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硬核”校长马迎新:一年给学生写信500多封

图片
本报记者 霍钢杰 本报通讯员 方红柳 摄影报道
在肃宁县,有这样一名中学校长,除了忙于学校行政事务,她还坚持给学生们写信。近一年的时间,她给学生们写了500多封信,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继续进步。
这名校长,就是北京忠德肃宁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马迎新。
校长坚持给学生们写信
2019年12月25日晚,像往常一样,忙完一天工作的马迎新坐在灯下开始写信。精心挑选的漂亮信笺、工整娟秀的字迹、字斟句酌的语言……这并不是写给家人的家书,而是写给她的学生们的鼓励信。
2019年,38岁的马迎新成为北京忠德肃宁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和别的校长不太一样,她除了完成行政工作,还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学生写信,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继续进步。
“有的时候,时间充裕,一个晚上能写十几封;有的时候,实在太累或者没有时间,就写两三封。”马迎新说,今年截止到12月中旬,她已经写了500多封信。
给学生写信,是马迎新多年坚持的一个习惯。 马迎新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做医生的父亲跟她说“我是治病救人,你是教书救心,咱们做的都是良心活儿,要负起责任来”。父亲的一席话,她始终铭记于心。
一次偶然机会,她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像是写评语一样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我看到一些孩子们(看到鼓励的话时)眼里放射出特别的光芒。从那之后,我就坚持给孩子们写这些话。”马迎新说。
通过这件事,马迎新有了一个想法:有没有什么交流方式,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记住她说过的话。“最好是能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之后重温,孩子们在心里可以留下点儿什么。”最后,她想到了“写信”这种方式:信件不仅可以长久保存,还可以随时翻阅。
于是,她开始不定期地给孩子们写信。到后来,每到期末,她就会给班里的孩子们每人写一封信。
“小想法”变成了“大活儿”
今年年初,马迎新做了校长。由于要忙学校的行政工作,直接接触孩子们的时间变少了。“但我不愿意离开学生,所以就想着找一个媒介,(把自己)和学生连接在一起。” 她说。
最后,她决定让各班的班主任为她推荐“新朋友”:每两周,每个班主任从学生当中找出一名“进步比较大的、品质好的孩子”,马迎新会亲自写一封信鼓励、表扬这个孩子。
“这样一来,我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努力进步的学生。他们改掉坏习惯了,我给他们写信;他们思想品质有了提高,我给他们写信;他们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我给他们写信……每天,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上拿起笔给学生们写信的时候。而这也成了我唯一的‘业余爱好’。”
马迎新和学生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也由原来她当班主任时零零散散地给某个孩子写信,变成了如今的一个“大活儿”。
图片
孩子们的回信给了她动力
马迎新说,有时候,她也觉得特别累,多次想要放弃。但是每次收到孩子们的回信,感受到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她又有了动力。
有一次,初二(5)班的一个小女孩学习成绩提高很快。马迎新给她写信,鼓励她继续努力。两天之后,这个孩子给马迎新回了一封信。
这个女孩在信中说:“马校长,我在原来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收到过校长的寄语。那个时候,老师只给学习好的孩子写寄语,所以,我觉得到了初中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可是现在,我收到了您的来信,而且收到您这封信的时候,正好是我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封信给了我特别大的力量……”
在信的最后,女孩说,自己按照马迎新的要求,从入学开始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一年多来,她已经记满了一个小本子,上面都是自己已完成的目标。每次看到这个本子,自己都特别有成就感。
这封回信让马迎新为之一振,“他们给我的这些回信,不也是在鼓励我吗”。
从教18年来,马迎新希望把学生教育成有内涵、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我觉得教育不光是教知识,也应该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