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影像丨廊坊专家日夜坚守 为蓝天操碎了心

图片
撰文丨韩萌
编辑丨郑萍萍
出品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X 腾讯新闻谷雨
导演手记:
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持续地改善环境
南尖塔镇是河北省廊坊市内最大的乡镇,与北京接壤。北甸村和南甸村就在该镇的管辖区域内,这里混杂着大片的待拆除的平房和正在兴建的高楼居民区,还有两层楼高的建筑垃圾山堆放在这里。
2019年3月,几位村民在这片建筑垃圾上爬上爬下,试着用绿网覆盖裸露的尘土。两天后,垃圾山被巨大的绿色苫盖网盖住。从高处俯瞰,像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
图片
村民试图用绿网覆盖裸露的尘土
在拍摄的这段时间里,每次经过这里,我感受到的是治理者的无奈和拼尽全力。
2017-2019年的秋冬季,胡海鸽和“PM2.5特别防治小组”(简称专家组),已经多次在这片建筑垃圾附近巡查,胡海鸽是这个小组的秘书长,也是廊坊市智慧环境生态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
这里距离廊坊市的一个监测点只有几公里,一旦起风,沙尘被扬起,监测数值很容易爆表。2019年3月初的一天,胡海鸽和专家组再次来到这座建筑垃圾附近巡查。当天廊坊市的平均PM2.5浓度是68微克,这里监测到的数据是273微克。此时,正是廊坊市秋冬季攻坚的关键期,每小时的数据都有可能决定着廊坊能否退出“京津冀2+26个城市”不降反升率排名的倒数前三?
图片
建筑垃圾附近PM2.5达273微克
下午,胡海鸽一行到南尖塔镇镇政府,与镇长刘兴战见面。
在胡海鸽到达之前,我单独见了刘镇长,我很好奇,作为一个镇长,是怎么看待在他的管辖区域内,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山的问题。
没想到,镇长泪流满面,有点泣不成声。在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期的六个月内,他和他的下属经常是连夜到各个村去巡查是否有散煤燃烧,是否有“散乱污”偷着干。但是,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处理建筑垃圾山的解决方案,“苫盖一个垃圾山,算上人力成本,大约需要100万,确实是一个镇政府的财政能力做不到的。”用什么方法能够永久性地处理建筑垃圾的问题,是他一直焦虑和头疼的事儿。他的手机里存着他在北京调研时的照片:“我们能不能像北京一样,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
图片
苫盖建筑垃圾山费用巨大
类似的问题,也是胡海鸽经常思考和面对的: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了治理空气欠下的经济账,又该如何弥补?现阶段治理污染的措施是否能够真正地起到作用?
回溯至2013年的秋冬季,华北地区连续发生重雾霾天气,“霾”的成因就像谜一样。这一年,廊坊开始治理雾霾,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在“倒十”以内;2014年,廊坊市开始探索精准治霾的新模式;2016年,在雾霾最严重的秋冬季,廊坊市实现了“万红丛中一点绿”的成绩;2017年初,在河北省率先退出了“倒十”;而2018年的前十个月,廊坊市PM2.5的绝对浓度下降到了58微克,在全省正排第一。
为了治理污染,廊坊已经关闭了上万家“散乱污“企业,淘汰了上千台燃煤锅炉。2018年12月,为了实现“无钢市”的目标,廊坊关闭了第三家钢厂。 然而,此时空气质量不降反升,又回到了倒数前三名。其中,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占到了廊坊市秋冬季污染物的40%左右。
图片
烧煤问题让专家组面临两难
每年秋冬季,雾霾治理都会反复面临考验。
“老百姓算的是经济账,”胡海鸽巡查的时候发现,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一个冬天如果是通过天然气取暖做饭,要比烧散煤多花2000-3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保证民生,保证普通民众能够正常地取暖过冬,又能控制住空气质量,专家组和政府面临着两难。
这个“PM2.5特别防治小组”的成员与以往邀请的专家不同,他们入驻廊坊市环保局六楼,对廊坊市地理条件、周边环境、排污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和评估。他们设计了“廊坊市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随时看到各个区域内的污染排放指数、气象数据以及主要污染源,同时,可对未来5天内空气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图片
廊坊市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
每到“秋冬防”,专家组几乎没有休息日,攻坚的工作状态成了常态。在胡海鸽看来,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而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这一点也渐渐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同,在这个距离北京最近的地级市,人们正为“保卫蓝天”而携手奋战。
图片
孩子们渴望蓝天
《蓝天保卫战》正片完整版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X 腾讯新闻谷雨影像出品纪录片《蓝天保卫战》11月20日正式上线,可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观看视频。
主编 | 王波
责编 | 夏末 迦沐梓
运营 | 杨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