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还好吗?看看经贸数据和空荡荡的迪士尼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吴靖:9月7日我去香港的迪士尼,所有项目都不需要排队,灰熊过山车连续玩两次只花10分钟,20个座位的游船只搭乘2人,3小时玩遍迪士尼所有项目。很多大型表演都被取消——只有周日才安排。

【暴徒扰乱香港秩序至今,已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诸如产业结构、金融中心地位等一些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也浮上舆论场表面。观察者网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吴靖。

观察者网:香港动荡至今,经济情况特别是四大支柱产业,受到怎样的影响?能否从数据和个人观感两个角度谈一谈?

吴靖: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贸易与物流、金融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其中贸易与金融几乎各占香港GDP的20%。虽然香港经济受到中美贸易战和全球消费低迷的影响,但近期经济低迷的直接原因还是从6月中旬到现在长达三个月的反政府抗议活动。这个享有高度自治的中国特别行政区,面临十年来的首次衰退,其所有增长支柱都面临巨大压力。

旅游业方面,根据代表旅游业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姚思荣的数据,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香港的游客数字下降50%。随着9月份出现一些更加暴力的抗议活动,游客数量是不是已经到达底部还有待观察。不仅是单纯的旅游项目,很多全球和区域性会议被推迟甚至取消。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日益严重的动荡中向其公民发放了香港旅行警告。本地旗舰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在8月份的入港航班预订量下降了两位数,国泰的股价自7月份中旬跌幅超过20%。当然,国泰预订量暴跌也有其自身的因素,由于未能以航空安全为重,第一时间处理参与、煽动暴力活动的员工,引发了在乎航空安全的旅客和爱国人士的广泛抵制。

随着游客减少以及机场和地铁的一度瘫痪,香港零售业也受到重创。8月份香港零售管理协会称,大多数香港零售商销售额已经下降超过50%。该协会号召该市的房东将租金减半,为期六个月,支持零售业渡过难关。香港的酒店和餐馆基本处于半空状况,包括洲际酒店在内的多家雇主已要求部分成员本月采取非带薪休假。虽然直接受影响的零售业和旅游业只占香港境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但这两个部门都是劳动密集型的,雇用了大量本地劳工。

个人观感方面,我举两个例子:尖沙咀的一兰拉面很著名,以前饭点经常需要排队两小时,而我上周傍晚6点多去吃了碗面,店里非常空,十个联排座位只有我一人。

第二个例子,9月7日我去香港的迪士尼,所有项目都不需要排队,灰熊过山车连续玩两次只花10分钟,20个座位的游船只搭乘2人,3小时玩遍迪士尼所有项目。很多大型表演都被取消——只有周日才安排。

迪士尼空荡荡的游船与用餐区(作者拍摄)

相比旅游和零售,金融业反应速度慢一点,但也受到冲击,尤其是市场信心。7月以来,随着骚动更加暴力,港股市值蒸发了6220亿,恒生指数下跌了12%,香港市场IPO募集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74%。目前,香港多数银行与上市公司发布了前所未有的盈利预警,多家投行机构已经给出了香港2019年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预期。

观察者网:主要行业或企业目前有没有采取什么“止损”的措施?您认为这些措施效果如何?

吴靖:经济低迷时刻,靠政府和公共部门消费带动经济是普遍规律。香港政府也颁布了价值24亿美元的刺激措施,但这些措施很可能不足以抵消经济衰退,因为当前的骚乱对旅游和消费有关的经济活动造成毁灭性干扰,抑制市场信心和消费意愿。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每当香港经济陷入困境,内地的经济繁荣或刺激措施都会惠及香港。但现在,在贸易战的挑战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再加上这次香港困境有自身的内部原因,严重削弱了内地民众的旅游与消费意愿,所以面对这次经济衰退,香港从内地得到的支持力度,很可能无法与过去相比。

观察者网:中秋前,有一些香港企业如大班月饼等,因为相关人员的不当言行而被内地平台、民众抵制,更早的时候,还有些内地“港漂”表示退订了全部国泰航空的机票,您认为对企业会有多大影响?

吴靖:客观来说,香港的零售业和旅游业相比内地城市的竞争优势在减少,况且这次骚乱严重影响香港的城市形象,对这两个行业造成的伤害会持续多久很难估计。

从经济层面说,企业应该有商业素质,商家涉及不正确的政治观点,受到消费者不待见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公司官方应该不会涉及不正当言行,但只要其管理者和普通职员存在相关行为,就会损害公司声誉,尤其是在他们正常工作期间。这时候,公司应该第一时刻出来澄清关系,并对相关员工严肃处理。

同时内地民众也需要冷静和理智对待,毕竟现代企业的经济关系很复杂,香港确实有不少中资或中资参与的机构,比如国泰的第二大股东是中国国际航空,占29%的股份。香港经济衰退,中资也可能受到损失。

另外,公司的员工基数大了,容易存在个别员工有不代表公司观点的偏激言行。当然这些偏激言行如果带入正常工作,是非常不恰当和不敬业的,应该被约束和处理。如果企业能够及时、有诚意地处理问题,相信还是会得到爱国民众的理解。

为什么香港和内地的思维模式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一国两制下,香港实施了与内地不同的制度,有着几乎没有限制的所谓“言论自由”,甚至充斥着谣言的书籍都能在市面上出售,形成五花八门的思想观点不足为奇。但这种“言论自由”发展到现在,在某些行业或组织内反而形成了不自由,爱国和客观理性的声音成为被排挤的少数。

网上已经有很多帖子讨论香港的通识教育和教材问题,我不再赘述。香港的教育中确实缺乏最基本的祖国认同以及中国近代历史内容,多数学校获取教会支持,对国家和内地看法负面居多。其实香港的国际化地位完全可以让通识教育也做得很好:在基于国家认同和传统文化底层上,培养开阔的文化视野,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其它社会与制度的精华内容。

观察者网:刚才您谈到了港股的下挫,那么港元市场目前的状况和信心如何?如果有炒家试图趁火打劫,香港与内地一般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吴靖:港元目前整体问题应该不大,香港银行的美元储备充足,有着非常充足的资金垫。同时香港政府没有外债,且有11437亿港元的财政盈余,相当于23个月的政府支出,或38%的香港GDP。

港元与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既定的7.75到7.85区间内。如果动乱升级,市场对香港大环境彻底失去信心,导致大量资本从香港流出,那时肯定会影响港元的汇率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当下香港政府和警察维护好香港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恒生指数波动

港元兑人民币

观察者网:关于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最近也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香港的地位已经没有过去这么重要,内地完全可以自己打造新的金融中心;也有人认为,至少在十年内香港的金融地位依然无法替代,您怎么看?

吴靖: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香港经济规模占内地的18.4%,而现在只相当于内地的2.7%。过去的20年间,内地涌现出一大批外贸港口,香港的制造业迁移到内地,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最大的金融中心。随着内地的开放和经济增长,香港已经不是唯一的商业与金融中心,这个是不争的事实。香港的一些优势不再独特,地位相对而言在下降。北上深的GDP都超过了香港,广州与香港的GDP也接近持平。

但是,香港的经济对内地的经济仍然重要,尤其是从金融角度。香港作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其金融中心的主要作用是为中国公司从国际投资者募集资金,香港是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香港有国际化的健全、成熟的法律法规,使得不同国家的公司愿意在这里签订合同、进行仲裁、从事运营。全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100多家金融机构都在香港设有重要分支,有1500多家跨国企业选择香港作为区域性总部(比1997年增加了近7成)。

同时,内地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有一定的资本管制,并会介入金融市场和银行系统。而连续25年,香港都是全世界经济自由程度排行第一名的经济体,给内地开放了一个有限可控的资本和资金窗口。香港一直是内地企业最青睐的离岸金融中心,作为门户让全球资本流入中国,并助力中国资本走向全球,目前确实还没有哪个内地城市能发挥这一作用。

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利益非常紧密。首先,大多数中国的大公司,从国有的工商银行到腾讯控股等私营公司,都在香港上市,香港更多的国际投资者有助于中国公司在全球扩张。2010到2018年期间,73%的大陆企业在境外上市的时候,会选择香港。根据WIND终端获取的信息,96家央企中,有3家总部在香港(招商局、华润、china travel service),有50家(包括子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香港的股市市值中超过1/3是内地企业,大大高于1997年的16%。因此,香港的金融经济稳定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沪港通和深港通也有助于国际投资者资金进入内地A股市场。

其次,除开股权融资,香港为大陆企业提供了60%的境外债券发行和26%的银团贷款。内地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吸引外国资金,而国际公司则利用香港作为扩张进入中国大陆的发射台。中国的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FDI)都是通过香港进入内地。

再次,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线,是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香港金管局作为地方央行,一直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和汇率稳定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目标是将人民币变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并最终与美元竞争。

最后,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中资银行在香港持有的资产在2018年达到1.1万亿美元,占香港总银行资产的近40%,高于排名紧随其后的欧洲、日本和美国的银行机构。正因为各国在香港均有利益,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加强了中国和美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贸易战中可以起到稳定的作用。当然由于中美的意识形态差异,贸易战大环境下香港的特殊位置也面临更多的意识形态冲突,这些并不难理解。

香港还有一个宝贵的关税独立自由地位,不受美国对大陆的关税影响。这种独立的贸易、海关、技术和文化交流待遇,在当今大环境下对区域经济也是有好处的,毕竟香港背靠内地,经济上和内地是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一些美国参议员威胁要修改1992年通过的关于香港独立海关关税地位的法规。

观察者网:伦交所前几天刚拒绝港交所收购并声明,“我们认识到中国机遇的规模,非常重视我们在那里的关系。然而,我们不认为港交所为我们提供了在亚洲最好的长期定位,或在中国最好的上市/交易平台。我们重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的互利合作关系,这是我们首选的、直接的渠道,可以获得与中国的许多机会。”能否评论一下这番表述?

吴靖:自从脱欧公投和英镑贬值以来,英国公司对海外买家更具吸引力,近两年中国公司在英国进行了很多次成功收购。

虽然7年前港交所已经成功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但证券交易所是更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工具,政治象征意义更大;其次,证券交易本身也更加庞大和复杂,因此收购面临的监管审批比如数据与信息披露、反垄断的相关风险更高;最后,香港社会近期的不稳定状况对香港本地证券市场也可能造成冲击。

综合几点原因,我觉得可以理解伦交所的股东对收购的顾虑。

9月6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的惠誉将香港评级下调并且展望负面,是该机构24年来第一次降低香港的信用评级。9月16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的穆迪也将香港评级展望改成负面。虽然香港政府都发表了不认同的看法,但是抗议活动确实破坏了香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声誉,从而破坏了香港的信贷基础,这对港交所自身也可能造成了冲击,影响其并购。因此,止暴制乱,刻不容缓。

观察者网:香港的崛起,主要依托内地,在资金、物资上承担内外交流的重任,很多人认为,在内地进一步开放的今天,香港无法回到过去的辉煌岁月。您认为香港是否只能走在相对衰弱的路上?从当年的数码港至今,香港不时提出高科技发展路线,您觉得在哪些时间点上,有成功的可能?

吴靖:过去的100年,香港抓住了很多机会,才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市。当然在最近经常被大家讨论的就是错过“数码港”、“硅港”、“中药港”等机会。香港的经济结构自回归以来变化不大,竞争优势仍然在金融和地产,香港社会较为缺乏的,始终是科技发展与经济结构长远战略的眼光。前任特首董建华提出“数码港”的时候,深圳的科技也才刚刚开始。但现在香港仍然是一个本地家族企业把房地产、港口、水电设施和商场超市的收租市场瓜分完毕,而深圳变成了一个以华为、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城市。

当然任何一个城市,包括香港,如果不创新,就会在竞争中落后。随着大陆进一步开放、资本流动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香港作为内地和世界桥梁的功能大趋势会继续减弱。对于香港的金融开放窗口来说,近期是不可替代的,但未来十年怎么样?不好说。如果大陆进一步开放发展,经济稳步提升,世界环境和平稳定,香港的金融中心作用会下降。

香港的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不到1%,低于周边经济体的2%或2.5%。在大多数调查中,香港在竞争力方面排名很高,但创新水平较低。即便香港的大学世界排名都很高,但专利发明和知识产出却很慢。仲量联行的一份报告显示,香港没有进入全球前20大创新城市排名,而内地的北京、上海、深圳均在榜单上。不少香港人对新技术新行业抱有保守、戒备的心态,将其与隐私、环保挂钩。这里面也有既得利益的阻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国际大都市出租车乘客都可以使用信用卡或电子手段支付车费,但香港仍不能这样做。

观察者网:除了高科技路线,还有其他手段可以改变香港目前“畸形”的经济结构吗?

吴靖:香港的经济高度依赖金融、地产、职业服务和贸易,这些都需要高端的劳动力。而建筑、零售、司机等行业不需要太多教育。因此香港面临的问题是高端工种劳动力不足,低端工种劳动力受教育过高导致技能过剩,且大量低端工种收入没有多少增长空间。在金融和贸易高度发达的环境下,香港承担其它行业的意愿不高,创业环境恶劣。虽然这些行业从民生角度看是必要的,但是从经济角度看没有动力,尤其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

当下的香港已经走向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巅峰,整个香港都已经被大资本家垄断了财源。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香港GDP的预测,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翁的净资产总和占GDP的1.4%。印度这一比率是5.2%。欧洲这一比率最高的是瑞典为25%;其次是瑞士,为9.2%。而香港最富有的10个人的资产竟占GDP总额的35%。这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怕数字,超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香港改变目前畸形经济结构的一个做法就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放下包袱和历史优越感,愿意参与并学会合作,成为大湾区一名团队合作者。大乱大治,香港社会经济和民生矛盾的激化,也说明了实施大湾区计划的紧迫性。香港作为联系内地与世界的商品资本门户最优策略就是定位为低税率港口,但维持政府开支的高地价政策导致香港地产价值的高不可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能利用大湾区的优势互补,为香港年轻人从事不同行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逐步了解大陆,对解决香港的经济民生问题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香港社会需要给年轻人多提供安居、乐业、结婚、生子的机会,尤其是在低增长的存量世界里。但这方面香港的年轻人越来越难看到希望,看不到希望的前提下,香港年轻人更热衷于抗议,而不是努力学习,因为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让他们体面地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香港九龙环境较好的一套实用面积50平米的住宅,售价可以高达1000万港币,月租金在20000以上。香港的大学生毕业月薪仅15000(香港只有大概1/4的人能读大学),如果每个月省下5000,一对年轻夫妻一年省10万,需要省100年才能供起50平米的小住宅。

当然,最近香港社会的动乱不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香港在大湾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香港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平衡其实非常有意思和微妙,未来的规划需要有眼光和智慧。由于连接中国与世界,作为一面窗口和亚洲门户,以及一国两制和基本法赋予的近乎毫无约束的“言论自由”,香港是所有思潮的汇集地。有好处的同时,也有相应的问题。是降低对香港的依赖,还是包容香港作为门户和国际城市,是一个需要智慧解决的问题。

观察者网:有观点认为,既然香港现在的经济属性就是联通内外桥梁,整个社会氛围必定与内地存在一定的疏离感,这是无可避免的。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经济属性对香港社会的影响?

吴靖:虽然最近社会有些不安,但全局来看,基本法保障下的“一国两制”的实施是有效且成功,也给香港带来繁荣。经济周期的末尾,没有财富增长的存量世界里更容易发生社会矛盾,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问题;同时大环境又是中美贸易战,香港的暴动也受此影响,同时伴随着年轻人对压抑的宣泄。

一方面我觉得不用放大担心香港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最近的社会动乱对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挑战,香港和内地应该一起维护和支持香港的优势——资本、商品、信息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利于经商的高效精简的税收,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法规,金融会计法律等服务业的高素质和敬业),这对中国最有利,同时香港的繁荣稳定也有助于中国提升在世界的软实力。

其实受美中贸易紧张局势躺枪的并不仅仅是香港。今年第二季度,新加坡也录得十年来最慢增速(0.1%,季节调节后年化为负3.4%的增长),这些都增加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和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的概率。美国国内也有对经济的担忧,今年7月份,美联储自2008年以来首次降息,9月或10月份美联储大概率会进行第二次降息。

总的来说,香港进一步与大陆融合已经是大趋势,香港需要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何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更好地维持经济繁荣,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成为经济增长的得利者。这个过程必然伴随阵痛,因为必须铲除发展和转型上的阻碍,触动既得利益者。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大国的人民应该有大国的格局和胸襟,相信我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