很微妙。

不论是婆媳矛盾、姑嫂竞争,还是小小一对表情姐妹花的“争宠”,都有高度真实的还原质感

诸多家庭里的磕磕碰碰、欢喜悲愁本就是如此,若再夸张一步则会太狗血、太像八点档婆婆妈妈剧,若则尖锐一步又会让人太寒心、太指向“血亲甚至不及路人”的极端事例,若再美化一步又会太无力、太像挂在墙上的塑料一家人。

《俗女养成记》中的程度则掐得刚刚好,姑姑回家时妈妈连在厨房做饭都要穿着战靴,而闹了别扭的小姐妹又在她离开时哭着高喊洪育萱。

在家庭的温暖调性里,大人们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充满了孩子气。

明明是成人的、功利的、虚荣的种种比拼,却总带着孩子式的天真赌气感,又随时可以像三岁小孩一样哭着抱作一团重归于好

剧中小时候可可爱爱的软萌漂亮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破尿酸版浮肿的中年大叔,变化简直堪称“恐怖片”。但几十年后,斗转星移又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始终没有变化的是故乡的风味。

也仿佛只有在回忆中,陈嘉玲才更能做回那个“嚣张”的自己。

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四点,剧作成功映照了“有枝枝叶叶、腾腾蔓蔓的鲜活个性”与被修剪、被捆绑的“套中人”。

在前任“未来婆婆”面前彬彬有礼,在公司老老实实兢兢业业的陈嘉玲,活法像一个假人、一个提线木偶,被欲望规则横平竖直修剪好一举一动。

无论是在前任婚礼上醉酒发酒疯,还是在弟弟面前恢复“恶势力”本来面目、毒舌又刻薄,又或者是回到故乡和蔡永森三人伶仃大醉载歌载舞发神经的时刻,都更接近她幼年时的本真状态。

那样一个满是好奇心、满是刺、又满是傲娇之气的小女孩,如何变成了前婆婆打扮出来的哭不敢哭笑不会笑的“套中人”?

长大似乎是一套“阉割”流程,修剪掉了她性格里鲜活的刺、埋没了她态度里暴涨的热情。

很多人的人生就在这样一套“去大城市过好生活”的所谓人往高处走的奋斗旅程中,逐渐变得面目全非;而陈嘉玲敢于滚回去做一个“失败者”。

人生本不是用“成功和失败”这一套单一话术体系就可以区分的,本应有快乐、幸福等诸多评判体系,但越长大、人们似乎都越活越“窄”

第五点,遗憾的是,家庭宗族模式和独立个人的理念冲突被莫名“和解”,类似的终极矛盾在剧作中被“和稀泥”式回避,是为美中不足的短板。

邻居家姐姐和男生谈恋爱,读小学的陈嘉玲和蔡永森负责当情书邮递员,代号“哎呀呀”,十足可爱。

一边是小小的陈嘉玲懵懵懂懂听小姐姐讲“喜欢一个人有多甜”,另一边却是残酷保守语境中对女孩春心萌动好感“荡妇羞辱”式的残酷惩戒

奶奶拿走了陈嘉玲弄丢的情书,让整条街的婆婆妈妈和老阿姨们当笑话和丑闻来传阅,传到邻家小姐姐亲妈手里时,这位母亲难忍羞辱,将女儿拖出当众暴打。

一面是传统熟人社会中“半分钟整条街就知道了”的无奈感对个人隐私空间的严重侵犯,一面又是老旧陈腐理念对女孩喜欢同龄人这样单纯美好的感情残酷的扼杀、羞辱,但剧作在此处的处理却非常和稀泥。

陈嘉玲看见姐姐被打大哭,让家人前去劝架,爸爸劝架不成于是开启碰瓷模式,一家人吵吵闹闹成功吸引注意力、变相解救隔壁小姐姐。

此处剧作的呈现方式非常概念化,戏谑得群魔乱舞,喜剧效果和温暖寓意都达到了,但依然不能改变剧作无法调和终极矛盾、插科打诨的本质

因为太过追求温暖调性,所以纵使讲述极其残酷的问题、似乎也始终有遮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趋势。当然,“软化问题”已经比诸多剧作的“遮掩问题”和无能提炼问题要优秀很多。

但暖心之作和真正的封神之作之间的一步之遥,可能就在于缺了这一份沉重。

舒心结语

当代语境下的生活模式,越活越“个体化”。

拥有独立意志和独立身份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比之大家族几代同堂、邻里街坊相亲相爱的“旧式”模式,似乎缺了一些温度。

更何况,如果所谓“孤立”不过是被迫形成的孤单,不过是人云亦云的邯郸学步,这份“独立”的价值感难道不应该被重新检视吗?

《俗女养成记》就是一次重新检视,虽然难免有过度美好的滤镜,但揭开了时光深处、被步履匆忙的我们所遗忘的另一种生活模式,更慢、更纠缠、更温情。

汪曾祺写“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部《俗女养成记》,就好似这样一碗人间烟火,不名贵不精致不高雅、但恰好和家里的晚饭有着一样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