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揭示以色列人擅长创新的秘密:重视休闲、晚读大学

图片
正当“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风靡沪上时,今天,“塑造未来——创新与教育高峰论坛”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副校长Yishai Fraenkel,万科集团创始人、希伯来大学访问学者王石等中以嘉宾发表了演讲,并与观众互动。在中以嘉宾看来,犹太人擅长创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重视休闲、晚读大学、宽容失败以及鼓励提问、重视社交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
男主人为何不给名片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是以色列第一所大学,始创于1918年,1925年落成。创始人有5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哈伊姆·魏茨曼、马丁·布伯、Haim Nachman Bialik。除了诗人Bialik不太为中国公众所了解外,其他4位学者在我国都有很高知名度。希伯来大学被誉为“中东的哈佛”,已培养出包括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图片
Yishai Fraenkel在论坛上致辞。
希伯来大学前校长、爱因斯坦档案库学术主任Hanoch Gutfreund介绍,“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的86件原件展品就来自该校,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手稿和他获得的诺贝尔奖章。
作为希伯来大学访问学者,王石对犹太文化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觉得,“休闲”是犹太人擅长创新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一次过安息日,他和主持此次论坛的东方高圣创始人、希伯来大学访问学者陈明键一起去一户犹太人家做客。得知男主人是资深律师后,想投资以色列创新企业的陈明键立即递上名片。男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名片,但告诉他:“我以后会给你名片,今天不合适。”王石解释说,犹太人在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而交换名片属于工作上的事。在他看来,休闲与创新、灵感有关。人在休闲时,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有时间回顾过去、反省自己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为获取创新灵感而“充电”。
图片
王石在论坛上演讲。
Fraenkel说,度过安息日的方式因人而异,除祷告外,很多犹太人喜欢看希伯来经典等书籍,从古代知识中汲取通向未来的能量。
24至26岁才读大一
王石还发现,以色列人擅长创新与他们读大学晚有关。他与希伯来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交流时,得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4至26岁。原来,以色列男性高中毕业后都要服兵役3年。退役后他们往往要去全世界转转,再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一来,上大学时间就晚了。晚有晚的好处,经过服兵役、周游世界和工作,以色列青年进大学时大多较为成熟,已对人生未来有一个规划,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今后想从事什么领域的创新创业。因此,他们学习的效果很好,善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验室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犹太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创新。希伯来大学商学院“创新与创业”项目总监Itay Friedjung说,犹太人家长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而不能一味记忆知识。对于一些父母不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孩子就要学着自己探索。犹太人家长还重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家长热衷让孩子从小学习英语、弹琴等各种技能。其实,社交能力也是一种技能,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学习这种技能的环境。”
图片
Yishai Fraenkel与王石参加圆桌交流。
Fraenkel表示,宽容失败是创新的基石。在犹太人家庭教育中,家长就是宽容失败的,不会因为孩子考试没得满分就加以指责,而是帮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取得进步。在双创领域,投资人也是宽容失败的。很多风投机构将被投项目失败“容错率”调得较高,做好了约三分之二被投项目失败的准备,这种颇为激进的风投策略,有助于以色列人将各种金点子变成产业化项目。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创新精神是比较缺乏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创新比例不高,更多的是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模仿、跟随。”王石说,浸透在家庭教育、高等教育和创业企业中的犹太人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