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梦幻少女“追爱记”

图片
| 薄荷
《大约在冬季》大约是温暖不了这个冬季了。
主演马思纯、霍建华、魏大勋、文淇等,监制齐秦,饶雪漫编剧,盘子和招牌瞩目明亮。
跟这些年来不断扑掉的音乐IP电影不一样,故事并没有简单地把音乐IP影视化,它一方面从经典老歌里脱出并作为故事基调,也经过了言情天后饶雪漫的文艺再创作。
图片
可惜,音乐IP的光环效应更强,所以电影上映前的期待值不算太高,但是更更可惜的是,一般来说低期待值的作品更容易借助上乘品相逆风翻盘,但是《大约在冬季》,没有起势就颓了。
有人把这部电影总结为“中年疼痛”,比起“青春疼痛”多了一分不伦不类的尴尬,少了一分因为年少无知所以能被接纳的宽容。
霍建华和马思纯在故事里爱了几个来回,失散别离又重逢,感情破碎重建又升华。
霍建华:“我该拿你怎么办才好?”
马思纯:“这世上所有的死别都好过生离。”
张瑶:“虽然你不是每次都能赢,但是你一直不服输。”
(典型疼痛台词,非对话)
霍建华还是一如既往的偶像剧式渣男形象,马思纯高度知行合一的表现就让很多观众比较费解了,金马影后,被绑架了你就眨眨眼啊!
不是的,马思纯是真的热爱这部电影。
01
刚上映时,马思纯在里面的表演就招来了一些负面评价,而她本人下场battle的举动又将这件事广而告之。
图片
图片
但是大家争议的重点其实不在于“马思纯的演技到底尬不尬”和“这是马思纯第几次下场怼网友”,而是金马影后接本子的眼光表示质疑,以及同样是金马影后,为啥眼看着马思纯已经远远追不上周冬雨了?
也许马思纯被激怒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不理解、不认可、被比较。
有一说一,马思纯的演技没有问题。她在电影里的哭戏也好,几个人生阶段的转换也好,有不少能让人哇一声觉得眼前一亮的瞬间。
她在霍建华面前,是明明喜欢对方还要假装掩盖小心思的娇俏感,眼睛里有星星,闪烁地让人以为,糟糕!马思纯是不是真的爱上了霍建华。
图片
跟密友讲自己的小心思时,就“吼吼吼吼吼~”地女汉子式大笑,形象是什么不存在的,在亲密的人面前脱下了那层羞涩的壳,整个人明朗欢快而舒展。
图片
在明恋暗恋表示了无数次的魏大勋、魏大勋父母也是自己学校的教授和师母面前,就是很矜持腼腆的乖女孩儿形象。
总而言之是一个脑筋不太好的小美女,岁月静好,平凡柔软,有点肉嘟嘟的,很温暖。
图片
这部分演绎和马思纯本人的特质高度重合,31岁的她扮演妹妹头的书虫少女没有什么违和感,尤其是笑起来和发呆愣神的时候,你忍不住共情,想知道她快乐和烦恼的事情,是不是和18岁的自己相同?
直到她感情破碎,哭着试图挽回对方的时候,大体感觉还是对的。虽然还是有“感动自己”的成分在,哭地很投入是真的,情感感染力就不如笑时候的杀伤力。
图片
违和感是在什么时候最浓,马思纯出场时候的高冷精英范儿,以及和文淇对戏时,需要把自己摆在“母亲”位置上的严肃正式的姿态。
图片
讲道理,马思纯和文淇对戏的时候,不像母亲更像姐姐,一个内心脆弱然后假装不care,喜欢虚张声势其实特别需要人关注的大女孩。
就比如一个假装发狠的精英母亲对着女儿突然掷下一句文艺念白,“这世上所有的死别都好过生离别。”是不是还蛮奇怪的。
故事似乎没有为安然的成长过程给予更多白描,除了三种人生阶段里马思纯声线的转换,她的姿态从头到尾都是柔情泛滥的,容易冲动的,天真易碎的。
安然这个角色,甚至要比文淇饰演的小念更加天真。
她不管是跟你闹,跟你吵架,仿佛都传递出一个信号:她没有在跟你真的吵,她总会有一个时刻会回来,眼泪汪汪地跟你说,一切都是闹着玩的吧?我们和好吧?
图片
唯一一次是,她决定跟霍建华切断联系时,脸上的不甘和不原谅,是真的。
安然赌气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她的狠,在感情上热烈付出,也只有在感情上才能真正地发狠。
或者说,是倔。
恋爱、执着、热烈、倔强,这些词都很适合来形容少女。
02
马思纯本人,是一个停留在青春期里的少女。
这是她的优势,能够不费力气地演出恋爱脑少女的模样,毕竟少女感泛滥但是流行,且短时间内无法被替代,马思纯做到了真情实感,她燃烧和融化自己来带入角色,也成全自己。
图片
虽然很多时候,她全身心投入,反而自己的感受多了一点点,触达到观众那里就溢出来了。
马思纯一向如此。她一直不避讳袒露感情生活,对外界的开放程度几乎到了“能分享”的地步,她勇敢认爱,流泪也坦诚,并且把爱情哲学带进了事业轨迹里。
图片
图片
“勇敢”是近几年她流露感情价值观时的高频词。
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喜欢安然,原作者饶雪漫用了三个词来形容安然人生的三个阶段:热烈、积极、冷静。
马思纯在采访里说,”我觉得安然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爱起来爱的真的很热烈。当她成熟了之后,她该懂得放下的时候,她也真的能直接放下,这个是我觉得我希望自己和每个女生都可以做到的。”
但她没能演出后两种人生阶段真正的气场。
她的职场精英范里藏着生涩和犹豫,富婆形象也不太能立得住,她明明有一张没有被生活磋磨过的天真面庞。到了专业主场上,安然来到台湾主持昆曲活动,念台词时让人魂穿小学生式抑扬顿挫的朗诵现场,年代感瞬间复苏。
图片
她“装”不出沧桑阅历带给她的狠劲儿。
《七月与安生》让马思纯拿到金马影后,其实从那一刻起,外界对她和周冬雨的要求无形变高了,但是这两个角色都难以超越,因为七月与安生恰好像极了马思纯和周冬雨两个人。
但是她说,自己最叛逆的事儿可能就是演黎吧啦,“完全是重塑了一个灵魂。我把天使的一面全部藏起来,把叛逆的一面全部拿出来,这让我特别享受。”
图片
在更加细腻和有洞察力也更真实的七月面前,黎吧啦赢了。七月里也有天使和恶魔的两面,但是七月没有那么梦幻,挺现实主义的。最后选择接着安生的路去走四方,无关风月,只为真心。
七月的角色质感比黎吧啦、安然更有纯度,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向往。
图片
马思纯公开聊过自己的人生故事,她在“表达自己和得到认可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包括为了当演员努力说服家人。拿到金马奖后的第二天,马思纯和妈妈抱头痛哭,“我的女儿终于不用被选择了。”
看起来,马思纯不像是会为事业忧虑的那种人对吧?她有小姨蒋雯丽和姨夫顾长卫,在演艺圈里的路怎么都要比一些纯新人好走。
人们无法猜测马思纯是否真的一路顺风顺水,是家庭的保护让她过于幸福,也过于沉浸在追爱的执着里,有一些无病呻吟的矫情。
可以看到的是,马思纯非常细腻敏感,容易动情,也善于共情。表现在她特别爱哭这件事上,微博上搜索“哭”,可以看到她各种“我又哭了”。周冬雨“嘲笑”她说,你眼泪不是流下来的,是喷出去的。
图片
马思纯曾经上过姜思达的谈话节目,那场节目让姜思达敞开心扉聊自己甚至落泪,马思纯扮演的是抚慰者的角色,她其实没有说很多安慰的话,但是眼神和表情传达出来的是“我理解你”,“我陪着你呢”。
就很治愈,是人和人之间最真诚和最直接的共情,装不出来。
她自己平时的爱好呢?下了戏会开一集《蒋勋说红楼》,再卸妆洗澡泡脚,房间里有很多家居服,有花、香薰和书。
直到“翻车事件”,马思纯被嘲“装文艺”,引起大面积讨论。其实熟悉她的人会知道,她的微博从诞生的时候就是这个风格,好几年后广告淹没了碎碎念,后来再慢慢回到她最初的样子。
她跟饶雪漫的缘分也由来已久,被对方的团队挖掘当书模,再到演电影。
图片
马思纯和熟悉的、有安全感的事物紧紧相连。
她仿佛永远停留在了青春期,她不是走不出来,她不想走出来。
03
《大约在冬季》是马思纯和饶雪漫的又一次合作。
图片
这部电影也许是一场行为艺术,让一部分中年们重回青春,却无法讨好早已飞驰走了的大多数少年。它映照了新旧两种流行文化的交锋,也是两代人的审美错位。
媒体对这部电影的介绍是:讲述安然和在洛杉矶成长的少女小念两代人的故事。
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冬天上映的《你好,之华》。
当然,《你好,之华》的故事讲述略微超过了男女情感戏的范畴,但是后辈追溯故人故事、关键道具是信件、失散重逢的戏码、最终回归平淡收获心灵满足的走向,大体是相似的。
图片
《你好,之华》的故事质感像是蒙着一层雾,或者隔着毛玻璃的纪录片,《大约在冬季》的怀旧佐料更丰富一些,花花绿绿的,看起来很好吃。
某种程度上,马思纯选择了和入世的、激烈的故事相互成全。
《大约在冬季》的结尾,安然戴着黑框眼镜身着白衬衫,一切尘埃落定,心绪平和安宁。就像她出演精英和母亲一样,这个画面总是有一丝丝违和感。
就好像戏里她跟霍建华、魏大勋的三人追逐游戏终于被画上休止符,她下了决心嫁给魏大勋,但是戏外的她本人,在感情生活里会坚定地选择霍建华,是始终享受恋爱ing的马思纯的选择没错了。
图片
但是观众为什么会排斥《大约在冬季》和这样的马思纯?
和《七月与安生》不同,《大约在冬季》脱离不了“疼痛”的概念,它无法更落地和更真实,一切的貌似美好的情绪浓烈终究是轻飘飘的,是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悲欢离合,普通的观众看了只会本能地抵触,甚至是无情的嘲讽。
如果放在《大约在冬季》发行的那个1989年,这个故事的命运会更好。可现在人们很难相信这样的天真质感,能如此全心投入,轰轰烈烈后还能全身而退,最后得到升华。
这也是大家对马思纯和同类型故事的抵触:如果我这样天真,那么迟早会被生活崩坏。
图片
马思纯的任性,不过是另一种对生活感知方式,也是她所持有的资本。她的事业轨迹,同样是爱我所爱,追我所爱。
在作品里找自己,又把自己投射在作品里,通过大量消耗自己的感受来感知一种“存在感”。
图片
只是,要寻求表达和认可,不走出自己享受的舒适圈,梦幻少女终难“成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