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说】房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图片
作家新干线
图片
作者简介
房光,1959年3月生,山西灵丘人。1980年代初开始学习写作,先后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类作品多篇。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全委会委员。
图片
文学天地
图片
麻绳
房光
图片
入了腊月,宋师傅又开始烦躁不安了。起先不严重,还算理智。他吩咐家人说,小心点儿,谁也不要惹我,我火气要是上来了,六亲不认,保不定要干出多绝的事来!一家人吐吐舌头,从此变得一个比一个乖,走路都蹑手蹑脚的,大气不敢出。
腊月初七这天,宋师傅一大早起来穿衣服,棉裤直跟他闹别扭,好歹就是穿不进去。两条腿塞一条裤腿里了,能穿得进去吗?老婆瞅着他死乞白赖跟棉裤较劲儿,哪敢吱声呀,在一旁急得团团转。他穿好衣服出门的时候,又出了一件怪事。刚刚推开门,不知为啥门又弹回来了,“咣当”一家伙,不偏不倚磕在他的脑门上。他气坏了,骂了一声,恶狠狠朝门踹了一脚。接着一脚一脚踹了个够,踹得脚和小腿都疼了,才算罢休了。
图片
宋师傅有心思,今天是初七,明天就是初八了。初八就是腊八,家家户户吃红熬粥的日子。当然了,宋师傅的心思不在红熬粥上,在这个日子上。对于他来说,腊八是个记号,而今年的这个腊八,更是一个特殊的记号。今天是最后一天,过了这一天,不就是腊八了吗?这个腊八他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啊,还不够意思吗?他对得住天对得住地对得住老祖宗,也对得住自个儿了,不能再等了,是时候了,该有个了结了!
吃早饭的时候,宋师傅吃着吃着,撂下一句话。他黑着脸说,给老大老二他们递个话,明天都来一趟,记住了没?没等老婆回答,拿筷子敲了两下碗,又加了一句说,不管多忙也得来,天塌了也得来,就说这话是我说的,记住了没?老婆一个劲儿点头。
宋师傅有三个儿子,还有两个闺女。该娶的娶了,该聘的聘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一大伙,家口够大了。老大老二他们,专指几个儿子,几个孙子。闺女除外,外孙外孙女也除外。这是规矩。凡事都有规矩,拿起一根筷子都有大头小尾儿,住店都得分先来后到,不能乱了套。宋师傅是一个懂规矩讲规矩的人。
图片
早饭后,宋师傅叼着一支烟出了家门。这次门没有跟他作对,让他踹怕了吧。站在院里,他撩起眼皮,朝天上瞟了一眼,一时满脸惊奇。这是冬季里少有的一个晴天,蓝得纯粹均匀,有一大片地方,足够十亩大一片,布满一缕一缕的白云,像一匹匹刚刚剥下的麻,柔软、修长、顺溜的新麻。太像上好的新麻了!他似乎闻见了只有新麻才有的凉凉的鲜味儿,脸皮松下来,呵呵笑了。笑着笑着,眼里掉下一串泪蛋蛋,长叹了一声。
三儿子一家和宋师傅老两口住在老院子里,就在西房。
图片
老婆儿出了家门,看见老头子直直站在院里,没敢吱声儿,缩着身子从他背后绕过去,就近先入了三儿子的家。老三弯在炕上,还在蒙头睡觉,看上去炕上只有鼓鼓囊囊一团被子。三儿媳和孙子起来了。一个拍拍被子说,老三,起来起来。一个尖声说,爹,奶奶来了!老三撩开被子露出头来,头发乱得像鸟窝。他没好气地说,喳喳啥?我又不是聋子,我早就听见了!他翻过身来,光着上半身,爬在枕头上,一边点烟一边埋怨说,俺爹一大早又在抽啥疯?砸门砸得地动山摇的,那么大岁数了,也不怕街坊四邻笑话!老婆儿说,你明天哪里都不要去,留在家里,你爹有事。老三哼了一声,嘟囔道,嘁,有处去我还在炕上挺尸?老婆儿说,天……天塌了也得留下,这话是你爹说的!老三吸溜了一口烟,哼都没哼。老婆儿的话说完了,想想又说,你爹一大早不是砸门,是踢门。老三将大半截烟扔在地上,拧过身子,“呼隆”一下,又把被子蒙头上了。
图片
大儿子二儿子都住在村西头,下一道坡,拐个弯儿,一直往西走就到了。老婆儿磨磨蹭蹭走着,腿抬得很高。不多久,迎面碰见一个孙子。老二的儿子,骑着一辆摩托,蹿着窄窄的胡同过来了。孙子叉腿站住,笑嘻嘻问,奶奶?老婆儿说,好好,好好,你明天哪里都不要去,过爷爷奶奶那边,早点过去。孙子想都没想就说,没问题!话音没落,“嗡”地一声走了。老婆儿转过身子,盯着孙子要说什么,嘴唇抖了抖,话又咽回去了。胡同里转眼空了,老婆儿摇晃了一下,回过身子,接着往西走。
图片
大儿子的家在道边。老婆儿进了院,看见一条狗一口猪一群鸡,家里没有一点响动,以为老大也跟老三一样,还在蒙头睡觉。大儿媳端着一个盆,从家里出来喂狗喂猪喂鸡,一眼看见婆婆,意外地愣住了。大儿媳过去长得像仙女,五十出头了,细皮嫩肉,腰板直溜溜的,还是像仙女。她生过一场病,差不多成聋子了,十聋九哑,话也越来越少。跟她说话得扯大声。老婆儿大声问,老大家的,老大在家吧?大儿媳眨巴眨巴眼,腾出一只手摇了摇,指指街门。老婆儿明白了,老大不在家,出去了。把话告诉她,让她转告老大,还是等老大回来亲口对他说?老婆儿一时有点拿不定主意。最后想,捎话靠不住,误了事可没法向那老东西交待,四只眼对面才妥当。她大声说,你该喂啥喂啥吧,我呆会儿再来!
图片
出了街门又往西走,老婆儿脚还是抬得老高。她心里直打鼓,担心二儿子也见不着。别说家里了,浑村里老二也算得上一个大忙人。他对种地没兴趣,勉强种了几亩,草长得比庄稼还凶,看去不像庄稼地,像是荒草滩。他四处乱逛荡,当牙子颠换牲畜,牛、驴、马、骡子,有时还有羊,啥顺手贩啥,从中渔利,光景还不错。收罢秋以后,老婆儿还没正二八经见过老二一面,话也没说过几句。走到大门外,先听见了老二的咳嗽声,老婆儿想,老天爷,他在家呀!门“哗啦”一声开了,老二走出来,一边在系扣子。老二不满地说,呀,这是干啥?来了不进家,站门洞里?吓我一跳!老婆儿忙说,我找你有事。老二戒备地说,俺爹打发娘来的吧?有啥事?老婆儿说,是他叫我来的,他让你过去。老二叫着说,我哪有闲功夫,我这不是要出门子了吗?老婆儿说,不是今天,明天。老二生气说,后天也没空!老婆儿说,就明天,明天吃了早饭你立马就过俺们住的那边。又特意说,你爹说天塌了也得去。老二跨出门槛,走着说,天塌了我也不去!老婆想,去不去是你的事儿,反正话我是给你送到了,你看着办吧。
老二朝西走了,西边是出村的官道。老婆儿跟他相反,返回东面来了。
图片
第二趟来到大儿子家,狗和鸡都不见了,只有猪躺在墙根酣睡。老大抡着斧子,正在院里劈柴,劈得是一个树根,显然是刚从村外野地里刨回来的。他没钱买煤,做饭取暖全靠树根。大儿媳和孙子站在旁边,在看他劈柴。老大住了手问,娘又来了?老婆儿说,我又来了。抬起一只手指指东边说,明天过去一趟。又对孙子说,你也一块儿去。老大应承说,行,我过去。又指着儿子说,他也过去。老婆儿说,天塌了也得去,这是你爹说的!大儿子听了,忙追问,俺爹?俺爹还说啥了?老婆儿说,没了。老大松下一口气。大儿媳指着家门,比比划划,意思是让她进家喝水。老婆儿扯大嗓门说,不进去了,我不渴!老大又扬起斧子劈柴,一斧子下来,劈下一大片。
初七这天前晌,老婆儿出门后,宋师傅在院里站了一阵,提脚进了东房。
图片
房顶上好像响了一声,宋师傅仰头看,一根根年深日久的椽子排列整齐,像是黑漆刷过一样,栈子也像黑漆刷过一样,尽都乌黑发亮。神经又出毛病了!宋师傅想,房顶上没响,咱耳音里响。他坐在玉米秸编成的草墩上,闭了双眼,想安静一下,眼前跟着现出了好多纷乱的物什,有形的无形的,像流水一样,一时有点头眩,忙又把眼睁开了。
老没相,人老了就没相。宋师傅想,前打十年小,想吃了吃,想喝了喝,想睡觉了躺下就睡着了,眼下行吗?跟人说着说着话,不知不觉头枕在肩膀上睡着了,黑夜躺在炕上,反而越睡越明白,大睁着眼蛋子死活睡不着,成什么人了啊!后来,有那么一天,宋师傅想通了。人上了岁数,好事、值事、心宽事全玩完了,没份儿了,剩下的事一件比一件麻烦、别扭、难受、糟心,活不出啥名堂了。这是天意,不服老,不死心,不叫人笑掉大板牙吗?撑强不管用,没人吃这一套,别说外人了,亲哥热弟,亲儿子亲闺女,见了你也躲着走,活像在躲一泡臭狗屎……宋师傅一只手扶着墙,一只手摁着地,费力地扭着身子,喘了几口气,硬是立起来了。
图片
东房排开三间,里面没界墙,当地上立着几根柱子,进了门空堂堂的,有种很大的感觉。旧式胡椒眼窗子,糊在窗户上的白麻纸,白土水刷得白白的墙壁,平整干净的砖墁地……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他熟惯、喜欢的老样子。这房子是库房,不是农家那种杂七乱八塞得满满当当的库房。他这三间大的库房,只存放一种东西。他是绳匠,库房里存放着打绳用的全套工具。全套工具也就有数的几件儿,放绳坯的立车子,打绳的大车子、小车子、走车子,还有木瓜啥的,有个墙角就够了。占了三间房,这也太排场了吧!宋师傅不那么看。工具就是一家人的饭碗,一家人的命,难道不应该吗?人不能忘本。别的东西,无论多值钱,哪怕在院里风吹散了、雨淋烂了、太阳晒化了、牛踩碎了,猪啃破了,也不能往这三间房里蹭,统统配不上,差远了!草墩是个例外。他老了,农活干不了了,也不屑跟村里那伙老棺材瓤子蹲在街上闭着眼睛等死,就爱跟自己的工具呆在一起。看看它们,摸摸它们,守着它们,他心里才踏实舒坦。他的腿和脚,前打好几年就不听使唤了,走路走不快了走不稳了,站也站不行了,多数时候得坐在草墩上,草墩是离不了的。再说了,过去他放绳坯子,成天就坐在草墩上,它不也是一件工具吗?
图片
地上放着一个铜盆,里面有半盆清水,边上担着一块抹布。宋师傅拿起抹布,下意识闻了闻,在盆里摆了两下,拧了一下,又要动手擦拭他的工具。工具前天刚刚擦过一遍,上面没荡一点灰尘。木制构件上木纹儿一道是一道,一道比一道流畅,像是画上去的雕上去的。铁打的玩艺儿没一个锈斑,亮得能照见人影儿,那是他打绳时双手磨出来的,一遍又一遍擦出来的。明天要过腊八了,别说他心软了,他的心就是再硬,也不能冷落它们,也要再来跟它们亲近亲近。他站着没动,想说话了。他咳嗽了一声,眼窝一热说,老……老伙计们,你们……陡地意识到什么,停住不说了。他想,它们都有灵性,一个比一个精,不能跟它们交底儿,免得它们伤心难过。他换了一副面孔,打气说,伙计们,庄稼人谁都离不开绳子,没有你们哪来的绳子?别急,气撑匀点儿,有你们发威风的时候,放心吧!说着,他意识到自己是在说假话。说假话心虚,他又住嘴了。他暗想,动手擦吧,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言多语失,别漏了馅儿。
图片
哦,先擦哪件好呢?他目光温柔,逐一把它们看了一眼,孩子气地笑了。他说,我这就给你们梳头洗脸,谁也别争别抢,让我想想,我想想……对了,上次是从南往北一个一个来的对吧?咱这回掉个个儿,从北往南,怎么样?一碗水端得平平儿的,不偏不向……啥?好好,听你们的,咱就先擦大车子,先擦大车子的横梁。横梁上有十二个铁轴套,安装着十二个铁摇把。摇把一端有孔儿穿绳坯,一端供人摇动。打绳时,用一溜打有十二个孔的木条套在摇把上,握住其中两个摇把转着摇动,十二个摇把就一齐转动起来了。他想起,刚跟着爷爷学打绳时,一次摇得手困了,一不留神失了手,“啪啦啦”一阵响,摇把飞快地倒转回来,打断了他的右手腕,右手吊在胸前半年多才好了。他呵呵笑着,摸了摸手腕,对大车子说,你呀你呀,个头就数你大,脾气也就数你暴,你给过我一个下马威,还记得吧?横梁有上下前后四个面,先擦横梁的上面。上面三寸宽窄,七八尺长,平整的如同炕沿。他将湿抹布踏上去,由左往右轻轻擦了一下。手顺着平面滑过,“哧溜”一下,没一点阻拦,顺溜极了。心也跟着“哧溜”一下,从这头滑到了那头,真叫心宽!一下一下擦着,没用多久,上面擦好了,又擦前后两个立面。一排铁轴套,一排铁摇把就安在横梁的立面上,擦起来没那么顺当了,擦得磕磕绊绊。一点一点擦了前面,掉过来一点一点擦后面,这也没用了大的功夫。又擦下面。下面比上面难一点,比立面容易得多。大弯了腰,手探下去,吭吭哧哧顺长擦了两个来回,又擦了两个来回,再就没啥擦头了。下来该擦左右两根立腿子了。立腿子不足二尺高,一根也有四个面,两根满共八个面,哪个面都不能含糊……只擦了一道横梁,腰也疼腿也困胳膊也酸,毛病一齐来了,他不知是先该坐在草墩上歇一歇,还是跪在地上接着擦。忽然开窍了,生气地想,死脑筋,坐在草墩上也能擦,不见得非要站着擦跪着擦嘛!一边拿脚拨拉过草墩,腿一软坐了上去。
图片
擦罢两根立柱子,还有底座,还要往一个一个铁轴套上膏油,一时半会儿大车子还完不了,宋师傅没有动手擦,坐在地上不动了。他想,嘿嘿,慢慢擦吧,又没狼追着狗撵着,急个啥劲儿?他这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他喜欢这活儿,不想把它们一口气擦完。他怕擦完了。大长的天,擦完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紧挨着大车子,是小车子。小车子跟大车子形状一模一样,只是小了许多,横梁上有四个铁轴套、四个铁摇把。还有打绳时随着摇动,从小车子那边往大车那边移动的走车。走车更小,比小车子还小,没有横梁,两个立腿子上架着一根木条,木条上串着木瓜,一个把绳坯拧成绳的玩意儿。打绳时走车架着木瓜在地上走,从小车子慢慢走到大车子,一条绳就打好了。还有拈绳坯的立车子,样子跟织布的纺车相差无几。要打一条绳,先得把麻拈成绳坯子不是吗……跟以往一样,宋师傅今天还是要把全套工具都擦一遍,连盛油的那个弯弯的牛角、膏油的那根鸡毛也不会亏待,也能派上用场。这要好长好长时间。他坐在地上想着,身上热乎乎的,手有点发痒了,多想面前出现一匹麻,来那么两下子,过过老瘾。
宋师傅眼前所有的车子都“突噜噜”转开了……
图片
腊八这天,天一片铁青色,清冷清冷的。
老大吃了两碗红熬粥,连忙喊上儿子,一溜小跑来到了村东头的旧院。
清水脊小门楼,冰檐、雀替、门簪、槛框、走马板、象鼻枭,均有漆的痕迹,星星点点,斑斑驳驳。木门上有黄铜铺首,两侧下角有鼓形抱柱石……这是村里最有年头的一个门楼了,与两旁邻居明亮的瓷砖门楼、大铁门、木栅栏、墙豁子比起来,有一种说不清的味道。进门绕过清砖影壁,沿着石子甬路走到当院,儿子照直要进爹娘住的正房,老大忙把他一把拉住了,指指西房,压低声说,别别,先这边坐坐。
老三还没起,爬在被窝里抽烟。老大和儿子进了门,老三撩起眼皮看了一眼,不认识似的,还在抽烟。老三女人和孩子坐在另半个炕上,在吃红熬粥。老三女人说,大哥?老大说,老三咋还没起,是不是病了?老三女人撇嘴说,病了,懒汉病!老三扔了烟头,慢腾腾坐起来,动手穿衣服。一边问老大说,一大早你俩这是来干啥?老大说,咱爹让过来。老三失声笑了,笑着说,咱爹的话,你还当话呀?老大皱着眉头说,咱爹说了,天塌了也得过来,我想了一夜都不明白,你说咱爹让我过来有啥大……大事?老三笑着说,这话咱娘对我也说了,肯定对老二也说了!老大几乎是紧张地问,是吗?老三衣服穿好了,没有下地洗脸洗手,把被子拨拉到一边,拿起碗筷,就吃红熬粥。老三女人冲老大父子俩说,你俩也吃点吧。老大忙说,吃过了吃过了,吃不进去了。老三笑了。老三说,嘿嘿,老大这个人拿心,就是三天没吃饭,他也不会吃一口!老三埋了头,大口吃起来。吃了两三口,老三说,老大,你等着看,我敢保老二肯定不来!老大看着老三,又几乎是紧张地问,是吗?老三像是没听见,懒得再搭理他了。踢踢踏踏,院里有一串脚步声,三个人的脚步声。老三女人从窗缝里瞄了一眼,对老三说,你不是说二哥肯定不来吗?人家来了!
老二也是先入了老三住的西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
老三纳闷极了,眨巴着眼说,你咋就来了?老二一屁股垮在炕沿上,从炕上拿起老三的烟,抽出一支,点上抽了两口,苦笑着说,唉,没督脉,怕村里人笑话!老大陪着笑脸问,你说咱爹叫咱们来,有、有啥大事?老二气不打一处来,恼悻悻说,哼,闲人生蛆!停停又说,能有啥?想打绳想疯了!
图片
大冬天,东房里没火气,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冷。
三个儿子四个孙子都到齐了。尤其是老二,常天脚不沾地,东跑西蹿颠换牲口,居然也来了。宋师傅心里一热,有了几分感动,有点慌。
我……我把你们叫来了。宋师傅脑子里乱成一团,觉得说话很费力。他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哪儿说起才好。他想起了死去多年的爹,想起了死去更多年的爷爷,还有没见过面的爷爷的爹,爷爷的爷爷……据说有个老祖太穷了,要砍柴卖柴,买不起一条绳,只买了一团麻。那老祖拿着那团麻,找到了一个绳匠,跪在地上说,你要是能把这团麻打成一条绳,我给你家白种一年地。绳匠答应了。后来那老祖成了绳匠的倒上门女婿。那绳匠只有一堆女儿,没一个儿子,他的手艺传男不传女。再后来,远近几十里,就有了他们世世代代打绳的宋家。到了他的爷爷手上,名声已爬过太行山,传到了保定府,便有了这座四合院。他记事的时候,他的爷爷老了,有他现在这么老了,他爹正值壮年,秋后新麻下来了,上门送麻的人像是赶庙会似的,来了一伙又一伙,来了一伙又一伙,东房里垛满了麻,门都推不开……说起来他的师傅不是他的爹,是他的爷爷。爷爷先没教他打绳,先教他绾牲口戴的笼头和兜子。不会绾这类小玩意儿,还算什么绳匠。爷爷说,记住了,一个笼头七尺绳,一个兜子一丈四。说着拿出一条十六股大绳,解开一头的疙瘩,伸出一只手,叉开拇指和中指,一拃半尺,两拃一尺,拃了七尺,一刀割断,将绳一股一股散开,当着他的面,比划着念叨着,绾成了一个笼头。又用一条一丈四尺长的绳,绾成了一个兜子。爷爷绾好了,他跳着叫着说,我会了我会了!爷爷笑了。这就叫初生牛犊不怕虎,爷爷笑着想,看了两眼就说会了,口气真不小啊!爷爷笑眯眯问,你说啥了?他一本正经说,我说我会了!爷爷想,也好,给他一条绳,让他出出丑,长长记性。笼头比兜子简单,爷爷拿起一条绳,对他说,你绾个笼头。他不满地说,不,我要绾兜子!爷爷笑得胡子乱抖。他等不及了,把绳抢过去,叉开拇指和中指,一拃一拃量开了。他像个老手,量好了,一刀割断,解开绳子,像模像样绾上了。没用多大功夫,真绾成了一个兜子。一个标准的兜子。爷爷接在手里看呆了,心里有好多的不明白。不明白他的手那么小,咋就刚好拃了一丈四。不明白鼓七捣八那么难绾的一个兜子,他咋看了几眼就会绾了。爷爷想,这是老天保佑我宋家兴旺发达啊!爷爷愣了半天告诉他,他爹学了一个多月才学会了绾兜子……想起当年,宋师傅嘿嘿笑了。儿子孙子不知缘故,都让他给笑懵了。
图片
我把你们给叫、叫来了,我跟你们说……说件事儿。宋师傅停顿片刻,结结巴巴说,我能说啥?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说咱打、打绳。老二朝老大和老三努努嘴,意思是怎么样,我猜的没错吧?宋师傅没觉察,又说,十年前腊月那天,天黑了临关街门的时候,我心想,等十年,十年要是没人来咱家打绳,我就认输,到今天十年了,咱整整十年没开市啦!他觉得自己不慌了,嘴溜了。人挪活树挪死,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抬眼看着大伙说,老二呀,你是对的,你们都是对的!说着仰头一阵大笑。儿子孙子们呆呆看着他,像是气都不出了,觉得他变了个人似的。过了好久,老二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试试探探问,爹,你……你想通了?他止住笑说,我咋觉得像是喝了酒一样,晕头晕脑的?趁着这个酒劲儿,我现在就把你们都说道说道。儿子孙子稀里糊涂,不知他这是要干什么,太反常了!他劲头十足地说,紧大轮小,我先说说老大。老大,你六岁跟我学打绳,有奶功,毛病是出手慢,长处是活儿细。老大忙哈着腰说,是是是,我出手慢,活儿细。他瞄一眼二儿子说,老二呢,你跟你哥正相反,出手快,活儿粗。老二抱着膀子也在瞄他。他扭过身子说,哈哈,你,老三,又是一个类型,出手又不快活儿也不细!又指着大孙子说,你吧,也就是会放个绳坯子,最多算个半瓶醋。又指指几个小孙子说,你们几个吧,连个绳坯子也放不来,百屁不懂,整个儿就是门外汉!两个最小的孙子乐了,咯咯笑了两声。老大吓唬说,别笑,听爷爷说话!宋师傅瞧着两个小孙子,怂恿说,别听他的,想笑就笑!两个小孙子呆呆的,还是没笑。他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你们这些人吧,都算不上好绳匠,有的连绳匠也算不上……老三早不耐烦了,顶撞说,天底下就爹一个好绳匠!宋师傅得意地说,那是,我十二时就成了老把式,人人叫我师傅,咱是官师傅……啊?他咂巴出老三的话不对味儿了。这小子话里有话,在嘲讽他。他噎住了。老三不满地说,这房像个冰窖,像个冷寒宫,比院里还冷,把大伙儿叫来就为扯这些寡淡话?没事儿干,咋不去抠南墙!宋师傅嗓子里响了一声,四下乱看,收回目光,忽然佝偻着腰不动了。老三气呼呼说,谁愿在谁在,我走了!他没真走,站在原地没挪窝儿。是啊!宋师傅想,这东房里冷,大人都冻得直吸溜,小孩子不经冻,别冻病了吧。忙说,快了,我我……他看了一眼老二,使劲说,我想通了!老二吃了一惊。
老二蹲在地上。爹这个老顽固总算认输了!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忽然有点可怜爹,有点想哭。爹老了。
图片
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市面上有了机制绳,而且越来越时兴,来宋家打绳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种麻、拔麻、沤麻、剥麻、花钱打绳,远不如买一条绳省事省钱,谁还打麻绳呀?尤其是机制的塑料绳,另特外比麻绳还有一个好处,雨淋湿了软溜溜还是那么好使,麻绳行吗?没人打绳了,宋家的钱串子就断了。有一天,老二拍拍打绳的车子说,这家伙不顶了,靠毬不住啦!宋师傅就怕听这话,恼怒地说,你放屁,给老子滚!老二笑笑,扭头走了。没几天,宋师傅听说老二当了牲口牙子,气得病了一场。跟着老三也躺倒不干了,整天闷头睡觉。宋师傅瞄着老大问,你是不是也要拉稀当逃兵?老大摇头说,哪能呢!他每天照旧从村西头过来,有麻就打绳,没麻就坐着。全凭打绳,他娶了这片山区最漂亮的媳妇儿,他能不打绳吗?可是,有一天老大坐到天黑,临回家的时候,吞吞吐吐,哼哧半天没说出一句整话。宋师傅摇摇头说,我知道你在想啥,你跟老二老三一样,也不想打绳了!老大脸白了,忙说,爹,不是,不是不是,我太想打绳了,可……可是没麻啊!宋师傅叹了一口气。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眼瞅着打绳这一行完蛋了。他只是不死心。三百六十行,打麻绳就是一行呀,传了多少代的手艺,要断在我的手里吗?他不死心。老大着急地说,爹,没办法,我家里有好几张嘴咧!宋师傅嘴唇直颤。是啊,一大家子人,成天坐着喝西北风吗?宋师傅有气无力地说,你自个儿拿主意吧!老大走了。老大后来把心思全用在了种地上,农闲了就拾粪抱树根,一天也不让自个儿闲着……也就是从那一年腊月起,宋师傅一个人开始了等待,十年为期。十年多长啊,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啊。这十年他的浑身上下像是缠满了麻绳,箍得他喘不过气来,几乎要疯了。好了,十年总算满了!
打绳的工具放在墙角。宋师傅想,该跟它们说实话了!他走了两步,伸出一只手,逐一抚摸着打绳用的大大小小的车子,开口说,老伙计们,你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啥都不知道,我告诉你们吧,世道变了!你们……在中学念书的一个孙子插话说,被淘汰了!宋师傅说,是的,你们被淘汰了。回头问孙子说,啥是淘汰?孙子说,没用了!宋师傅颤声说,是是是,没用了,你们没用了,我老汉也没用了!他说不下去了。他回身看了一眼儿子孙子,特意多看了老二一眼。他嗡声闷气说,我想打一条绳。儿子孙子表情都有点怪,瞪眼盯着他。他恼火了,气愤地说,你们听见了吗?我要打一条绳!
图片
一片平整的空地。空地东南角有一棵榆树,一颗碌碡,几只鸡。这是秋天收打庄稼的土场,有时小学校里的老师也带着孩子们来赛跑。这样的场子,打绳再合适不过了。
风刮净了土场上的浮土,像扫过一样。
儿子和孙子们把打绳的车子都搬到了土场上。宋师傅的屁股后头,晃荡着系在一条皮绳上的专割麻绳的鱼刀。大儿子指指点点,两个大孙子先把大车子放在一个地方,每人抱了一块大石头,压在了大车子的底座上,固定得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样。他们又去搬小车子。小车子要放在大车子对面。放多远,要看打一条多长的绳。这有行话:绳匠不用算,一步落尺半。也就是说,打一条一步长的绳,小车子要放在离大车子一步半远的地方。宋师傅倒背双手,一步一步量着,站下说,这儿!两个孙子将小车子抬过来放下,又压了一块石头。小车子打绳时也要行走,不能固定死。今天要打一条十六股大绳,绳坯子是宋师傅不知何时放好了的,看上去是一个个用麻绳坯缠成的麻球,中间有一个贯穿的空洞。二儿子和三儿子每人拿了一个麻球,一手伸进空洞,另一只手捏出绳坯头,开始往车子的一排摇把上系绳坯。系法有好听的名称,叫仙姑扣……
宋师傅的老婆儿来了。三个儿媳也来了。大媳妇显得最年轻,跟个姑娘似的。
得知宋家要在土场上打绳,来了二三十个看热闹的人。
图片
临近正午,太阳很亮,天气还是清冷。
十六股大绳分两个程序,先用四根绳坯打成绳股子,再用四根绳股子打成一条绳,满共四四一十六股。用绳坯打绳股子,小车子上放的石头小,走车上放的石头更小。绳坯系好了,木瓜上架了,十二孔木条套在了大车子的摇把上,四孔木条套在了小车子的摇把上。宋师傅站在小车子一头,大儿子站在大车子一头。宋师傅将拴在四孔木条上的一条细绳提起来,大儿子将十二孔木条上的细绳也提起来了。宋师傅朝大儿子点点头,手由下往上斜着一抖,“哗”地一声响,走车子和小车子动了动,打绳开始了。
宋师傅腰不弯了,眼亮了,手一下一下抖得轻巧有力。他连抖十几下,惯性上来了,停下不抖了。摇把还在转动,走车子小车子还在走。惯性耗没了,宋师傅的手又是一抖……大车子那头,大儿子抖得也够漂亮,一下是一下。二儿子和三儿子蹲在地上抽烟,这头瞟一眼,那头瞟一眼。老婆、三个媳妇、几个孙子和看打绳的人,站在两面,眼睛盯着走车子,盯着架在走车子上的木瓜,眼看着绳坯子就变成了绳股子。
绳股子上了车子,走车和小车子上的石头加大了。石头大小,也就是分量轻重,直接决定一条麻绳的质量。石头太大了分量太重了,绳股子就断了,不断也要绞筋。石头小了分量轻了,打出来的麻绳就松了,就成了次品废品。至于石头多大才合适,要看麻的质量和绳坯的松紧,还在于要打一条派什么用场的绳,学问大着呢。这时候,二儿子替换下了大儿子,操起了大车子,宋师傅仍操小车子。无论大车子还是小车子,都去掉了带孔木条上的细绳,要用手摇了。宋师傅攥住小车子正中间的两个摇把,朝二儿子点点头,发出信号。老二攥住大车子正中间两个摇把旁边的两个摇把。宋师傅又一点头,两边的摇把同时转动起来,走车子“噌”地往前一蹿……
图片
一条十六股大绳打成的时候,太阳刚好移到了天正中。
麻绳下了车子,四外看热闹的人一齐围上前来看稀罕。按照老规矩,一条麻绳打好了,要验一下麻绳的成色,当面对用户作个交待。宋师傅攥住麻绳的一头,手上一使劲儿,将麻绳竖了起来。麻绳像一条要上天的蛇,直溜溜像一根竹竿。宋师傅十分满意,抿抿嘴唇,扬声道,看啊,多好的一根绳!
收起车子,要往回家搬了。宋师傅对儿子孙子说,不用了!他拿起盛满素油的牛角,扔了里边那根往车子上膏油的鸡毛,将油倒在了车子上。老婆、儿子、儿媳、孙子意识到什么了,紧张起来。看热闹的人也都愣住了。宋师傅手里出现了一盒火柴,“嚓”地划着一支,手往前一探,车子上腾起一团火。
宋师傅倒背着手走了。
2013年9月19日 完稿于石家田村后沟
图片
(责任编辑 张辉)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散文编审:杨志强
诗歌编审:姚 哲
图文编辑:闫 红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