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响玛:穿越历史 流向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铃响玛:穿越历史 流向未来
秋冬之交的吉隆沟,郁郁葱葱中带着点点金黄。达曼村,就在群山环抱里,坐落在县城通往吉隆镇的路旁。
在吉隆镇的达曼村,这些年,流行着一首名叫《铃响玛》的歌曲。曲是老曲,词是新词。
图片
10月24日上午,达曼村广场上传来嘹亮的歌声,响彻山谷。“我们达曼村啦,铃响玛哟;照耀幸福太阳,铃响玛哟……我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共产党的政策,铃响玛哟……”走进村子一打听,原来是达曼村村民在齐唱自编的歌曲《铃响玛》。
“铃响玛”藏语意为铃铛响起的意思,是达曼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是一首反映了达曼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喜悦;这是一首幸福的歌,200多年来达曼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是一首感恩的歌,道出达曼人的心声:有国才有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达曼的今天。懂得感恩,才能向善向上。
图片
古老的旋律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重新填词后的《铃响玛》,从最初的几个人会,到广为传唱,演唱《铃响玛》这首歌成为了达曼人在各个重要节日时必不可少的节目。
达曼村村民边巴告诉记者:“《铃响玛》这首歌是老一辈人编的,以前就有,我们把这首歌的词做了改编,我们在国家的好政策下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要努力把这首歌唱好,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伟大的党。”
“达曼”藏语意为骑兵,属尼泊尔后裔。达曼村,位于吉隆县吉隆镇,距中尼边境约30公里,是中国唯一的达曼人聚居地。
2003年的春天对达曼人来说格外明媚,命运向他们开启了另一扇窗。达曼人的生活也从那天起迈入了新世纪:有了国籍、有了身份,分了房子、分了土地,有学校上、有地方看病……
黝黑的皮肤、高挺的鼻梁,今年27岁的罗布次仁在冲堆和达曼两个自然村合并后,挑起村委会副主任的担子。走进他家,干净整洁的屋内摆放着藏式组合家具和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温馨而舒适。
“现在的生活很幸福,都得益于党的恩情。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不仅要带领村民办好合作社,还要带领他们拓宽增收渠道,比如采药材。哪里有钱挣,就带村民去哪里,一步一步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罗布次仁说道。
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达曼人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公民,2003年集体加入中国国籍。他们从无国无家到安居乐业,从打一天工吃一天饭到衣食无忧,从贫困落后到全面脱贫。他们的变化不足以用语言来形容;他们生活在美好新时代,前行在全面小康路上。
虽然生活步入了正轨,但对达曼人来说,增加经济收入,学到一门手艺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追梦的路上,达曼人从未像现在这样干劲十足。走进宜农传统手工艺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人在生火、有人在打铁、有人在接水……一片繁忙的景象。“这样的镰刀小的200元,大的300元。”正在制作镰刀的加措老人说,快到冬天了,来订做镰刀的人很多,一天可以打造两把。
图片
打铁是达曼人的老本行,达曼人的打铁手艺远近闻名,几乎在每一户吉隆镇居民家中都可以看到达曼铁匠打造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斧头、弯刀等,以及当地妇女衣服上的铜质佩饰。达曼人这门祖传的手艺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远近村民对他们的尊重。
“我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共产党的政策,铃响玛哟……”在和加措老人攀谈时,记者听到了从隔壁传来的嘹亮歌声,走去一看,原来隔壁是一家羊毛毯编织合作社。
图片
妇女们边哼着歌曲,边制作着羊毛毯,“以前不会编织,县妇联的同志请老师过来教我们制作羊毛毯,现在大家都可以独立操作了。”边巴说,今后,我要把自己的制作水平提升,编织出更精美的毛毯,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合作社办好。”
如今的达曼人,从一无所有到人均收入12000余元,从目不识丁到100%的入学率。古老的《铃响玛》仍在哼唱,穿越岁月的河流,流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