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不到一月赶往甘孜白玉县 成都援藏干部带村民试种“高原红皮土豆”

蒲振韬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从白玉县赠科乡政府驻地出发,沿着蜿蜒的小河逆流而上十多公里就到了格沙村,成都武侯区援藏队员刘磊的驻地就在这里。

新婚不到一个月,他踏上援藏的征途,成为“赠科七匹狼”的一员。武侯区有七名援藏队员在这里,他们戏称自己为“赠科七匹狼”。

“援藏驻村一年多来,有几个瞬间,我老是忘不了。”刘磊说。

从成都到白玉路途迢迢,往往需要在途中过上一夜。去年7月的那个夜晚,刘磊失眠了。新婚燕尔的他没有陪在妻子身边,却和“赠科七匹狼”的另一名成员住在途中的旅社里。他是陕北人,出发那天,妻子早早起床为他熬了最爱喝的小米粥,那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美味的一餐。

产业脱贫

带领村民试种“高原红皮土豆”

整个蜜月期,刘磊都在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找了双方的长辈轮番劝说。“她哭闹了很多次,我一度打算放弃了。”刘磊说,直到有一天,签收到妻子为他在网上买的登山设备和保暖物品时,他才明白,其实妻子早就想通了。“她的哭闹不是反对而是依恋,遗憾的是在那段时间我尽顾着讲道理了,其实该多说说情话。”刘磊说,还没到白玉自己就学到了新的一课,对新婚妻子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巴吉,今年我们一定要做好品控,收完土豆要筛选一下,别急着一股脑儿装袋。”在格沙村,刘磊带着村民试种了“高原红皮土豆”,这是他驻村后研究的产业脱贫“三个一”方案的抓手。“三个一”即:打造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推出一个品牌产品、成功扶持一个特色产业。红皮土豆个大、脆甜,完全有机种植,是刘磊看中的产业项目,村民巴吉则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

刘磊是区楼宇办的工作人员,在成都一直服务于前沿经济领域,来到白玉,他却一头扎进了土豆的种植中,不仅买了一堆技术书籍自己学习,还领着村民一起学。为此,他专门办了个“农民夜校”,除了给村民们讲解政策,就是带大家学习种土豆。

出乎刘磊意料的是,土豆迎来大丰收的同时,格沙村村民的普通话水平也提高了,以前还需要双语干部翻译的刘磊,现在和村民们交流基本没有了障碍。倒是他自己有点不好意思,藏语水平依然停留在打招呼的阶段。

把土豆运到成都去

推动当地企业大批量购买

土豆丰收了,麻烦也接踵而至,销路是个大问题。

刘磊发挥了自己在经济部门工作的优势,一方面发动同事在武侯区开展“义卖”活动,推动成都彩虹集团、叶巴滩水电站等企业带头大批量购买,另一方面,刘磊亲自把土豆送到了成都,让世外桃源广场、大合仓·星商界等武侯楼宇试用。这是第一次有人把村里的特产成规模地运往成都,村民们兴奋地跳起了锅庄舞。

对于刘磊来说,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把土豆卖出去了,而是楼宇企业反馈的结果,让他第一次向村民发了脾气。“卖出去的不只是土豆,而是格沙村的品牌,一定要注意筛选,做好品控。”在刘磊看来,依靠义卖和企业的爱心,扶贫产业是无法长久的,“咱们要通过义卖活动以及让楼宇试用,把牌子打出去,不能干一锤子买卖。”

去年年底,武侯区工商联及区工商联常委企业成都多联建材,在格沙村发起了爱心帮扶物资发放活动,3套带播种和收获土豆功能的手扶拖拉机、3台笔记本电脑、45套加厚棉被套全部精准发放。原本爱心企业只为村民准备了1套手扶拖拉机,刘磊在物资运输、接收、发放、宣传报道等各个环节均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明确了具体的责任人,产业扶贫的真诚理念感染了企业,对方又增加了2套手扶拖拉机。

那天晚上,看着停在村委会的手扶拖拉机,贫困户呷绒拉姆握住了刘磊的手,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道谢,她说:“你上次跟我们发脾气,我们还以为你不想留在这里了。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工具,明年格沙村的土豆肯定更争气。”

如今,刘磊试种的高原红皮土豆已经扩大了规模,几乎所有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格沙村与世外桃源广场、大合仓·星商界等武侯楼宇提前签订了10万元红皮土豆预购协议,预计到今底将累计创收30余万元。

“买红皮土豆,找格沙小刘。”这已经成为刘磊的一句标志性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