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市博物馆——曾经是“大上海计划”的一员,如今焕然重生

图片
坐落在长海路174号的今长海医院影像楼,曾是20世纪初年“大上海计划”公共建筑群中的旧上海市博物馆,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大上海计划”
图片
回顾
1929年7月,为了建设上海特别市,市政府正式通过了“大上海计划”。“大上海计划”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市中心分区计划、道路系统计划、港口铁路计划和全市分区计划。“大上海计划”将上海特别市的市中心划定为上海市区外东北方向的江湾区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及周南十图、衣五图以西的约7000亩范围内。市中心分区计划,即是将这一区域划分为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市政府等重要公共建筑,包括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就设立在市中心区域中央的政治区。
“大上海计划”的初衷是振兴华界、与租界抗衡,计划的内容较为完整,新码头、新市中心等的选址也比较现实、合理。然而“大上海计划”却注定无法完整地实施,由于租界仍旧横亘在上海城市内部,国民政府无力触动租界,只得绕道而行,所以“大上海计划”只能够在租界以外的区域实现,其中涉及到租界地盘的部分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同时,深陷战乱之苦的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并无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大上海计划”的落实,尤其是离开旧有市区另立新市中心的计划更需雄厚的财力来支持,这就使“大上海计划”的完成期限成了未知数。
不过,即使先天不足,“大上海计划”还是在上海特别市政府的努力下开始实施了。自1929年始,市政府逐步完成了在市中心开辟道路、建设市政府大楼、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和市卫生试验所、建造虬江码头一期工程等计划。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沦陷于日军的炮火之下,“大上海计划”也至此定格,上面提到的已是这一计划最终完成的所有部分了。
二、上海特别市博物馆的建立
图片
回顾
如今的旧上海市博物馆,是当年的上海特别市博物馆,它建成于1935年,与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一对“双子楼”,同期施工,建筑平面都呈“工”字形。博物馆位于当年的市中心区府东外路,坐东朝西;图书馆位于市中心区府南右路(今黑山路181号),坐西朝东。这两座建筑均由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主任建筑师董大酉主持设计。
图片
1929年10月,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公开悬赏征求市政府大楼的设计方案。次年,董大酉取各种得奖图案之长,设计了“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大楼的建筑式样。1934年12月动工的市图书馆与市博物馆也同样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式样,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之融合。旧上海市博物馆和旧上海市图书馆均由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市博物馆建筑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及两翼高两层,其上有重檐歇山顶门楼,铺设黄色琉璃瓦,高四层,朱红的梁柱外露,四周设有平台。
图片
图片
上海特别市博物馆的内部装潢也与外观风格一致,楼内中央至塔楼梁枋、天花均有大量结合了北京故宫和江南格调图样的花草纹彩绘,为旋子彩画中等级最高的金线大点金,显得富丽堂皇。门厅及主要陈列厅饰以红柱及宫殿式彩画栏杆。楼中大部分地面用磨光石,主要陈列厅则铺有檀木。这些都是特聘当时北平宫殿彩画油漆名手完成的。展览大厅没有窗户,借玻璃天棚采光;大厅两旁的通道通向大楼两翼的图书室、演讲室、研究室、库房等场所。
三、上海特别市博物馆纪事
1935年3月
在博物馆楼建成以前,市政府便组建了“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蔡元培等15人任董事,叶恭绰为董事长。1935年9月博物馆楼竣工。次年“上海市博物馆董事会”正式成立,胡肇春成为第一任馆长。至1936年底,上海特别市博物馆通过收购、捐赠、寄存等方式征集到文物2万余件。
图片
▲上海市博物馆楼奠基纪念
1937年1月1日
上海特别市博物馆正式开馆。常设展览有历史陈列厅和艺术陈列厅。历史陈列厅主要反映上海的历史变迁,而艺术陈列厅则有青铜器、陶瓷器、雕刻、玺印、钱币、书画等展品。开馆后,博物馆举办过中国建筑、各国的博物馆、三代古玉和唐代邛瓷、海南岛黎苗民物、上海地方文献和铁道工程这六个特展,参观者络绎不绝。
1937年8月
开馆的半年后,上海陷入战乱之中,上海特别市博物馆停止了运营,博物馆楼也在战争中饱受创伤。抗战胜利后,博物馆迁入四川北路1844号三楼,更名为上海市立博物馆。从此旧上海市博物馆楼再未承担过展览的功能。
如今
人们在长海医院影像楼前来来去去,若不仔细看门前的碑铭与墙上的刻字,或许不会知道或者不会在意它曾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市博物馆。不过这座建筑大气磅礴的外观与内部精美的装饰不会为人所忽视,人们总会被它吸引并驻足。虽然这座建筑作为博物馆正式运营仅不到一年,但它所展示过的和它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不会因此而消散。
信息来源:杨浦旅游
编辑:张允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