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过去,我又去电影院“侮辱”了《海上钢琴师》

内地观众格外热爱《海上钢琴师》。
这是一部有着欧洲文艺片气质的电影,本来应该是一小撮文艺青年的私藏。
但仅在豆瓣上就有94万人打分,得分9.2,位列TOP250的第15位,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另一部名作《天堂电影院》的排名高12位,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高0.4分。
图片
这部电影很好看,有飘逸的滑行演奏,有炫技的斗琴大战。
也很难看懂,至今有人追问,为什么1900不下船?为什么1900不能换一条船?
这不是一部悬疑片,结局明了,但能让许多人从童年思考到成年。
正如主演蒂姆·罗斯所说,《海上钢琴师》是一味解药。
当然了,这个药,你是吃不全的。
内地院线放映的为125分钟的版本,跟导演剪辑的169分钟版,相差45分钟。
当年为了足本放映,朱塞佩·托纳多雷不惜得罪发行方,错过了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和戛纳主竞赛的邀请,最后才争取到了DVD导剪版的权利。
然而21年后,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还是残缺版,还是被破坏的导演表达。
图片
这颗药吃不全,病大概也治不好。
但我们今天可以聊聊,这颗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会有4个版本的时长?为什么当年没有在三大和奥斯卡上斩获奖项?为什么至今弥足珍贵?
01、没看剧本,不读合约,男主角直接签字参演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很早就注意到了蒂姆·罗斯。
蒂姆经常饰演邪恶人物,在不入流的《赤胆豪情》里扮演大反派,以碾压式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托纳多雷特别喜欢他儒雅绅士,又敏感纤弱的一面,甚至专门看了蒂姆主演的《四个房间》。
蒂姆在其中饰演神经质服务生,是个类似卓别林式的喜剧角色,托纳多雷评价“他的散漫,让他表现自己时显得收放自如”。
图片
《四个房间》里的蒂姆·罗斯和昆汀
在看《海上钢琴师》的原著时,托纳多雷“脑海里全是蒂姆·罗斯的样子,我也没办法解释这是为什么,也不存在什么合理的解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
那段时间,蒂姆·罗斯也正处于疲倦期。
他出演的都是《低俗小说》《落水狗》和《暴徒》之类的暴力电影。角色经常没有突破,于是转行做导演,拍了迄今唯一一部导演作品《战争地带》。
就在他为这部片做准备的间隙,托纳多雷把小说传真给了他。
18个小时后,只粗略看过前半部分的蒂姆,给导演打越洋电话说:“我看过你的电影,很有兴趣聊一下。”
托纳多雷反倒有点没底气:“现在我手里只有版权,还没剧本。”
事实上,蒂姆·罗斯此前没看过任何一部托纳多雷的电影,哪怕是《天堂电影院》。他纯粹被1900的传奇人生和捉摸不透的性格吸引了,用他自我调侃的话说就是:“这家伙是个好人,我想演个好人。”
当托纳多雷准备好剧本,并把合约递给蒂姆·罗斯时,他两份文件都没看,就先在剧本上签了名。
02、正式拍摄,谁也不服谁,导演和演员险些闹掰
虽然签约很顺利,但托纳多雷和蒂姆·罗斯,都不是处事圆融的好好先生,个性极强。对1900这个角色,各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不肯让步。
图片
加上剧组一开始在乌克兰取景,气候恶劣,天寒地冻,语言又不通,导致两人之间常常剑拔弩张。
从第一场戏开始,就针尖对麦芒。
那是1900与四处漂泊的农夫,在三等舱的月夜里相遇。
这场戏有两个目的:一、引出后边1900一见钟情的女孩,她就是农夫提到的小女儿;二、用农夫沉迷大海的经历,反衬1900与大海的关系——用一个从陆地奔向大海的农夫,回答了前一段剧情里,小号手麦克斯对他“为什么不下船”的追问。
表演时,蒂姆·罗斯一直呈现同样的困惑,而托纳多雷想要平静的状态。
演员偏要那么演,导演就嘁哩喀嚓全剪:作为主角,1900的特写镜头明显少于农夫;他的对白,几乎被简化成语气词。
图片
还有一场戏,让整个剧组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小号手问1900为什么不去陆地生活,并描绘的陆地的丰富多彩。1900听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连串的“why”。
讨论剧本时,蒂姆建议只说一次“why”,并搭配上意味深长的沉吟,来增加层次感。托纳多雷一直反对,甚至拒绝讨论,要求蒂姆按剧本演。
可实拍的时候,蒂姆就是不改,只说了一次“why”。
托纳多雷大喊一声“咔”,把蒂姆叫到监视器前说:“请照着剧本来一遍!”
蒂姆气得火冒三丈,给经纪人抱怨说“跟导演合不来!”
图片
越拍,关系越崩。到后来,导演和主演,两个灵魂人物充分释放冷暴力,“只有万不得已时才同对方讲话”。
转折发生在剧组转移意大利之后,托纳多雷以剧组为名,邀请蒂姆·罗斯的家人到罗马游玩,还请蒂姆观看了在乌克兰拍摄的样片。双管齐下,才缓和了两人的关系。
蒂姆后来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说:“看过样片我才意识到,导演确实眼界更高,而那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03、琴弦点烟,影史最紧张刺激的钢琴表演是怎么拍出来的?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一段,就是1900与黑人爵士手Jelly 的斗琴,有一种宗师过招的感觉。
这一段,剧本好写,却很难拍。
因为蒂姆·罗斯根本不会弹钢琴。为此,剧组帮他从伦敦请了位钢琴教师,对他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不间断训练,以至于蒂姆·罗斯有段时间睡觉,手指都会不受控制地敲上几下。
图片
片中所有的按琴键的特写镜头,都由蒂姆·罗斯亲自完成。
但音乐还是请了意大利国宝级钢琴家吉达·布塔来演奏,她评价蒂姆:“除了真正的琴音出自我手下,他的演奏状态完全是专业级别的。”
这场对决,不仅依靠音乐和表演,也仰仗托纳雷多超强的镜头调度。
他借鉴了西部片的开头——
黑人爵士手Jelly 背对着灯光出场,寂静中的剪影,给人以大反派的强势气场。
图片
黑帮片的群像——
斗琴的3个回合里,除两位主角外,导演选取了大量有视觉特征的演员做群像,比如秃顶的妇女、抽雪茄的男人、粗长眉毛的乐队领班和眼球不停晃动的麦克斯,他们的神情反衬着现场的氛围。
图片
还有武侠片式的收尾——
一通高速快弹的骚操作后,1900拿起香烟放在琴键上,香烟瞬间被点燃了。虽然脱离了现实逻辑,但这份夸张和神奇实在是点睛一笔。
图片
04、为了不删减,错过柏林、戛纳,导演就是干!
在豆瓣电影条目里,《海上钢琴师》有4个不同时长的版本,分别是165分钟、120分钟、169分钟和125分钟——这混乱背后,其实是朱塞佩·托纳多雷跟海外发行商Fine Line公司博弈的结果。
1998年10月28日,朱塞佩·托纳多雷怀着雄心壮志,在老家意大利上映了自己剪辑的3小时版本,以为会像《天堂电影院》那样俘获人心。孰料甫一上映,它就被观众抵触。
3小时版本里,充斥着漫无止境的海上镜头、码头全景、人物肖像……
图片
海外发行商Fine Line立刻要求导演“把电影剪辑得更戏剧化”。
这让托纳多雷很窝火,因为在意大利公映之前,双方已经争执许久,而且他也做出了退让,主动剪辑了一个165分钟的版本,还准备拿着这版角逐柏林电影节。
但Fine Line对165分钟的版本并不满意。
为追求商业最大化,他们无视《伯尔尼公约》中关于“电影的最终剪缉权属导演”的规定,威胁托纳多雷说“如果不剪短时长,就拒绝电影的一切海外发行,包括影展”,要求至少再剪掉40分钟。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是关于文学与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电影一项是后来修订加入的。
托纳多雷不肯妥协,宁肯错过柏林电影节。
Fine Line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拒绝了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的邀约,称终剪还未完成。
一直拖着不是办法,最后双方各退一步:Fine Line承诺只要导演剪出更适合院线的版本,就在推出DVD时,给他最大的自由权。
于是就有了165分钟和16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加长版),及120分钟和125分钟的院线版。
今天在内地公映的,就是当年的125分钟版本,并非导演托纳多雷本人认可的版本。
05、世界电影的变革时代,《海上钢琴师》成为最被忽视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上映的1998年,也是电影艺术全球开花的一年。
那一年,好莱坞推出了《拯救大兵瑞恩》,成为战争片中的巅峰之作,但也为这一经典的类型电影画上了句号。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战争片极速衰减。
迪士尼推出了《花木兰》,这是它复兴时代的倒数第二部作品。不久之后,这家全球最大的动画电影公司告别了二维动画。
另外一方面,新的技术引起了焦虑和思考,《楚门的世界》和《国家公敌》都把焦点放到了监控与自由的讨论上。
图片
德国有《罗拉快跑》,巴西有《中央车站》,中田秀夫有《午夜凶铃》,陈凯歌拍了《荆轲刺秦王》,贾樟柯制作完《小武》,克里斯托佛·诺兰的处女作《追随》亮相多伦多电影节……
哈维·韦恩斯坦则以极强的公关手段,首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开启了他的新电影帝国。也让《莎翁情史》女主角格温妮斯·帕特洛收获了“史上最水影后”的称号。
图片
如今回看,1998年的电影世界,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
叙事上秉承着古典传统,兼顾电影的艺术与商业性。新人也开始崭露头角,与之伴随的是电影理念与视听语言慢慢发生变革,电影的娱乐性、时代感渐渐大于艺术性。
这个承先启后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当下电影世界的格局与走向。
诞生于此的《海上钢琴师》,因其极端浪漫主义的抒情特征,显得与大部分电影都格格不入,它更传统和老派。
上映首周,票房不足4万美金,还收获了一众媒体和影评人的批评。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直言不讳“电影里有托纳多雷式的愚蠢和自恋”。
罗杰·艾伯特的评价,在美国相当具有代表性,这也决定了《海上钢琴师》没办法在奥斯卡和金球奖上有大的斩获。
不过他们倒是对埃尼奥·莫里康内的配乐很欣赏。2000年,莫里康内凭借《海上钢琴师》斩获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后,又把金卫星奖最佳原创配乐奖揽入怀中。
06、不励志、不热血,一个文艺片如何成为传世经典?
虽然在美国评论界遭受冷遇,但《海上钢琴师》仍然被全球观众喜欢。
很奇怪的是,跟《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海上钢琴师》的价值取向消极,不够热血、不够励志。
图片
电影通过主角1900的选择,质疑并否定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进取主义价值导向。
不论在当年,还是今天,都有点不合时宜。
2天前,知名博主和菜头发了一条关于《海上钢琴师》的微博,大意是说如果它是2019年的剧本,找投资时肯定会被批得一文不值,比如“名字不行,不接地气”、“人物不行,CP感太弱”、“主题不行、不正能量”、“剧情不行、要大改”。
这些被否认的地方,强有力地反讽了我们当下的影视行情。
在全球电影趋同的情况下,《海上钢琴师》越发显得珍贵,它以近乎诛心的方式,道出了我们在日益窘迫的生存困境里,缺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
电影的讲述者小号手麦克斯,对应着大部分普通观众。他既是追寻美国梦的移民代表,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并相信1900真实存在的人。
代表移民时,他的梦在美国、在陆地上;贴近1900时,他的梦在船上、在音乐里。当他在陆地上被现实捶扁,只能卖掉小号时,他便怀念起在船上与音乐为伴的日子。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那些不停从欧洲乘船涌向美国的移民,那些看见自由女神像就欢呼的人群。
以及城市里不时隐现的钢铁水泥,高耸入云冒着黑烟的烟囱,和最终随着炸药轰然碎裂的游轮,就成了电影对整个20世纪的回望,和对下个世纪的预言。
图片
这种“碾碎一切、无处可逃”的悲观,以及它传递悲观时流露的纯粹,也是《海上钢琴师》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们如此渺小,很难在时代洪流里秉持初心。
但就是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不追逐名利,不在乎大千世界,只要自己内心的平静,哪怕要为此付出生命。
*文 / 清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