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映松‖“湖广填川”真实历史考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辖区大致相当于宋代的“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即今湖北长江以北的小部分、以南的大部分、湖南全省、广西全区、广东自电白、茂名以西和贵州除北盘江流域以外的地区。明朝初年,其北界扩展至今湖北省界,除南界划出原“广南西路”地区另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外,“湖广行省”名称不变。清代,将湖广省分成湖北、湖南两省后,习惯上仍称之为“湖广”。

川渝大地寻根觅祖的人们,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是从湖北麻城孝感迁来的。古代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小地名有:麻城孝感高坎堰(高阶堰、高街堰、蒿干堰)、鹅掌大坵、复阳村、高水井、孝子坊、月儿湾、蒿枝坝等。查寻当今麻城市行政区划或乡镇名录,是找不到孝感乡这一建置和地名的。在当今麻城市版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并不意味着古麻城县没有孝感乡。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 载:麻城县在“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成化年间并为九十四里,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清嘉靖年间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注:此处之“里” 为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孝感乡在明初即见记载,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裁撤并入仙居乡,作为建置和地名在明代虽只存在百余年,然其影响却延绵数百年。

经考证,移民圣地孝感乡地跨今红安县、麻城市,大部分在红安县境内。

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大量民众迁徙至湖广,允许“摇旗占地”。

明末清初,久经战乱的四川荒凉破败,土旷人稀,清廷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盛行于四川、重庆地区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清初,因鄂、湘两省入川的移民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只是一种流行说法,实际上还有大量移民来自陕、晋、鲁、豫、桂、粤、赣、苏、浙、闽、甘、滇、黔等省。重庆是“湖广”移民进入巴蜀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使长期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对后来川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广填四川”实际上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个时间段。

元末明初为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大夏政权据川十一年,在明玉珍时已有孝感乡民向四川移民。自明玉珍开移楚民实蜀之先河,洪武四年后,明朝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向四川移民。且以麻城、孝感乡人居多。民谣曰:湖广填四川,麻城占半边。或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迁移,何以乡人迁之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说明孝感乡民不断被补充且又不断移向四川,人口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清前期的移民路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2月)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线路(图片来源:重庆市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2017年5月5日摄)

明末清初为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仍是因战争致使四川人口剧减,重庆市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的馆藏资料介绍,明末清初的巴蜀境内残存人口有50至60万。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主凶是张献忠,对此正史、野史多有记载,甚至大西军中外国传教士也直书其事。南明兵部职方司郎中欧阳直在其著作《欧阳氏遗书》中曾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大旱、大饥、大疫等等众多原因,川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史载“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是为“屠蜀”,又称入川屠蜀、屠川或是蜀祸等。

明朝遗民张烺所撰《烬余录》记载:“今统以十分而论之,其死于献贼(张献忠)之屠戮者三,其死于摇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及二,其一则死于病也。”指出四川人口被大规模灭绝是流贼军、清军和张献忠等外来势力混战的最终恶果。

据赵文林等的《中国人口史》资料介绍,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仅958196人丁,可知其时天府之国的四川己被摧残得破败不堪。因此,朝廷对重建四川十分重视,鼓励外省移民四川是其政策重点。例如顺治六年朝廷颁布了《垦荒令》,康熙二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制定了《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又有“奉旨入蜀”之说。在此背景下,麻城、孝感乡民也成为移民潮中的一部分。

《大竹县志》载:洪武四年,廖永忠平蜀,以府县民或助为乱,大肆杀戮,复迁楚之麻、黄人来实兹土。

《渠县志》(1991年10月第1版)记载:明初,湖北麻城等地的人大批迁入渠县,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明崇祯五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32--1680),连年战乱,人口剧减。清初只剩785丁(粮户),约4000人,清政府在湖广等地移民实川,为第二次“湖广填川”。入渠姓氏以湖北麻城等地的最多,次为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及河南等省。

湖广填川,诸多家谱亦有载,如:四川省渠县土溪镇雷居坪《李雷氏族谱》(1841年)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讳君佑,元末因宦入川,遭乱梗,遂家于蜀北渠县云合里刘村塆,四世传至觉端公,……当是时,……,惟雷氏最枭雄,人莫敢犯,故四世祖暨若向若左若温,约共姓雷,以避残杀之害……”。

历史上的湖广移民,有以下四类情况:

一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皇帝报复藩王,导致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于是向临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

二是土著避移民而迁,如麻城孝感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

三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明末清初,随着四川连年战乱人口锐减,政府即组织大规模移民,并鼓励开荒,“插占为己,视为永业”,并免税10—20年,奖励耕牛、稻种,于是引发大规模移民。

四是明玉珍、张献忠招兵入川。据《湖北通志》和《孝感县志》记载,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应山、孝感、安陆、云梦等地农民投军数十万之多,元至正十八年,明玉珍统兵十万西征,经巫山入川,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明玉珍病逝后,其子明旻战败投降明朝,入川将士多流落重庆至成都沿途各县。另据许鼐《小腆纪年卷》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在四川兵败后,其将士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

最后,不得不多说一句,明末清初,四川人口虽然剧减,但实际人口数远远大于封建正史记载的人口数,故而各本土姓氏也是大量存在的,川渝各姓氏并不都是外迁所致。造成实际人口数与史料记载不一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封建文人为统治者服务,浮夸地写下了战乱、反叛及匪患造成人口数量剧减的史例。二是填川迁入的人口数是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迁入人口越多,政绩就越好,升迁就越快,于是造假成风。三是迁入者的优惠待遇大大好于本地人,出现更改与冒籍现象。因此“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麻城占半边”等民谣在战乱之后填补川渝大地的迁徙,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链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雷映松(渠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