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拟立郭靖黄蓉雕像,争议点到底在哪里?荔枝时评

文/西蒙
(作者西蒙,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
据媒体报道,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郭靖、黄蓉公开雕刻塑像,这个在湖北省襄阳市争论已久的话题再次受到舆论热议。从舆论反馈来看,反对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角色立像者大有人在,但也有不少人支持立像,认为这是很好的文化创意。
从宏观层面来看,地域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维度。尽管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但值得注意的是,争议点很少放在文化产业层面,不言而喻,郭靖、黄蓉的塑像立在襄阳街头,对提升城市知名度、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大有裨益。毕竟“凡有华人处,皆能读金庸”,金庸与《射雕英雄传》的名气很大,围绕这个“大IP”产生的文化产业在资本层面上十分可观。但是,文化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还要回到文化事业本身,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说,要符合一个城市文化的“调性”。这也是最具争议之处:到底能不能给文学虚拟人物立像?
客观而言,给文学虚拟人物立像,本身无可厚非。一些批评的言论太过保守,实不可取。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可以“乱立”虚拟人物的雕像,应该至少满足两个条件。
图片
其一,这个文学虚拟人物足够经典,能被民众广泛接受。环顾中外,为虚拟角色立像者并不少见。有些角色的雕像,从来没被人质疑过。比如,鲁迅故居的孔乙己塑像,丹麦的小美人鱼塑像,都十分经典。比立像更“夸张”的行为,是在现实中仿造一个小说虚拟的世界,比如北京的大观园,里面不仅有黛玉、宝玉等角色的人偶,还有“怡红院”“潇湘馆”。
上述现象并没有遭到反对之声,就在于这些文学虚拟形象足够经典。不久前去世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早就指出,形成经典意味着文本可以形成一个内部自洽的世界。不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红楼梦》,都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学世界,随着时间推移,其经典形象也会得到巩固。但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尽管名气很大,但以纯文学为主导的文学史叙述,一直对金庸小说是否经典有争议,而且其经典性有待时间的考验。这也导致了给其中角色立像存在争议。
金庸的粉丝对其作品与角色的经典性当然毫不怀疑,但要说服反对者,恐怕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立像与否的问题,实质上是金庸小说的经典性接受程度的问题。
其二,立像的虚拟角色,需要与当地文化环境契合,符合适当性原则。在市场的刺激下,不少地方都喜欢争抢“大IP”来提升当地的旅游价值。立像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现象,还有各种“故居”“遗迹”的命名,也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无论如何,这都需要契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不能任性而为。比如,在云台山、火焰山立一个孙悟空的雕像,无可厚非,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能立孙悟空像。在武侠世界里,郭靖夫妇在襄阳保卫战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可谓流传甚广,襄阳是《射雕英雄传》中英雄云集的重镇,该地符合上述适当性原则。
因此,从经典性与适当性两个角度看,襄阳立郭靖黄蓉雕像并无不可。更何况,它能带来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如果要进一步争论的话,无非是在细节上的思考,比如这个雕像放在什么位置,它的大小如何,是否要以影视剧中的演员形象作为原型来雕刻,等等。但从为文学虚拟人物立像上看,舆论不妨多一些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那些激烈的批评言论未免也太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