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山西|沁州三弦书

本文共1482字,10图,阅读共需13分钟
图片
沁州三弦书
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的传统曲艺
亦称“老州调”
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简介
沁州三弦书的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以韵文为主。其中的韵文唱词,有七字句式的,也有十字句式的。曲本的篇幅长、中、短篇均有,以中长篇为主。短篇曲本多为纯粹的韵文体式。沁州三弦书的唱腔曲调为板腔体,由月调和平调两类组成。其中,月调包括平板、垛板、颤板、哭板等板式和唱法;平调唱腔由六个腔句构成,主要用来说唱一些短篇的小段节目,曲调优美。沁州三弦书的演出形式早期为一人怀抱三弦,腿绑摔板,兼用小铙,游走四方,说唱乞食,糊口谋生。后因一个人出门难处甚多,便开始收带徒弟,并在搭档行艺中发展形成了一人弹三弦并兼用摔板和小铙说唱,另外一人拉二把伴奏并辅助说唱的表演形态。还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摔板、小铙、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乐器辅助说唱的情形。传统的表演主要为坐着说唱。后来的一些高台演出,也有主要说唱者站立表演,其他伴奏和辅助说唱者坐着演出的情形。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乐曲牌,接着吟诵四句"提纲",然后"起板"或称"叫板",之后转入"正书"说唱。传统节目以长篇为主,一般节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之间,可连续演出一至两个月。
图片
由来
三弦书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的沁州三弦书表演者主要是盲艺人,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规范行内言行,于1653(清顺治十年)成立了"三皇会",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传说中的"三皇爷"生日那天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当地民间把这一天称为"老州会"。又因古沁州辖区不只有今天的沁县,还包括今武乡和沁源两县,后世俗称"老州",故在"老州会"演唱沁州三弦书,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图片
沁州三弦书艺人传承谱系,最远可以上溯到清代中叶的1778年,传承至今已有9代。由于传承地域的不同,艺人间又分为北会、南会、新成会(新成立的)三个支脉。在当地的民间祭祀和民俗礼仪中,沁州三弦书艺人表演求雨、求安的神书和祈求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的牛王书、马王书和羊王书等,其中寄托和表现的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消遣与审美需求,更是一种崇尚神圣的社会理想和生命意识的特殊表达。
图片
传承人
栗四文,男,汉族,1961年生,山西省沁县人。2009年6月,栗四文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栗四文1979年投师阎玉清门下学唱沁州三弦书,出徒后,成为沁县盲人曲艺团的台柱子。其嗓音独特,表现力丰富。尤其是三弦技法极为精湛。代表作有《烈女传》、《汗衫记》、《金钟记》等。
图片
现状
沁县三弦可以上溯至清代,至今已有9代传人,多为盲人。目前沁县盲人艺术团共有23人,能说全本的仅有4人。沁县相关部门已经整理了一部分三弦曲本,也对三弦的表演形式等进行创新和改革,还在沁县职业中学开办了“沁州三弦书”,但效果不佳。沁州三弦书是口传心授的曲艺艺术,想要记住那么多的唱词,需要极大的天赋和很强的记忆力,尤其是盲人。
老一代的沁州三弦书艺人逐渐老去,新一代的年轻人又没有人愿意学,是沁州三弦书发展与传承的主要症结。
图片
发展前景
沁县政府相关部门,在传承保护三弦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各种角度宣传推广三弦书。沁县文化馆还开设了培训班,聘请名艺人为老师,招募志愿者,招聘新学员。对于学员的要求也逐渐放开,开始招收正常人和女性,尽可能地将沁州三弦文化传承下去。除此之外,还自发创办了一个网站——沁州书会网,网页上有一些沁县三弦书的经典段子,获奖曲目和传统曲目。
愿沁县三弦书能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图片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您还有和小文子不一样的推荐吗?欢迎下方留言!
山西文旅
山西文旅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本文内容来源于文化风景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