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评论

收藏

5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谷雨计划丨聋哑群体案件怎样侦破? 她深入数个刑事案件重现现场

图片
撰文|王倩蔚
编辑|李媛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
三百多个聋哑人受害者乌泱泱站着,公安、政法委和残联的领导们被淹没在激烈的手语中。在现场,只有一个人听得懂这“人声鼎沸”,他就是律师唐帅——父母都是聋哑人的他,被称为国内“唯一的手语律师”。
今年的99公益日,故事硬核工作室推出了关于唐帅的特稿《感官隔离:两千万聋哑群体“人声鼎沸”》。
这不是一个新选题。一年多之前,因为用微信发布了一段用手语揭露庞氏骗局的视频,唐帅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当时,他已经接手涉及近40万聋哑人的龙盈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诈骗案,这个案子正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
实际上,因为谋生渠道有限、圈子封闭,聋哑人往往成为骗局中的“理想受害者”。因为唐帅,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专门针对聋哑人的犯罪,个中残酷远超想象。
2018年夏天,龙盈公司的创立者包坚信和11个龙盈高管在长沙落网。一时间,唐帅成了全国聋哑人圈子里的“大红人”,以及媒体的宠儿。三百多家媒体找到他采访,他被塑造成“伟光正”的典型,而对于他来说,“同样的话快说吐了”。
与此同时,也有记者认为,唐帅有一点“沽名钓誉”。
对于这样一个新闻人物,还有没有挖掘空间?故事硬核的记者刘洋和编辑林珊珊决定试一试。
借着一个去重庆采访其他选题的机会,刘洋去了唐帅所在的重庆大渡口,重庆的“经济低洼地带”。“我被那种底层生活的质感——包括唐帅身边很多聋哑人、其他类型的残疾人、跟他整天混在一起的嬢嬢——所打动。”刘洋对谷雨回忆。
她和林珊珊都认为,这种底层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特别市井的气氛,加上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议题,以及唐帅身上和典型的“伟光正”人物不太一样的气质,都让这个选题具有继续挖掘的价值。
在第一次为期10天的采访之后,刘洋又去了两次大渡口,一次一个多星期,一次三四天。她接触的人,包括唐帅的朋友、干爸干妈、整天跟他混在一起的嬢嬢、唐帅律所的聋哑人实习生,以及很多来找唐帅办案的聋哑人。由于采访对象表达上的倦怠,以及与聋哑人群体沟通上的障碍,这些采访更多的是“陪伴式”的。比如刘洋会去旁听唐帅正在处理的聋哑人的案件,甚至帮忙做一些记录。
图片唐帅为聋哑人群普法宣传
而在与聋哑人直接交流时,刘洋会试着和他们比划、写字,努力去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直到后来,跟聋哑人交流,手舞足蹈地演一遍就体会了”。
到最后,就有了《感官隔离:两千万聋哑群体“人声鼎沸”》。正如编者按所说,“这是关于努力消除隔离的故事”。在记者刘洋、编辑林珊珊的理解中,它既是唐帅这个人物本身的故事,也代表着记者与编辑去到鸿沟另一侧的努力。
发现底层生活的质感
谷雨:唐帅的故事此前已经见诸很多报道,文中也提到他一年接受了三百多家媒体的采访,“同样的话快说吐了”。你们为什么选择在现在再回过头操作这个选题?
林珊珊:诱因挺简单,刘洋正好到重庆采访,而唐帅人在重庆。
其实这个选题我们早就想做了。唐帅确实有好多人已经写过了,但都是把他塑造成一位正面典型,没有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很舒展的人物形象。另外,我们也觉得这一选题背后还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关于广大聋哑人群体,他们真正生活所在的那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并不意味着笼统地去概括、呈现他们的遭遇和生存状况,而是要从感官上去理解这群人,需要透过这样一种隔离去呈现他们的感官世界。
唐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通往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以及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这么多的聋哑人,因为身体的残疾,因为语言不通,被排挤在所谓的主流社会之外。我们想循着这扇门,看看能走多深。
刘洋在第一次采访后,带回来了我们称之为故事质感的东西。我们发现那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开阔一些,包括聋哑人群体中的各种角色、他们的思维状况,等等,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下去。
刘洋:这个故事有几个吸引我的点:首先,唐帅是一个律师,他是帮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打官司的。其次,我听说聋哑人的手语是有方言的,这些方言之间互相看不懂。你知道语言本身就存在一个巴别塔的问题,聋哑人和健全人之间因为语言不能沟通,而聋哑人之间还有更小的巴别塔存在。此外,聋哑人群体内部是有互相伤害甚至犯罪的成分存在的。只不过看其他媒体的报道,你会怀疑透过一个律师,深入了解这些的可能性到底能有多大。
此前也有其他媒体的朋友去采访过唐帅,带回来的信息是“觉得不太有意思”,甚至有记者会觉得这位律师有一点“沽名钓誉”。而我自己会觉得,对于一篇报道来说,这个人的性格、他是否“沽名钓誉”都不是很重要。只要他确实做了一些事情,并且这些事情还有可挖掘的空间,这个题就还值得深挖下去。再加上我也不那么相信其他报道所呈现的唐帅完全“伟光正”的那一面,还是想知道这个人更丰富的东西在哪里、是什么。
在重庆这个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挺特别的。而大渡口又是重庆各个区的一个经济低洼地带,唐帅就在这里生活。我第一次去重庆采访他时,是被那种底层生活的质感——包括唐帅身边很多聋哑人、其他类型的残疾人、跟他整天混在一起的嬢嬢——所打动的。这种底层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特别市井的气氛,加上特殊群体的议题,以及这位律师身上确实比较有特点的、和典型的“伟光正”人物不太一样的气质,都让我们觉得这一选题还是有空间的。
谷雨:具体而言,对唐帅的采访是如何展开的?又如何从他开始,慢慢拓展出更多采访对象的?
刘洋:我第一次就直接去了唐帅的律所。一开始,他其实是有一点抗拒的,他接受过的采访太多了,只想要简单地应付一下。我在那边呆了不到十天,天天去到他的律所,唐帅没有和我聊很多,但是我和他律所那一段时间在的一些律师、聋哑的实习生、作为手语翻译的小女孩都有过接触和交流。
图片实习生与聋哑人视频手语沟通
这次采访有些不一样的是,并不是坐下来就开始聊,大部分时间其实是一种陪伴。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聊天,我就在旁边看着。另外,我去的时候刚好有一拨人聋哑人来找唐帅打官司,他也还算信任我,允许我一直在边上旁听,到后面帮他做一些记录。三五天之后,他也慢慢地愿意让我接触他一些熟悉的朋友,包括他的干爸、干妈、他的那些嬢嬢。相对来说开头还是蛮好的,算是和他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信任。
后来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通过唐帅接触到了更多找他打官司的聋哑人,包括也见到了他收留的、被写在稿子中的那位“粗眉毛”。
谷雨:所以这篇稿子中涉及的非常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主要还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构建起来的:或是源于你与他们本人具体的接触和沟通,或是通过唐帅的回忆给还原出来的。是这样吗?
刘洋:对。稿子中写到的唐帅律所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直接接触过的。这里头不止是采访,我还会跟人一起出差,或者一起做点什么跟工作没关系的事。关于聋哑人的部分,在我采访的当下来找唐帅办案子的聋哑人,我都见过,也跟了一些办案子的现场。其中,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的聋哑人,是可以通过写字进行沟通的。但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剩下的就只能和他们写写关键词。
至于一些好多年前的辩护对象,就真的只能靠唐帅的个人讲述了。但唐帅并不是一个很善于记细节的人,经常只是记个大概,而且从律师的角度来说,他会更加关注那个人的犯罪心理,也一直和我讲那方面的事。但是我想得到的信息是更多场景,以及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所以你只能反复地“逼着”他问那些细节。就算这样,当信源只有唐帅一个人的时候,那一部分的稿子相对来说还是不那么好看的。如果能有更多见证者,写作也会更好看一点。
聋哑人的犯罪,主要就是因为“命”和“钱”
谷雨:文章的开头部分,你重现了唐帅接手负责面向聋哑人招募投资的龙盈骗局案件的情景。将这一案件放在开篇做引入,并花了大量笔墨在其上,是因为这是唐帅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事,还是有另外什么考虑在?
林珊珊:这一案件其实在一开始不只是一个开头,它可能有点像是整个文章的主线,或者说主故事。花很多笔墨写它,是因为这首先是对唐帅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案子。放在聋哑人的世界来看,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案子,牵扯数量庞大的聋哑人,包括受害者、犯罪嫌疑人两方在内,虽然后者事实上是被健全人所操纵的。
刘洋写了1万字左右,最终呈现出来的大概是2000多字。
图片唐帅在法庭上
刘洋:写这个案子,首先是因为它很典型,包括它涉及的聋哑人,以及犯罪类型本身。现在聋哑人的犯罪,主要就是因为“命”和“钱”,都是源于最最基本、最最底层的需求。百分之九十的聋哑人去找唐帅,都是因为被传销买了什么理财产品。至于他们犯的刑事案件,基本就是偷东西,也没有更“高级”的犯罪方式。
而且这是我第一次去采访时候就和唐帅聊到的一个对我而言最有冲击的案子。唐帅展开讲了很多他了解到的龙盈公司,也就是包坚信那一方内部特别错综复杂、狗血的关系和故事。我刚开始就很想把这些都写出来。写出来之后,编辑珊珊看了就非常痛苦,因为犯罪嫌疑人都在牢里,我一个都没有采到,后来就把这部分改成了一个开头。其实是否要放在开头,我俩也犹豫了好久,因为一个经济案本身就缺乏戏剧性,尽管它很典型。但是我自己确实觉得,我没有比它更好的开头能写出来了。
谷雨:这部分涉及不少对当时环境、细节、以及不同人物当下表现的描写。除从对唐帅本人的采访中得到的信息外,你们还有做什么工作,以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一件已经过去的事件的一些画面?
刘洋:我也对当时就在律所的律师、现场的警察和残联的人做了外围采访,就是唯独少了包坚信那方的人。但龙盈公司的基本信息、内部的人员构成、它与分公司的关系,其实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进行印证的。
谷雨:你们刚刚也说到,这篇稿子不只在关注唐帅这一人物本身,也希望以他为入口,描摹出与主流社会长期隔离的聋哑群体的群像。在群像的写作中,人物和素材的选取显得很重要。在这篇报道的处理中,就最终呈现的人物和面向,你们是如何进行评估、取舍的?
刘洋:一是选取令唐帅印象最深刻、构成他最重要经历的那些聋哑人;其次是记者自己判断他涉及的案子、经历的事情是否典型,或者是它能够呈现的面向是否更多,是否戏剧性更强;第三个,我自己现实见证了哪些,哪些是我可感可知的,就相对能够把它写得更加细致一点。
林珊珊:而且文中呈现的人物也代表了不同的类型。但这样的呈现并不是一个概念之后的产物,而是记者能够带着足够的好奇心、足够开放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再做大量、深入的采访,才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很丰富,我们再在里面挑一些来写,是这么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一开始还有过另外一种思路,就是把焦点放在犯罪这个议题上,将其做锐、做深。但这个议题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聋哑人的暴力世界是非常残酷,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你如果真的要完全深入到那个世界,再将它呈现出来,难度是非常大的。
图片手语翻译帮助审讯聋哑嫌犯 图 | 视觉中国
谷雨:这篇报道设置了10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都展现了这个无声群体的故事的一个切面,比如聋哑人孩子的成长和入行史、令唐帅印象深刻的聋哑人犯罪、成名后唐帅收获的关注和相继而来的揣测、加入唐帅律所队伍的年轻人们,等等。具体而言,这些切面是如何选定的?有什么线索在吗?
林珊珊:线索其实还是唐帅的成长过程,或者说他深入这个世界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在行动,在发生变化。其他人物就跟随着这样一条主线,陆续地被放进来。
同情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是全部
谷雨:编按里写道,“在我们社会,有一群人因为感官的缺陷,被牢牢隔绝在主流生活之外……这是一个努力消除隔离的故事。”那在这篇稿件的具体处理上,你们是否有采取什么方式,或者凸显某些切面,以求更好地打通这两个世界?
刘洋:编者按里“这是一个努力消除隔离的故事”,首先是在说唐帅,说他试图做的这件事。从整体上来说,这个稿子是写一个人在对我们而言的一个平行世界,或者说奇异世界有所作为。他的作为就是努力消除这种隔离,这种隔离存在于他的日常层面,也存在于他作为律师的工作层面。
最初,我们还犹豫过要不要把这篇稿子写成一个人物稿,最后还是这样去写。拿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大卫·科波菲尔,你写这个人就可以了,因为他一生的经历都值得书写;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的是主角哈克贝利·费恩的历险经历,是因为他只有历险值得写,并不是方方面面都值得写。唐帅的故事就属于后面这一种。你要写的,还是他在聋哑人世界里有所作为的那一部分,他努力去消除隔离的那一部分。
在采访的过程中,你需要先去理解主人公,再去理解聋哑人这一群体。你需要试图和不能跟你沟通的人进行沟通,试图去了解鸿沟的那一端是什么,哪怕靠写字,靠比划。直到后来我跟聋哑人交流,手舞足蹈地演一遍就体会了。
林珊珊:好多人写聋哑人,都会写聋哑人怎么悲惨,列举很多故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呈现有作者切身感受在里面的故事。我们要能够从感官上去理解他们,而不是完全持一种隔离的理性,或者说是一种同情的态度。同情非常重要,但不应该是全部。
图片
谷雨:这篇稿子最后的结尾部分,你们又回过头写唐帅这个人物本身,触及他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他的内心想法、他感觉自己作为补丁一般的存在。这样设置有什么考虑在吗?
刘洋:这个结尾是从第一稿的时候就定下的。虽然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溢出主题,但我觉得它能够帮我们理解唐帅这个人,他的底层色彩、行为方式,他整个生活很有质感的那一部分。而他跟底层、跟聋哑人打交道能够游刃有余,也是因为他的质地。我自己其实从头到尾也很被这部分所打动。
采访的时候我跟他聊,聊他的驱动力,他有时候其实是说不清的。人有的时候做一些事情,可能靠的就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些东西。最后一部分,想要呈现的就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谷雨:我们再来谈谈这篇文章的标题:“感官隔离:两千万聋哑群体‘人声鼎沸’”,聋哑群体的“人声鼎沸”这个点很具有张力。在这一标题的选取上,你们是如何考虑的?用“人声鼎沸”,想要传达什么?
林珊珊:人声鼎沸的场景其实就是开头所写到的那部分,它让我印象很深刻。那些聋哑人不会讲话,但是这么多人处在一个空间里,它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人声鼎沸”——只不过你听不到而已。其实这个稿子整体上也给我这样的感觉,看起来那些人是无声的,是不存在的,但其实是人声鼎沸的。
刘洋:有一天晚上,唐帅跟三十多个聋哑人在沟通一个他们被驾校骗了的案子,会议室里面坐得满满的,我在帮唐帅做着记录。整个晚上我没有听到一个字,但就是给我一种人声鼎沸的感觉:他们就咿咿呀呀的,有的时候拍拍你;打手语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低着头打,也不看你,有的时候你想跟他喊停,要跟他摆手好长时间他才会理你,然后可能突然一个表情起来,又发出那种很奇怪的声音。三十多个人已经给我这种感觉了,我就在想象,当三百多位聋哑人同时在一个屋子里面,那绝对是“人声鼎沸”。
谷雨:作为记者,在这篇报道的操作过程中,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新的东西?又有没有什么尤其打动你的时刻?
刘洋:这篇稿子与我以往操作的报道不太一样的一点是,做的陪伴式采访会比较多。一个是因为对方表达上的倦怠,另一个是因为他背后存在一个广大的群体。过去我们的标准是,如果要把一个人、一个事写清楚,你至少要跟他聊十几、二十个小时。但是这篇稿子的整个采访过程没有办法这么去做,更多的是跟随式的、陪伴式的,需要记者尽量去沉浸和体验那些东西。在写稿的时候,又要尽量把沉浸和体验到的东西中非常主观的部分给摘出去。
出品人 | 杨瑞春
主编 | 王波
责编 | 迦沐梓
运营 | 任佳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