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输给敌人,还是败于自己?甲午悲歌为谁奏响?

前不久,在威海卫内发现了“定远舰”的残骸,这艘沉睡了125年的巨舰,见证了北洋海军的兴亡史。有人说,北洋海军之所以战败,是武器不如日本联合舰队。也有人说,北洋海军败于资金被慈禧挪用而导致装备落后。其实,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更主要的还是埋葬在自己人手里。

作为晚清政府洋务自强的产物,北洋海军没有改变大清帝国的命运,它只不过是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北洋海军诞生在封建制度这片土壤中,使其难以吸收真正的近代化养料,所谓的新式军队只不过是装备西方军事武器,身着新式军装的“八旗绿营”罢了。它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最后也只能由清政府自己买单,亲手葬送这支军队,其悲剧也是必然的。

一、成立新式海军,铁甲雄师的问世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开明派官员逐渐意识到近代先进科技和工业的重要性。因此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以求自强振兴。为此,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建大批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北洋海军也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1872年日本强行宣布琉球为其“内藩”,1874年又悍然出兵台湾,更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海防重要性。从1875年起,官居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开始从西方定制军舰,创建北洋海军,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成军时北洋海军共有舰船25艘,包括2艘铁甲舰“定远”、“镇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两艘铁甲舰也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巨舰,实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一说世界第四)。

二、成军即下坡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其建制、编制、章程、训令、战法都进一步得到完善,舰队规模也空前扩大,成为“东亚第一舰队”。然而,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战斗力水平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有些方面甚至达不到成军前的水平。这其中和成军前后的教官训练有关。成军前期,北洋海军任用刘步蟾、林曾泰等新式海军军官,更聘用琅威理这样的外籍教官。琅威理治军甚严,据说他“颇勤事,为海军官佐敬惮”。这使得北洋海军训练水平得到提高。然而,由于琅威理的外籍身份加上与丁汝昌等清朝本土指挥官的矛盾,造成了训练的日常摩擦,最后导致了1890年的“撤旗事件”,琅威理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海军训练水平大打折扣,琅威理离开后,训练“渐放渐松”,据记载,当时“将士纷纷移眷。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日间虽照章操练,未必认真”。可见,教官训练深深影响着北洋海军的实力水平。

除此之外,经费方面也是北洋海军走向下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就开始停购军舰,军费从每年的200万两减至90万两,到1891年又停拨海军经费。海军经费的不足,不仅仅导致武器军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还造成军备方面的补给和维护难以维持。到战前,定镇两舰主炮实弹仅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两枚),其余尽为练习弹,甚至还有填装沙子的哑弹。而平时的维护保养不足导致军舰部分零件生锈,在战时轻易被敌舰打伤。除此之外,缺少经费的北洋海军也难以更新军备,缺少大量的速射炮。到战时,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口径120mm以上的速射炮之比为0:97,这使得北洋海军作战时“炮打不响,鱼雷击不中”的情况。经费的不足更使得部分官兵利用军舰进行贩运商品的商业活动,以此来从中获利,充实军费,助长了军队的腐败之风。

那么,经费都去哪了?

三、经费都去哪了?党争的牺牲品

按照一般的说法,都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衙门的银两修建颐和园才导致海军经费不足。事实上,经费挪用的原因不能仅算在慈禧头上,这背后更多的是清政府统治集团间的党争。当时,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经营着北洋海军的建设,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掌管海军衙门的事务,帝师翁同龢则担任户部尚书一职。而当时海军的经费开支大都由户部拨给海军衙门,再由海军衙门分拨给各个舰队。而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明争暗斗则严重影响着海军经费的正常开支。翁同龢认为李鸿章以北洋海军为后盾,在朝中权倾一时,打压着自己的势力。为此,翁同龢借着身处户部尚书要职,暗中削减户部拨给海军的经费,以此来削弱北洋海军的势力,挖李鸿章的墙角。

这样党争甚至在战争爆发前后还影响着战局,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翁同龢站在“主战派”的角度,反对李鸿章的“割地赔款”,极力打压排挤李鸿章。而夹在中间的醇亲王奕譞,为了讨好慈禧太后,以便生子光绪帝早日掌握实权,擅自挪用海军衙门的银子去修建颐和园,甚至不惜克扣军饷。据估计,1887~1894年仅海军衙门克扣南北洋将士及东三省练兵饷的平余银就高达86万两,挪用的军费有1200万~1400万两(一说600万两~1000万两)。由此可知,北洋海军身后最亲密的队友——清政府,不仅仅不给力,还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其中的统治集团的党争更是加速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四、徒有其表—不中用的海军官兵

虽然清政府统治阶级党争造成的军费不足成为北洋海军葬身黄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北洋海军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硬生生将一幅好牌打烂。北洋海军自身有以下几个问题:

1.无视纪律,军纪混乱。

《北洋海军章程》里面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然而当时的情况却是这样:“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无视军营的纪律,只想着家里的温柔乡,这样的军队谈何斗志?

再如,当时的《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然而当时部分士兵身处风月场却若无其事。更有甚者,在战争期间“来远”和“威远”的管带竟夜宿青楼。1886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长崎期间,部分士兵竟前往当地妓院快活享乐,与当地居民和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伤亡,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长崎事件”。这次冲突大大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主义,使日本人大力发展海军以击败大清。此外,这次的事件使日方无意间获得清军电码字典,为日本截获破译清军密电取得便利。这一切,都归咎于北洋海军的无视纪律。

2.结党营私

当时海军大多是闽人,来自安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难以号令,甚至当邓世昌管带携“致远”舰冲向日军时,竟因其粤人身份,出现了“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最坚固的城堡往往都是从内部打破的,北洋海军内部出现的地缘结党,使其作战时难以意志统一,造成溃败。

3.谎报军情,欺上瞒下

在战争打响时,北洋海军谎报军情的现象蔚然成风,甚至连指挥官也做出此等丑行。丰岛海战中“广乙”被击沉,“济远”受到日军火力重创,然而水师提督丁汝昌却上报“风闻日本阵亡,吉野沉没”。连当时的指挥官尚且谎报军情,其下者更是纷纷效仿。

4.作战闻风丧胆,毫无战斗力

战争是检验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最好办法,甲午一战,将北洋海军的腐败暴露无遗。当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失利,李鸿章为了“避战保船”,将军舰停在旅顺港,这使得北洋海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当日军进攻北洋海军的要塞旅顺时,大量官兵没有组织有效抵抗,弃城而逃,清政府经营多年,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仅仅一天就落入日军手中。可以说,北洋海军在海战失利后就失去了战斗意志,上层的消极避战思想更使得这个舰队没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造成了海军全军覆没的悲剧。一支军队,如果没有逢敌必亮剑的精神,那么这支军队无疑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文史君说: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悲剧主要是自己一手导演的。清政府的党争是清朝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同时也牺牲了洋务运动经营多年的亚洲第一舰队。而军纪荡然无存的北洋海军,在后期也不过是装备了军舰大炮,身着新式军装的“八旗绿营”罢了,其精神风气、思想觉悟与旧式军队相差无几。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人的因素同样重要。无论再先进的武器,如果其使用者不具备使用的素质,那么当然难以发挥其作用。

北洋海军的悲剧不免令后人唏嘘,也许,它的覆灭也预示着大清帝国的落幕。当我们再次看到定远舰的铁锈时,我们的耳畔旁仿佛听到了百年前的那片海面上的隆隆炮声,我们的眼前掠过了邓世昌管带冲向吉野的英姿,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着刘步蟾管带赴英留学站在甲板上的背影,望着祖国说道:“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固然令后人钦佩慨叹,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想想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应当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肖天亮主编:《甲午沉思》,华艺出版社2014年

2.李刚,王方:《中日千年五战启示录》,重庆出版社2016年

3.张侠:《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

4.陈旭麓等:《盛宣怀档案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丁汝昌等人:《北洋海军章程》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