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计划丨从普通民工到社会名流,他10年拍下不同阶层的国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国人》
在《新国人》里,众星捧月般的老板、用各种名牌包装起来的名媛、神情姿态夸张的演员、目光呆滞的员工,所有人都被包围其中,成为了纯粹异化的人。
李政德用他的照相机简洁而犀利地将这些人物、场景、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他的那盏高亮的闪光灯一下子掀开了当代社会表面上看起来舒适的面纱,露出底下掩藏的孤独而寂寞、卑微又扭曲的灵魂。
《新国人》创作于2006年至2016年间。最初李政德以时尚媒体摄影记者的身份去拍摄报道企业活动、私人宴会、展览开幕等仪式性活动。
仪式性活动是一种非日常的活动,能够营造一种特定场域和气氛,将人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在非现实的世界中去进行表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国人》
李政德最初将这个作品命名为《仪式与人》,之后改成了《新国人》。他让这个作品成为了这个现实世界的镜子,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中照见自己。不过,他并没有仅仅让自己的创作停留于此,《新国人》之后,他将视线延伸到了街道——最日常的公共场所,以及曾经是新时代农村发展典范的江苏无锡华西村,创作了《东园南园》与《农民公园》。它们与《新国人》一起,构成了李政德的“时代三部曲”。
他身在其中,观察“我们”
谷雨:《新国人》这个作品主要拍摄地点是在一些活动会场、私人宴会上。能谈谈最初你置身这些活动现场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么,你觉得“仪式”与现场的“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李政德:最初我是以时尚媒体摄影记者的身份进入了这样的场合。这种企业活动的报道都是小豆腐块报道,用的图片很小也很少,一般就一张,最多两张,对于媒体来说就是和企业建立关系、维护关系的一种方式,报道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的溢美之词。一场活动少则一小时,长则三四小时,甚至一天,对于我来说,还挺无聊的。但当我跳出来观察各色人等在同一场合不同表情的时候,又觉得荒诞不经。察觉到这一点,并且拍摄下来,无聊也就变得有聊了。
不同阶层的人平常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只有通过这样的特殊的开幕仪式,民工、白领、演员、老板、官员以及“各路神仙”才能同时出现,台上有戏,台下也有戏。
“仪式”是一种正式的集体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在其中扮演他们所在阶层的角色,呈现不同的行为状态。这些具体而微的反应都在表现他们与“仪式”不同的关系。单就员工来说,为“仪式”服务忙碌之余,羡慕、麻木、疏离、矛盾的心态,又在不同性格的个体身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表情。为了表达出特定场合“新国人”的全貌,我特别照顾到了“仪式”上每个阶层的面孔,平均用力,一律平视。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国人》
谷雨:《新国人》拍摄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空间里存在的人和事,你觉得这些人和事与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是否就能够完全指代新时代的中国人?还是说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某种特性?
李政德:2006年我从城中村搬到旁边的小区:滨江新村,这是深圳城区中心地带,福田区上步南路与东园路的交界处。离这不远的一处新楼盘在当时是8000元/平米,到2016年是8万元/平米。
2006-2016年,我集中拍摄了这些企业活动、个人PARTY、艺术展览,这些“仪式”场合虽然特殊,但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恰恰是中国城市化最为剧烈的十年,地产全面爆发,其它领域也大都处于极度膨胀之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文化状态与精神状态的矛盾与疯狂,无以复加。正是在这个点上,我自认为搭准了整个社会生态的脉搏。我想我在这个角度,看见了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面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国人》
谷雨:你对你所拍摄的这些人持什么样的态度?从照片表象上看,这些人显然不能称得上是美的、好的,甚至是丑的、怪异的。你对这种现象是有明确的批判态度吗?
李政德:取名《新国人》,不是这些人,不是你们、他们,就是我们。如果真实呈现就是批判的话,那就是批判。我并不是置身事外的另一个人,我身在其中,只是暂时跳出来像局外人一样观察了一下“我们”。无论高低贵贱,镜头面前,一律平视。当然称不上是美的、好的,但也不是简单丑的、怪的。摄影天生原罪,对于被我收入镜头的人们,我都怀有一定歉意。好在我没有滥情人文关怀,也不觉得拍摄的是个人肖像,每个人的表情只是这个特定场合的一时面相,合起来组成的“新国人”集体照才是我要说的话。
《东园南园》:以街道作为载体,呈现更为驳杂的意象
谷雨:《东园南园》是《新国人》的兄弟篇,你是因为什么缘故开始拍摄这个作品的?能谈谈这两个作品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李政德:《东园南园》最初拍摄的是当时我家附近的两条街道东园路和南园路,后来随着搬家,拓展到了整个深圳,现在已经拓展到了全国。从乡镇、县城、三线城市、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以街道为中心,已经积累了不少片子。
拍摄《新国人》三年后,我才开始《东园南园》项目。《新国人》是一件很考验耐心的事情,一方面我得先完成工作,一方面得转换思维,转换拍摄手法,特别劳心劳力;另一方面《新国人》受限于地点,必须是有这样的拍摄机会才可能进行,拍摄的相当被动。
从《新国人》特定的盛宴场景训练出来的敏感,让我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拍摄。沿用《新国人》中使用闪光灯的修辞手法,我自然而然就走上了街头。《新国人》是非常的点,《东园南园》是日常的面,两相对照,互为补充,感觉话才说全面了。
实际上发展到现在,《东园南园》之外还有了《农民公园》,我把它们称为我的时代三部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东园南园》
谷雨:能具体谈谈《东园南园》的创作构思吗?
李政德:街道,是我们最日常的公共场所。如果说《新国人》是聚焦在一个特定的点,通过对每个阶层的平视来构建一个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面貌的集体照的话,那么《东园南园》就是通过街道,做一次更日常的一个面的扫描。街道作为一个时代的载体,首先从视觉上提供了更为驳杂丰盛的表象。从这些表象里,我试图抓住其中的现实的质感和更为抽象的精神性。
以下是我的一个创作框架:
图片
分两条线:上面的线索是“街道”,是实实在在的一条具体创作的线,下面是创作时有的放矢的一条虚线。所有图像的收集都来自这条虚线的指导。通过这个有效的富有弹性的草图,构建一个以街道为观察对象最终成型的作品《东园南园》。
谷雨:《东园南园》这个作品是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主要拍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切合“国人”这个概念,为什么你没有把这个作品纳入《新国人》中,或者称之为《新国人2》,而只是用拍摄地区的名字作为标题?
李政德:在街道上能拍摄的都是平民百姓,很难遇见文化名人、娱乐明星、寺院方丈、当红权贵了。所以反倒是在《新国人》这个特定的场合,才能拍到国人全貌。
取《东园南园》这个名字是我想给读者留下更大的解读余地。园林是个有传统意蕴的私家空间,公园的出现又是晚近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文化中的公私是难以区分的,我希望用这样具体的地名指向一种抽象的文化状态。从《新国人》小的仪式宴会到《东园南园》这个更大的园子,我希望在里面放入更多的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民公园》
谷雨:《农民公园》中,你的镜头对准了公园里的一些雕塑、壁画、装置以及竹子上的刻字。你为什么会从《东园南园》过渡到《农民公园》?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希望通过《农民公园》这个作品来反应这个时代的哪一部分内容?
李政德:查建英编辑过《八十年代访谈录》,李陀、北岛也编辑过《七十年代》。这两本书讲述了一个思想开放、文艺繁荣的80年代,但回忆者都是知识精英,那80年代在民间又是怎样的底色呢?
2010年,我拍《从资江到长江》的时候,来到了江苏无锡华西村。这里有个吴仁宝带领村民盖的第一个农民公园。名字朴实,就叫农民公园。当我入园参观的时候,令我震惊的是,园里最重要的景点是24孝雕塑。雕塑粗糙简陋不必说,为什么是24孝?这件事一直萦绕我心头。后来拍摄“高大上”的《新国人》,“下里巴人”的《东园南园》,我总会想起这个农民公园。
《东园南园》与《新国人》是直接拍摄人,《农民公园》拍的是静物、景观。拍摄这样的画面有个优势,你可以追溯拍摄80年代的公园景观,也可以拍摄近年最新出炉的娱乐景点。这种跨越时代、有时间厚度的景观也许就是我们此时此地社会现实的一个形象切片。《新国人》《东园南园》《农民公园》就此构成了我纪实摄影作品的时代三部曲。
*李政德,摄影师。现生活工作于深圳。作品《新国人》曾获第四届中国侯登科纪实摄影大奖、201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大奖提名;《看不见的世界》获大理国际影会DIPE国际摄影联盟主席大奖。
*本文图片由李政德提供。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
摄影丨李政德 撰文丨林叶 编辑丨景旭
出品人 | 杨瑞春 主编 | 王波 责编 | 迦沐梓 运营 | 任佳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