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的钱多了,操的心少了!农业生产托管,值得一试

实现收入倍增

64岁的王庆河,是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远大镇双太村村民。

双太村是深度贫困村。这里的穷不是因为懒,而是天公不作美,村里是盐碱地,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这样的地,王庆河种了一辈子,也没种好。

今年5月份,王庆河做了一个决定:把农田托管出去,雇人种地,种玉米。

他加入了合作社,交了每亩161元的托管服务费。“花个服务费,让合作社种地,最后收成归我!”

现在到了年底,一算账,扣除这笔托管服务费之后,种地的收益达到25000元。而同一块地,2018年流转给他人,王庆河一次性只拿到手10360元流转款。

他不用种地,却实现了收入倍增。

“雇人种的玉米,粒大饱满,产量高,卖的价钱也好,服务费比咱自己种地的成本还低。”王庆河说。

除了像王庆河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之外,许多贫困户也纷纷加入托管队伍。兰西县引导107户贫困户将土地托管出去,户均增收4650元。

让好事进村

王庆河所在的黑龙江兰西县,正在积极试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农业生产托管,是黑龙江一些地方兴起的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农民与合作社等托管服务组织签订合同并支付托管费用,托管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政府履行监管责任,产出的粮食归农民所有。

农业生产托管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

在兰西县,农民赚的钱多了,操的心少了,每亩种玉米比流转土地多增收近300元。

服务组织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生产成本,风险分散到了一家一户,赚到的钱可以用来采购农机,扩大再生产。托管带来规模生产,农资需求量大,知名农资厂商直接找到服务组织洽谈采购,给出的农资价格比农户自己买便宜得多,品质也有保证。

不过,对当地农民而言,“托管”是刚出现的新事物,不可能一下就接受,推广起来也有难度。

当地想了很多办法,有线上推广,也有线下宣讲。

一段名为《啥是托管》的视频在兰西县各村村民的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将“托管”说得明明白白。

在双太村,今年4月初开始,县委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一道,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大家明白啥是“托管”,村支书在各村民小组会上反复宣讲,把嗓子都说哑了。

推广辛苦,幸好效果不错。王庆河就是在村民小组会开到第四次的时候,动了念头。今年5月,王庆河与其他333户村民一起,和村集体签订了合同。

接下来,村集体带着村民代表一同买农资,回村后,在村广播里循环播放种子的购买价格、中途交通费用等,公开透明。到地里作业时,合作社特意插上一面红旗,醒目地告知村民作业地点,号召大家观摩、监督。

监管不放松

目前在兰西县,全程托管价格比村民自家种地每亩要便宜40元,提供的服务项目更全,比如防病虫害、免耕种植等。

但,要是交了服务费,托管服务组织干得不好咋办?

尽管有村民自发监督,但最可靠的还是制度监管。

兰西制定出配套制度,对玉米、大豆、水稻耕种防收逐一明确作业标准,确保托管服务有据可依;每项托管作业完成后,托管服务组织、服务对象、乡镇和县农村经管机构都要签字确认、审核检查;农民交纳的服务费不直接交给托管服务组织,而是进入银行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安全、风险可控。

在政府的推动下,供销社、农机、保险、银行等部门各司其职,参与到托管服务工作之中。

以“托管自愿、有偿服务、互利共赢”为原则,兰西通过市场化机制把小农户联结起来。针对拿不出托管服务费的问题,兰西与建设银行合作,利用承包土地确权登记等数据,实行网上贷款,满足农民资金需求;针对卖粮难的问题,与粮食收储企业对接,在托管服务结束后将粮食交由“粮食银行”托管,根据农民意愿选择时间节点销售。

目前,兰西县的土地托管面积已达到61.5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3.5%,其中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8.35万亩,服务小农户1.1万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找到了更多的就业门路,有人搞起了特色经济,有人去邻近乡镇、县城务工。

王庆河也没闲着,明年他打算养500只大鹅。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