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对堡垒!李德斥责方志敏,15勇士坚守碉堡3个月

作者:卡迪罗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33年9月,在李德的主导下,苏区及周边的红军被迫放弃擅长的运动战游击战,改为修筑碉堡工事,与蒋军展开长期的阵地战。这一错误命令,严重消耗了红军的力量,但在红军将士的顽强坚守下,依然给敌军很大杀伤。
图片
影片《浴血广昌》剧照
(一)方志敏灵活指挥,闽浙赣苏区壮大,瑞金苏区萎缩
闽浙赣苏区位于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处,这里早在1927年就发生了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到1930年7月,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和黄道领导的闽北根据地,正式成立了赣东北苏维埃和红十军,并在1932年底发展为横跨26县的闽浙赣边区根据地。
由于闽浙赣苏区靠近蒋氏的老家浙江,因此引起了蒋军的敌视和恐慌,1930年11月,蒋军在发动针对苏区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的同时,成立了率属于南昌行营的“赣东北剿匪总指挥部”“浙赣闽边区警备区”等各种指挥机构,在“围剿”军北路军总指挥顾祝同的指挥下,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对闽浙赣苏区发动了七次“围剿”。
这期间,蒋军参与“围剿”的兵力逐次增多,红十军主力还被错误地调走,导致方志敏不得不把地方武装赤色警卫师升级为新编红十军。但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在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匡龙海、唐在刚等红军将领的灵活指挥下,不断发展壮大,到19343月,全苏区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到12842人,其中主力部队红十军4426人。而此时,瑞金苏区的区域和力量却在不断萎缩。
图片
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中的方志敏
(二)必须以堡垒对堡垒!李德斥责方志敏
尽管方志敏和红十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李德对闽浙赣红军没有执行他们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堡垒对堡垒的训令大为不满,多次来电斥责方志敏的行为。没办法,方志敏等只好把部队拉回苏区,准备为保卫苏区与敌人进行阵地战。
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各独立团营和游击队之前打的都是运动战,很少打过堡垒战,这时也都开始学习堡垒战的打法,在苏区边界各险要地处修筑石质碉堡。李德打仗,修碉堡确有一套,还专门准备了碉堡修筑的材料送来,要求碉堡修筑厚度能达2米,在周围布置多层障碍物和地雷,储存足够的粮食弹药等。
由于主力部队红十军要留作机动部队使用,因此坚守碉堡的任务就交给了各县的独立团营和游击队,基本上每个碉堡都由地方部队抽出的一个排的守备队坚守,虽然守备队在粮食、弹药上储存还算充足,但由于红军严重缺乏枪支,因此每个碉堡只能依靠少量枪支守护,最少的碉堡仅有三支步枪。
虽然在瑞金苏区作战的蒋军主力部队可以得到博福斯75毫米口径山炮的火力支援,但在诸如闽浙赣苏区这样的次要战场的蒋军,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能使用的顶多是每团六门的八二式迫击炮,如果红军的石制碉堡达到一定厚度,蒋军还真没办法,只能采用火攻或是人海战术的方式攻击。
图片
抗战中的八二式迫击炮
(三)15名红军坚守石峡碉堡,让敌人死伤惨重
1934年4月,蒋军南昌行营下属的赣粤闽湘鄂预备军司令部,动用20万兵力,对闽浙赣苏区和以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活动的红七军团发起新的大规模“围剿”。当月,浙江保安第三团蒋志英部攻入闽浙赣苏区的怀玉县境内。
为了保卫苏区,当地红军早就在怀玉县郑坊镇石峡村(今属上饶县)的山地制高点上修筑了一处坚固碉堡,并从怀玉独立营抽调15名战士驻守。碉堡周边布置了多层土制地雷,堡内储存了大量粮食、弹药和土制手榴弹。浙保第三团发起首次试探性进攻,很快就被红军击退,并丢下十多具尸体。
鉴于石峡碉堡易守难攻,蒋军正规部队第12师派一个步兵营前来支援,第12师前身是滇系将领朱培德扩编的第9军,曾一度改称第31军,从井冈山时期起,就开始与红军交手,先后参与了几次“围剿”。尽管作战经验丰富,这支部队也拿石峡毫无办法。
到5月中旬,第12师将进攻兵力增加到一个步兵团,配合浙保第三团又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蒋军先是用迫击炮猛轰碉堡,之后又出动步兵从四面仰攻,但受阻于土制地雷阵中,碉堡周边又视野开阔使得红军守备队趁机可以用步枪挨个点名。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蒋军依然没有拿下这个碉堡。
图片
多次进攻失败后,国民党军转而长期围困石峡碉堡。7月底,石峡碉堡内的粮食已经全部耗尽,15名红军战士这才通过碉堡下面的地道悄悄撤走。类似的情况,在闽浙赣苏区其他地方同样上演,虽然蒋军拥有人力物力的巨大优势,得以逐渐蚕食闽浙赣红苏区,但在进攻碉堡中,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